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蒂散 【原文】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七。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說明】 此乃峻方,用時務求辯證準確,一定是病人想吐但吐不出來的情況,說明胸中有痰。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鞭,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傷寒) 2、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傷寒) 3、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金匱) 4、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金匱) 【組成】 瓜蒂 赤小豆 【時機】 1、瓜蒂散是用在有東西堵到了的時候,吃下去馬上就吐了。 2、簡單的吐法用濃鹽湯,很多鹽用溫水化開,一喝下去就吐了,比瓜蒂好。 【禁忌】 1、曹師:亡血家及體虛之人為禁例。此為唯一吐劑。 2、用吐劑的時候,病人有出血、漏血的現象、虛家不可以用,因為虛家血素虧的,用吐劑的時候,血往上走,血會再出來,過去有胃潰瘍、胃出血的人,一吃下去,胃馬上容易再出血,所以瓜蒂散平常很少用。 【應用集錦】 1、吐病用瓜蒂散,止用瓜蒂一味足矣,不必再添別藥,反牽制其手也。 2、(1)太陽結胸因熱入,硬滿而痛為有形,故大陷胸湯下之。太陽表熱未除,而反下之,熱邪與寒水相結,成熱實結胸。 (2)陽明結胸因寒塞,硬滿不痛為無形,故瓜蒂散吐之。 (3)太陰結胸:太陰腹滿時痛,而反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三物小白散。 【比較集錦】 1、臍上中脘處,動氣所發,按之浮而筑筑動者,乃桂枝湯之腹證也。 (1)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 (2)若心下滿、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醫宗金鑒》作“去芍藥”)等。 (3)氣上沖者,瓜蒂散證,吳茱萸湯證,或少陰病四逆湯、真武湯、人參湯證,均當有動氣之變。 【名家論述】 1、瓜蒂散《傷寒土劑》(倪海廈) 整個傷寒論就是這一條在講吐劑,張仲景并不很贊成吐劑,內經里面講病在膈上的時候去不掉,采吐法,病如桂枝證,像桂枝湯證,可是不是桂枝湯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寸脈講的是胸、上焦,「寸下寸」指的是胸到橫膈的地方,「寸」指的是心窩的地方,「寸上寸』指的是喉嚨的地方,所以如果把病人的寸脈,寸脈跳到「寸上寸」的地方來了,就是喉嚨梗到了,吞咽困難,喉嚨發炎,所以寸脈微浮就是病在陽上面,胸中痞鞭,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胸有寒應該解釋為「胸有實」,就是胸有痰,這痰梗在很上方,咳又咳不出來,吞又吞不進去,用攻下的藥攻也去不掉,這種狀況就把它吐掉,這是一種有痰的情形;還有一種是東西梗到不動了,譬如銅板梗到了,所以寒除了「痰」以外、還有「不動」了也是寒,用瓜蒂散太累了,用肥皂也可以。胸有熱的時候,大黃黃連湯證,如果是肺熱咳嗽,麻杏甘石湯證,如果胸里面太冷了寒證,有大建中湯,大建中湯里面有三味藥,干姜、人參、蜀椒,蜀椒就是腌泡菜的巴椒,如果肚子太冷了,有小建中湯,如果真正胸有寒不會用到瓜蒂散,瓜蒂散是用在有東西堵到了的時候。 瓜蒂在藥房買不到,在瓜田里找最甜最香的瓜,這瓜的蒂最苦,把蒂剪下,到藥房與赤小豆磨成粉,拿豆豉約五錢,先把豆豉煮燜,滓去掉,汁和散一起喝下去,沒有吐,再多加一點,如有出血、漏血、虛家的不可以用。 「獨嘯奄氏方考」曰:月事積年不下,心下痞鞕,「抵當」諸藥不驗,吐后再服,這是虹吸原理,喉嚨和小便膀胱相表里,當喉嚨的地方有東西梗到了,就不下了,一通的時候就不下了,所以下不通的時候,上一通下就通了,例:腎結石,下針之后,處方豬苓湯加半夏,止嘔又利水,結果病人半夜三點大吐之后小便乃大下,小便很混濁,石頭都出來了,所以病人得吐則解,常常病人吃了藥后,有吐、手麻、頭昏的現象,就是中病了,一劑下去就好了。 寸、關、尺所代表的臟腑: 寸上寸:喉嚨; 寸中寸:胸陽位; 寸下寸:橫膈膜,沖脈 關中關:中焦之肝膽脾胃; 關下關:中焦之下腸部 尺中尺:腎、膀胱、子宮、精宮; 尺下尺:尿道、肛門、兩足脛位。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