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日子,聽說江洋畈公園內的杭幫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了,就想著去看看。3月25日,起程騎車去了杭幫菜博物館。 由于時間早,先去了八卦田遺址,然后騎車趕往位于江洋畈的杭幫菜博物館。不想博物館還沒有開門,要到十點鐘才開門呢。還有二十多分鐘時間,去江洋畈公園走一走。

江洋畈公園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積場。堆曬了多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數百年的水生、陸生植物種子紛紛發芽,江洋畈變成了以垂柳、濕生植物為主的次生濕地。于是,全稱又叫江洋畈生態公園。

2008年,杭州決定把昔日的淤泥庫打造成21世紀杭州西湖生態公園新典范。整治過程中幾乎沒有拔掉一株原生態植物,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植被。我去的時候剛是初春,江洋畈的春意似乎要比西湖邊來得遲一點,一些小樹枝微微吐出了綠牙,但更多的植物還沒有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江洋畈生態公園有點像西溪濕地,同樣擁有濕生林、淺水沼澤、湖泊池塘等多層次的濕地景觀,還為鳥類、魚類、水禽、兩棲類等野生動物提供覓食、棲息的環境。游客進園后只能按照特定的木棧道游覽,無法進入淤泥區域,這是為了防止游人出現意外。


估計來江洋畈生態公園的還是以附近的居民為主,而且從整個布局來看,除了春秋舒適的溫度外,在酷暑和嚴冬季節很少會有人來這里,在炎炎烈日下,里面都是長長的四通八達的木棧道,缺少避暑遮蔭的地方。與西湖邊的環境相比,還是有很多不足的。

杭幫菜博物館就在江洋畈生態公園內,與生態公園隔池相望。



時間差不多了,準備進入杭幫菜博物館,帶領大家參觀杭幫菜的歷史。
在門口被保安攔住了,要我到旁邊領一張入場券。既然是免費的,為什么還要搞入場券啊,這不是增加成本嗎?估計是為統計或控制游客的人數,同時也為游客提供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