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圖文綜合自網絡 版權原作者屬有 編輯:禪語心苑 結婚,講究門當戶對。 家境的不同,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差距,更是精神層面的鴻溝。 主持人蔡康永就說過: “我印象中的門當戶對包括了自身教育階級、文化背景等。 家境不同,社交圈不同,婚后彼此交換的話題會越來越少,最后導致夫妻越走越遠?!?/strong> 婚姻不是兒戲,找一個人共度余生也不是說說而已,想要收獲幸福,婚前就一定要看對方家境。 尤其遇到下面這3種家庭,即使再愛也不能嫁,否則只會一地雞毛! 自私刻薄,人品不好 木心說過:“沒有品性的豐滿,知識就是偽裝?!?/strong> 深以為然。 不論家庭還是個人,物質的貧乏尚有補足的余地,而德行的匱乏、品性的低劣,卻是無藥可醫的。 特別是自私刻薄的家庭,成員之間只會看到自己的利益,不會顧忌他人的感受。 如果到了這種家庭里,多半不會幸福。 你即使付出再多,在他們眼里也是理所應當,反而稍有差池,還會責怪你做的不好。 有句話說得好: “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自私冷漠的肆虐?!?/strong> 一個人在婚姻里沒有擔當,必然看不見你的委屈和辛勞,這樣的婚姻,只會將你一步步拖垮。 相反,一個家庭里,父母若是三觀端正、寬容大度,這樣的家庭必定是充滿包容和體諒的。 與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子女攜手,才是對余生最好的成全。 畢竟,能讓一段婚姻如釀酒一般,時日越長,越有醇香的,唯有骨子里銘刻的人品。 也只有人品好的人,才是自己可以同擔風雨、共度余生的良伴! 父母不睦,家庭不和 《禮記》里講:“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自古以來,家庭和睦,都是一個家庭興盛的根本。 面對生活的柴米油鹽,難免會有矛盾發生,這個時候,只要父母和睦,家人之間相互理解寬容,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畢竟,沒有什么比一個溫暖的家,更能撫慰人心。 就像楊絳與錢鐘書的婚姻,之所以能在歲月的長河中越走越穩,就得益于原生家庭的影響。 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曾回憶到: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里,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 父母的恩愛讓家里充滿了溫暖和幸福,也讓楊絳獲益匪淺。 所以說,幸福的婚姻,都藏著愛的模樣。 因為見過父母恩愛的樣子,所以知道如何去愛人;因為了解家庭幸福的模式,所以深知如何去經營。 這種婚姻,才最“養”人。 誠如三毛所言:“家,對每一個人,都是歡樂的泉源,再苦也是溫暖的?!?/strong> 作為父母,要為孩子把好關,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一定不能嫁。 因為一家人和和美美,比名利財富更有意義。 家風不正,懶惰成性 老話常講,性格決定命運。 一個擁有好性格的人,會在繁華中自律,能在落魄中自愈。而塑造一個人性格的,正是他的家庭。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家庭教育沒有教材,沒有課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于父母的榜樣作用?!?/strong> 只有父母做好榜樣,塑造出好的家風,子女才能在好的家庭滋養中成長。 家風正,子女受其影響必然正直自律;家風不正,子女懶惰成性,再富也會敗光。 很贊成網上的一句話: “家風好的家庭里,永遠是1+1>2、1+1+1>3。” 一個積極自律的家庭,方法永遠多于困難,日子永遠都是往前走的。 所以,在嫁給一個人之前,一定要去“感受”對方的家風。 不是去衡量經濟能力,更不是一味地講究門當戶對。 而是看看他的家庭有沒有勤勉努力的習慣,有沒有持家的能力。 懶散之人,不可娶,亦不可嫁。 漫漫人生路,選擇伴侶是一件大事。 有道是:“草率的婚姻少美滿?!?/strong>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學會為子女保駕護航。 多一些指點,就少一些彎路;多一些建議,就多一點幸福。 因此,如果遇上這三種家庭,請告訴孩子:為了自己,必須遠離! 往后余生,愿我們的孩子都能遇到一個三觀合,才學配,人相當的良伴,從此風花雪月,只此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