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種說法,覺得十分貼切,有人曾打過一個比方: 如果把上古五帝比做5座緊密相連的大山,那么,帝堯就是居于正中的巔峰。 他上續炎黃二帝之血脈,力創原始文明之先河,下澤舜禹盛世之功勛。 既然能稱巔峰,那么堯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能讓他從五帝中脫穎而出的呢? 傳奇少年雄才現 堯從一出生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和一條赤龍有關。 時間推到四千多年前,故事發生在一艘游船上。 有一名美麗的女子,名叫慶都,她身份非凡,父親是伊耆侯,丈夫是帝嚳,帝嚳五帝之一。 帝嚳忙于和各部落之間的戰爭,無暇照顧妻子,慶都就留住在娘家。 有一天,慶都陪父母乘船出游,游船行至江心,忽然天空出現一條赤龍,在他們頭頂盤旋了一會,就離開了。 晚上,慶都躺在船艙里,想著白天的事,似夢非夢中,只覺得一陣狂風席卷而來,恍惚間一條赤龍附身。 回家后不久,慶都發現自己懷孕了,大腹便便的慶都,十四個月后才誕下嬰兒,這個嬰兒就是堯。 堯一直和母親生活,回到父親身邊時,已是十年以后。 帝嚳見到兒子十分高興,因堯天資聰慧,無論看到什么一學就會。 他的年齡雖小,但種田打獵、捕魚、制陶樣樣在行,父親自然喜在心頭,于是派他去輔佐哥哥摯,這時的堯只有十三歲。 可惜好景不長,在他十五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按照長幼排序,大哥摯繼承王位。 這一年,堯被封為唐侯,他去了自己的封地,所以后來也被稱為唐堯。 (堯帝) 從中央到地方,環境變了,但堯扎實肯干、任勞任怨的處事態度沒變。 他廣泛聽取百姓意見,對一些棘手問題及時解決,妥善處理。 通過幾年的治理,唐地秩序井然,百姓衣食無憂。他這邊做的風生水起,名望也越來越高。 哥哥摯卻陷入重重危機中,因摯在執政期間貪圖享受,吃喝玩樂,引起官員和百姓們的強烈不滿。 優勝劣汰,這是一場兄弟間實力的總較量。 民聲所愿,民心所向,隨著摯的退位,堯登帝位,屬于堯的高光時刻即將開啟。 出奇制勝平天下 堯從摯手里接過來的是個爛攤子,內憂外患,沉甸甸的擔子壓在肩頭。 權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重。千頭萬緒的政事亟待處理。 對外征服、對內安撫,堯準備雙管齊下。 當時中原大地存在著很多部落,是“萬國林立”的酋邦時代。 旱災水災侵襲,對于土地肥沃,農作物容易生長的地方,成了各部落的戰場。 想要取勝,并非易事,多虧堯的部落有一個神射手羿,羿殺死了最大的敵手“猰貐(yà yǔ)”,占領主動權。 堯出奇制勝,余下的小部落,也都甘愿順服。 堯就把諸多部落團結成一個統一的聯合體,有利于統一管理。 解決完外患,就該解決內部矛盾了。 當越來越多部落不斷融合形成新集體時必然會產生很多矛盾,畢竟任何集團首領都不愿屈居人下,可以想象當時內部勢力有多錯綜復雜。 比如,以鯀(大禹之父)為例。 他是黃帝之曾孫,帝堯為黃帝之玄孫,后來鯀想要爭奪聯盟首領之位,企圖作亂,最后被堯殺了。 (鯀) 當然鯀被殺有資料記載是因為共工與鯀治水相繼失敗,給天下帶來災難。 帝堯到底為何殺鯀我們暫且不做討論,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會有斗爭,必然會出現權力爭奪的現象,親人之間也難以避免。 為調和部落聯盟之間的關系,堯帝“教化九族”、“平章百姓”。 “九族”指在部落聯盟內與帝堯部族有親緣關系的幾個氏族,他們構成一個大的部落,由帝堯領導。 “百姓”指的則是與帝堯部族不同始祖、無血緣關系的幾大部落,他們與帝堯部族共同組成了部落聯盟,且都在聯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教化九族”、“平章百姓”最重要的事則是要把人的思想引導好。 于是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穩定時局溫暖人心,他用真情感化人。 他處處以身作則,生活儉樸,吃粗米飯穿粗布衣,他居住的“宮殿”只是幾間茅草房。 想要了解更多的實情,還必須深下基層,到百姓中間去。 當看到有人在挨餓受凍,還有人因為貧窮去犯罪,面對百姓疾苦,他心如刀絞,非常自責。 回到大殿,第一件做的事是下'罪已詔’向黎民檢查自己的錯誤。 幾天之后,堯設“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這些舉措的出臺,深得民心。 唐太宗有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國家要想長久必須得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雖然唐太宗和堯相隔千年,但治國之道都是相通的。 一個聰明的帝王,除了會教化百姓思想,同時也會利用知識指導人。 堯帝之前,人們在農業種植方面,時間上拿不準,只能去估算,既不統一也不科學。 