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上有個鼎鼎大名的測不準原理,也叫不確定性原理。你要是明白了這個,你可以相信科學,但你不會迷信科學。因為真正的準確,恰好是承認測不準。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剛好是絕對真理。我常常說,接受命運,才能改變命運,道理也是一樣。《恭敬不如從命,接受命運,恰好是改變命運的方法》。只是可惜,如此精微的上乘至理,真正理解的、并用于實踐的人太少了。 為什么測不準,因為當你在測量某個東西時,你必然會有一個測量工具。這個測量工具,可以是高科技設備,可以是你的眼睛,可以是你的意識,可以是一切你能使用的東西。只要你使用測量工具,這個工具就會對你測量的對象產生影響。影響一旦發生,測量結果就不可能準確。測不準原理,恰好是科學是在不斷尋求準確的探索中發現的。 比如說,你要去測量距離或長度,一般精確到厘米、毫米、微米,你可能覺得就夠了。這只是你覺得夠了,但是到這個程度,它就是準確的嗎?顯然不是的,更精微的程度,被你忽略了。數學上有無限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最著名的無限不循環小數,是Π。Π就是你永遠無法精確算出來的。再厲害的科學家,再厲害的計算工具,也無法做到精確。普通人計算時,會采用保留幾位有效數字和四舍五入的辦法,把Π的無限特性強行忽略。這當然不可能準確。 物理學中,目前發現的最精微的粒子是量子,量子也是測不準。最精微的測量方法,最先進的測量工具,也測不準。科學的偉大之處在于,科學在不斷追求準確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了永遠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準確,并且科學承認了這一點。敢于承認這一點,這就是科學的科學之處。如果你不承認永遠不可能準確,那么你會在自以為準確的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錯誤,越錯越遠,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上面這幾段話,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理解。我選用一個貼近生活的,可以用來指導我們人生的角度來談。簡單說就是,真理在極度準確的同時,允許不準確的存在,真理沒有嘗試去消滅不準確,真理包容了不準確。對我們的人生而言,我們要允許自己犯錯,我們不可能不犯錯。真理尚且不準確,我們又怎么可能準確呢? 如果你覺得自己犯錯了,那么你一定是活在過去。你用你的現在,作為測量工具,去測量和評價你的過去,你才得出了犯錯的結論。問題是,你的測量工具準確嗎?你現在就是正確的嗎?如果你害怕犯錯,那么你一定是活在未來。你仍然用你的現在,作為測量工具,去測量和評價你的未來,你才得出了未來很可能犯錯的預判。還是那個老問題,你的測量工具準確嗎?你現在就是正確嗎? 所以,不要覺得自己犯錯了,不要害怕自己會犯錯。測不準原理,有沒有失效的時候呢,只有一種情況下會失效。那就是不要去測量,你不測量它,它就是一種存在,只是一種單純的存在,不會有好壞對錯。只要你去測量,必然測不準,準確和誤差就開始出現。常常說不要去干預,一旦你去干預,意味著你在這之前,你早已經做了一個評價。既然你的評價不可能準確,你的干預當然也不可能準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