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文稿統籌:孫潔 文稿整理:俞海躍 編輯:亦徳 小編導讀 “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p> 這段話是說“四支八溪”一定要靠脈、髓、筋、血的灌注、濡養才能夠發揮它正常的功能??墒敲}、髓、筋、血在人體的分類不同,發揮的功能也不同,并不都有灌注、濡養的功能。這又要如何理解呢? 讓我們來聽聽孫潔老師是怎么講的。 原文 《素問·五藏生成篇第十》 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這一段條文拿過來,我們首先還是要??币幌?,里面有幾個地方是需要改的。 第一個呢,就是“肝受血而能視”?,F在我們基本上還是認為這個“肝”,它應該改成“目”字。其實,我們平時引用最多的,就直接說“目受血而能視”這個??敝蟮臈l文了。 下面這個“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這一段也要???,為什么說“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呢?這是因為人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其中有大谷十二分,那么這大谷十二分給它減去,三百六十五減十二,他應該等于三百五十三對吧,不是三百五十四。 所以這里錯了。有個人就在旁邊打了個草稿,列了個算式,寫上“少十二俞”。結果這個草稿又被后人抄下來了,所以一直有個“少十二俞”掛在著,這應該給刪掉。所以這里應該改成“小溪三百五十三名,此皆衛氣之所留止”。 我們來一條條看,首先是這四個“皆屬于”。 第一個是“諸脈者皆屬于目” 從《內經》上自己的條文看呢,對“諸脈者皆屬于目”,其常則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其變則是“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中醫有一個所謂的“五輪診法”,就是通過看眼睛來診病。 那么這個“五輪診法”的基礎就是出自于這里。既然“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五臟六腑的精氣都要上輸于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目的變化來推測、觀察、了解五臟六腑精氣的變化。 那五臟六腑的精氣是怎么上輸于目而為之精的呢? 它是通過經脈上輸于目的,所以講“諸脈者皆屬于目”。 有的注家,他會引用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這段原文。 但這句話呢,實際上是有爭議的。為什么呢?因為,在原文里面,這段話前面講的是耳鳴,它的這個“目”字,可能是“耳”的錯文。 在正常情況下五臟六腑的精氣,都要通過脈上輸于目,所以“諸脈者皆屬于目”。那么假如這種情況發生了異常,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里是這么說的: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還記的么?我們在講人與天地相應的時候,講“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是不是?天冷的時候就不能夠刺,因為這個時候氣血應該是個什么樣的狀態???與天地相應,它應該是一個潛藏的狀態。 這個時候,是不宜去伐傷它的??墒?,這個時候,這個醫生犯了一個什么錯誤???“冬刺經脈”,這就是天寒而刺之。 “冬刺經脈”導致什么后果呢?這個時候,血氣本來就應該是潛藏、相對虛弱的時候,但是“復刺經脈”,于是乎呢,就“血氣皆脫”。 血氣皆脫以后,當然就不能循脈而上輸于目。那就怎么樣?“令人耳目不明”。 這是《素問》自己對這個“諸脈者皆屬于目”的病理現象的記錄或描繪。 那么后來的注家呢?當然引申就非常的多了。 你比方說,《黃帝素問直解》,它直接是這么說的: 五臟在內,氣行周身,諸脈者,周身血氣循行之脈道也。五臟精華,上注于目, 故諸脈者,皆屬于目。 《經脈圖考》里呢,就說的更直接了。因為這個心合脈嘛,所以它就直接說“目者,心使也”。 你看我們寫作文的時候,經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為心神的變化是可以通過“目”來觀察到的。 所以在有一些的典籍里面,它甚至詳細描述了七情以及各種病變下目的變化。 它跟五輪診法還有一定的區別的,五輪診法主要是觀氣血的變化,它的這個描述是觀氣的變化,比如生氣的時候眼睛是什么樣的,開心的時候眼睛又是什么樣的。 當然了,既使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是醫生,我們也具備這個能力,能夠觀察別人開心不開心。 如果說屬“目”的這個“脈”發生了一些病變,那是不是說,可以通過目表現出來啊。 