為了不誤農時,堯命人觀察日月星辰運行變化情況,然后準確地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 四季的確定,人們可以有秩序地去安排春耕、夏作、秋收和冬藏等各種活動。 這項深得民意的大發明,為后世農業興旺發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千秋偉業自流芳 古人言帝必稱堯舜。 《論語》中記載孔子稱頌帝堯作為君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孟子說:“規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己矣。” 古來圣賢推崇帝堯,并不只是因為他是上古君王,而是因為帝堯不僅在倫理道德方面有著理想人格,并且安邦治國有道,使得天下大治,從而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 中國古代推崇賢人政治,只有在倫理道德方面達到了一定標準的人才可以做“王”,在帝堯時代同樣如此。 堯選賢任能,對重要崗位官員的任命,采取“民主推薦制度”,他最善于聽取臣下的意見,但也不會盲從。 堯從18歲開始繼承首領位置,奮斗了70年,他也從一個翩翩少年變成耄耋老人,此時的他需要一位能接替的賢德之人。 當堯征詢各位官員的意見,有人直接說,很簡單,子承父業,他的兒子丹朱就是現成的接班人。 堯聽后,斷然拒絕,他說兒子丹朱愚頑又暴躁,不能用。 如果讓丹朱來繼承權力,那是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這就是堯了不起的地方,他不會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損害天下百姓的利益。 為了能找到合適的人選,堯還親自訪賢。 當有人推薦舜之后,他不辭辛勞,深入窮鄉僻壤,駐足山野川林。 為了考察舜,他就親自到田邊觀察。 當時舜正駕著兩頭耕牛在田間忙碌,邊走邊揚鞭抽打,鞭子沒有抽打在牛身上,而是打在扶犁掛著的一個簸箕上。 堯不解,上前詢問緣由。 舜拱手施禮說道:“牛任勞任怨,我不忍心打它,但牛也有惰性,不打它就懈怠,我抽打簸箕,兩頭牛都以為我打了它身邊的牛,所以都很賣力。” 堯頻頻點頭,對舜的善心和智慧表示認可,一個對牲畜都有愛心的人,當然也會愛自己的百姓。 (堯訪舜圖) 此時的堯,心中已有了選擇。 雖然已經敲定人選,但堯還是猶豫不決,這畢竟關系到整個部落的榮辱興衰,他又制定出一系列的測試方案,繼續考察。 這場艱苦卓絕的考驗,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三年,堯覺得舜在道德和能力上完全能夠勝任,于是在文祖廟前舉行禪讓大典,將大位傳給舜。 堯打破了國家權力只能由貴族成員擔任的“戒律”,憑著以民為天、愛民如子的理念做支撐,殫精竭力地完成了權力交接。 這是一次明鑒又完美地交接,人們用“堯天舜日”來紀念他們的功德。 歷史告訴我們,招攬人才是治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善于接納、委任賢人,才能成就太平盛世。 堯就是這樣一位一心為公的卓越帝王,他圣明仁愛,深受民眾擁護愛戴。 他“教化萬民,協和萬邦”,給人的感覺永遠是如沐春風。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這樣描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堯文治武功、政績卓越,為農耕文明做出巨大貢獻,但最讓世人推崇的是他創建的禪讓制。 堯傳賢不傳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當今社會,有的人貪婪成性,為爭權奪利,相互殘殺不擇手段,踐踏了公平和諧與尊重。 那些貪念太重的人,真該學學堯,學他謙讓禮讓恭讓的領袖風范。 堯是創新又務實的一代帝王,他創造的堯文化更是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而在包羅萬象的堯文化中,“和合精神”處于核心地位。 什么是“和合”? “和”,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 即使千年已逝,歷史發展到今天,想要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依然離不開和合精神的滋養。 和合與共,天下大同! 作者 | 蝶夢依依,用包含熱度的手,觸摸有溫度的歷史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眾號:北辰在找你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
來自: 亮哥eoim8x8y62 > 《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