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 陳XX,女,61歲,板江鄉南園村,2017年10月25日就診。 患者自述,近月來腰痛,右側臀部及下肢踝關節疼痛,曾在當地村醫打針,服藥療效不好,并有逐漸加重之勢。刻診:腰痛,脊椎無壓痛,右側臀部痛,局部無壓痛,右側下肢麻木疼痛,踝關節痛,活動受限,畏寒,夜尿2~3次,大便溏瀉,口中和,脈沉細,舌質淡,苔薄白。 診為:少陰太陰合病夾飲夾瘀 方用:桂枝茯苓丸合當歸芍藥散、附子湯加味 藥用:桂枝10g,赤芍30g,丹皮10g,桃仁10g,茯苓15g,當歸10g,川芎10g,蒼術15g,澤瀉10g,附子30g,白參10g,雞血藤10g,狗脊10g,骨碎補10g。10付,每付先浸泡1小時,每付頭煎煮沸1小時。 復診 2017年11月6日復診:藥后療效很好,減輕80%以上,于一診方中加巴戟天、杜仲,進10付,藥后痊愈。 分析 患者畏寒、腰痛,右側臀部痛及下肢和踝關節痛,診為少陰病;夜尿2~3次,大便溏,脈沉細,口中和,診為太陰病夾飲;肢體麻木診為血瘀;故診為少陰太陰合病夾飲夾瘀,用桂枝茯苓丸合當歸芍藥散,活血去飲,用附子湯溫陽止痛,故療效甚佳。 總結 桂枝茯苓丸為活血去瘀之劑,尤其對下肢部的血瘀證有很好的療效。當歸芍藥散為活血養血,去水之劑,對血虛伴有水飲的病癥療效很好。附子湯在《傷寒論》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細,附子湯主之。”根據上述兩條原文的說明可知,附子湯用于虛寒痹痛,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而脈沉者,有很好的效果。在臨床中運用附子湯時,必須注意附子的用量,在《傷寒雜病論》中,附子有用炮附子1枚、2枚、3枚,生附子用1枚的區別。用2枚以上炮附子者,都是用于溫經止痛,據有關文獻報道1枚附子重量在10~25g之間,本人運用炮附子治療肢體疼痛,用量常以30g起步,根據臨床療效,逐步增加附子用量,用量大時達到60~70g不等;只要煎煮法到位,臨床是非常安全的,使用經方必須注意組方的用量比例,歷代醫家認為“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所以藥物用量及組方的用量比例,是值得臨床醫師重視的問題。 作者: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博愛中醫門診部 王倆宜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27.中醫經方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