脈是合于心的,所以啊,我們就往往把一些目的病變,責之于心?!?span style="color: rgb(95, 156, 239); box-sizing: border-box;">脈為血府。故久視傷血。” 當然了,肝藏血,肝開竅于目,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有一定的歧義的,但是至少說明它是可以責之于心的。 我后面沒有列出來的是,大量的眼科的書籍都提到“目精”的一些病變。比方說,目生紅翳啊、乳肉啊、紅赤、流淚都是心經的病變。 或者說心經的病變,可以導致目有這樣的改變,他的基礎呢,當然就是“諸脈者皆屬于目”。 所以我們在看目疾的時候,不僅要想到肝,還要想到心,因為“目者,心使也。”。當然了,按照五輪診法的話,這個眼睛的改變不僅僅是能夠診候心與肝,它是對五臟六腑之氣綜合的判斷。 接下來是“諸髓者皆屬于腦”。 這句話,其實從字面意思上就非常容易理解。 因為腎藏精,生髓通腦,所以“諸髓者皆屬于腦”是非常好理解的。 “腦為髓海,故諸髓皆屬之?!蹦X為髓海嘛,諸髓皆屬于腦。所以的髓都歸于腦。 所以《類經》里說啊, ![]() 諸髓者皆屬于腦,乃至高之氣所聚, 此頭之氣街也。 ![]() 他為什么會說這句話呢?因為在《內經》另外一段里面,他就說“四氣皆可”,那么這個就是最高的一個氣,腦。 如果“諸髓者皆屬于腦”發生了病變,“髓?!辈蛔銜l生什么情況,出現什么病變呢?在《靈樞·口問篇第二十八》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文字: ![]()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p> ![]() 腦為之不滿是什么少了啊?就是髓少了么,腦為髓之海嘛。 這句話是我們現代臨床上最常引用于腎精的,因為腎藏精,它就生髓,髓實際上是從精里面來的。腎主藏精,生髓、通腦,所以你既然腦為之不滿,那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腎藏精的不足。 那么如果我們碰到這樣情況引起的,“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子呢?我們要用補腎填精的方法來治療。 “諸筋者皆屬于節” 這是一個非常樸實的觀察。只要說學過解剖的,或者可以說只要是吃過肉的都應該知道的,對吧。 所以《類經》里說: ![]() 筋力堅強,所以連屬骨節。如《宣明五氣篇》曰:久行傷筋。以諸筋皆屬于節故也。 ![]() 因為“諸筋者皆屬于節”,所以它對于運動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久行呢,它就傷筋。 那么講到這里,我們有沒有聯想起肝的其它的一些功能特點???“肝者,罷極之本。”肝是耐受疲勞的根本,為什么說肝能耐受疲勞啊?因為我們要勞作,就必須要勞作,要耗費筋力。 這里的筋力,和我們平時說的精力是不一樣的。而”諸筋者皆屬于節”,所以只有肝血充沛了,能夠柔潤諸筋,諸筋才能夠使“節”的功能正常,才能夠正常的運動。 所以在《馮氏錦囊秘錄》里面說: ![]() 《經》曰:肝主筋;又曰:諸筋者皆屬于節。是以人之曲伸動履皆筋使然。夫筋體堅硬,藉血氣滋養,乃得柔和,故少壯之與老年,筋力可見矣。 ![]() 可見,筋體是更需要血來養它的,所以“少壯之與老年,筋力可見矣”。 大家想想這句話潛藏的含義是什么?少壯的時候筋力就強,老年就筋力弱。 為什么少壯的時候筋力就強,老年就筋力弱呢?無非是血氣的盛衰而已。 好,前面講了四個“皆屬于”。 最后它總結一句“此四支八溪之朝夕”。 四支就是四肢,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是“八溪”是什么意思呢?八溪,實際上是指八個比較大的關節,上肢有肘和腋;足呢,有胯和腘。一邊就有四個,兩邊加在一起就是八個,這就是八溪。 “潮汐”又是指的什么呢?潮汐就像潮水一樣,每時每刻都有規律的來來往往。 所以《經脈圖考》里說: ![]() 朝夕者,言人之諸脈髓筋血氣,無不由此入,而朝夕運行不離也。 ![]() 就是說“四支八溪”一定要靠脈、髓、筋、血的灌注、濡養才能夠發揮它正常的功能。 那講到這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個疑問,它講血氣的濡養,我也就認了。脈的濡養也能理解,怎么又扯到髓和筋呢?這個分類有什么特點么? 好像沒什么特點。血和氣都是精微物質,那么髓和筋呢?髓是什么?是奇恒之府,對吧。那么筋呢?筋是五體之一。 所以你看它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說明這段話他的重點,實際上是強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要受血氣的濡養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而不是單指某一個方面。 ![]() 未完待續…… 有問題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編會積極聯系孫老師為大家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