結尾曲:梁靜茹 - 可以的話 一位哲人說過:“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strong>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開朗,永遠驕傲明亮,永遠勇往直前。 但是,孩子是否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教育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色彩。 當我們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自信滿滿時,更要看到,他們的背后站著怎樣的父母。 01 善于鼓勵的父母 《少年說》中有一個唇腭裂女孩,她總是因為容貌有點自卑。 女孩說:
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一直都在鼓勵她,告訴她:“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小孩。” 因為這些鼓勵,女孩慢慢變得自信起來,站在臺上,她大聲地說: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所以,做父母,請不要吝嗇鼓勵,父母的肯定與鼓勵,是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 教育孩子自信,鼓勵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給孩子自信的底氣的,不是“謙虛”,而是“我們為你驕傲”。
情緒穩定的父母 隨著社會的告高速發展,情緒崩潰和焦慮似乎已經成了父母的常態。 《2016 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 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 20% 有中度焦慮,近 7% 有嚴重焦慮。 父母不可能完美,但是卻不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讓孩子承擔自己的失控的情緒。 電影《春潮》里,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女兒生活,這位媽媽在外人眼里很開朗,有愛心,但是她卻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給了自己的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女兒開始自殘。 到最后這位媽媽生病住院時,女兒也沒有原諒她,甚至還說這樣一段話:
父母的情緒決定家庭的氛圍,家庭的氛圍決定孩子的幸福,情緒穩定的父母,會讓孩子一生都有安全感和自信。 03 尊重孩子的父母 傅首爾曾在節目上分享過這么一個故事,某次家庭聚會,在飯桌上,兒子的姑姑讓他給大家背首詩聽。 她聽到后,立刻站起來大聲喊:“我來背,我背給你聽,我給大家唱首歌都行!” 大家聽了都大笑,但接著,她又說: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總有一些親戚會起哄讓孩子表揚節目,而父母也會為了自己的面子命令孩子“大膽”一點。 甚至當孩子表示不愿意時,覺得丟臉的父母還會在眾人面前大聲教訓孩子,把孩子的自尊心當眾踩碎。 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甚至自尊心比大人還要強烈,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父母,不強迫孩子的父母,才會讓他們感到快樂、變得自信、積極向上,這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狀態。 04 舍得放手的父母 在《零零后》這部紀錄片里,錫坤媽媽為了陪伴兒子,辭職在家;爸爸則為了生計奔波在外,與母子分離。 父愛缺席,錫坤媽媽則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控制著孩子,不肯放手。 在這樣的教育下,錫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小小年紀,眼睛里總是透著茫然無助。 后來,錫坤媽媽終于知道自己給的愛,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她感嘆:做60分媽媽就夠了,自己操心太多了。 正如網友“已注銷人士暗藍”所說:
不舍得放手的父母,只會讓孩子變成自己手上的提線木偶,只會聽從指令,一旦沒有指令,他就會茫然失措,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想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信,父母必須舍得放手,多給孩子一點自主空間。 05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少給一些打擊; 多給孩子一些溫暖,少給一些脾氣; 多給孩子一些尊重,少給一些獨裁; 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少給一些命令。 這樣孩子才有足夠的底氣在這個世界探險,去面對未知的困難的驚喜。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轉發到朋友圈(文章經授權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