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連湯 【原文】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干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nèi)苟?/span>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 【經(jīng)典回顧】 1、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現(xiàn)代劑量】 黃連15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人參15克,半夏15克,大棗30克 【功用】 寒熱并調(diào),和胃降逆 【應用】 1、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胸中煩悶、或腸鳴泄瀉、舌苔白膩、脈弦。 【時機】 1、胸膈的熱邪在燒,東西吃下去就吐,看舌苔黃黃的,喝水又吐掉,因為腸胃有很多病毒在里面; 2、黃連湯的腹痛和下痢是小腸的問題; 3、上面燥熱的,下面是寒的,黃連湯就是專門用在這種狀況。 【方解】 1、胸滿、胸口燥滿、惡心、吐的時候一定把白芍拿掉,用桂枝把胸陽往下降; 2、半夏止嘔; 3、黃連消炎,上焦的熱靠黃連、半夏, 4、腸胃里面的寒靠炙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就是下焦腹寒所用的甘草干姜湯,能夠讓腸子蠕動起來, 5、人參、大棗就是來補充因為吐下所喪失的津液 6、本方以黃連為主,清心胸之熱:半夏,干姜散結(jié)滯之水,人參開胃口,降逆氣;甘草、大棗緩急,止引痛,其有桂枝者,以其扶正逐邪,治沖逆。本方有黃連,無黃芩,以其無心下痞之故。 【說明】 1、不管病人是純熱、表實里虛、里實表虛、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處方的時候去寒的藥要開,去熱的藥也要開,煮在一起。 2、在《解析方劑學》中,黃連湯是用在治療胃酸過多。 3、黃連湯是調(diào)節(jié)消化道的方劑,寒熱并調(diào),處方中只有黃連一味寒瀉藥,其他藥都偏補。要調(diào)整胃的處方,要寒藥、熱藥放在一起,寒熱并調(diào)效果才會好,寒藥里的黃連比較強。 4、整體方子的藥性基本都是溫補藥,只有一個寒瀉藥黃連。 5、動力學方面,升、降、收、散都有,能讓氣機動起來。整體方性以溫、補、燥、降為主。 6、應用提到舌苔白膩、脈弦,就告訴此人稍微偏濕,水濕重;脈弦,弦生寒、主濕、主痛,在這里就是治濕。 【應用集錦】 1、除了生姜瀉心湯以外,黃連湯過去抗戰(zhàn)時大多用來治療「霍亂」的。 2、胃痛欲嘔的胃炎可用黃連湯; 3、腸子發(fā)炎的時候用黃芩湯;胸膈發(fā)炎的靠黃連湯。胃炎同時有胃寒(不渴)用黃連湯。 4、腸胃型感冒(孟超師兄總結(jié)): (1)發(fā)燒、頭痛、口渴欲飲水、但一喝就吐、或有(拉肚子)水瀉:五苓散; (2)發(fā)燒+瀉肚子(肛門有灼熱感+惡臭):葛根黃芩黃連湯; (3)施合一醫(yī)師經(jīng)驗效方:腸病毒/手足口?。?/span>葛根黃芩黃連湯+五苓散; (4)施合一醫(yī)師腸胃型感冒治癥常用藥方:附子理中湯、黃連湯、胃苓湯。 【比較集錦】 1、(1)甘草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干姜三兩?甘草四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2)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 (3)生姜瀉心湯: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一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生姜四兩(切) (4)黃連湯: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三兩 2、(1)黃連湯:黃連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2)生姜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三兩?生姜四兩(切) 干姜一兩?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3)半夏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半夏半升(洗) 干姜 人參 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4)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生姜五兩?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5)小柴胡湯: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6)六君子湯:陳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姜棗水煎服。 3、上熱下寒: (1)附子瀉心湯:上面熱腎陽不足(口腔潰瘍足寒等); (2)黃連湯:胸膈熱大腸寒,上吐下瀉的霍亂、腹痛; (3)半夏瀉心湯:胃有熱大腸寒,腹痛比黃連湯輕; (4)白通湯:上面熱,下面的腸胃沒有蠕動,東西壞死,造成不斷的下利,上下不通; (5)麻黃升麻湯:厥陰病,無汗,上熱喉嚨痛、咽喉潰爛,又腸中虛寒下利; (6)引火湯:上屬雷火之熱,比如口腔潰瘍、唇周潰瘍、舌頭潰瘍、目赤、嚴重鼻衄、頭面轟熱、嚴重頭暈、高血壓等;下寒為腎的虛寒,比如腳特別冷、膝蓋冷痛等。 4、(1)柴胡桂枝湯:心腹卒中痛。 (2)小柴胡湯:腹痛,無表證,脅肋下抵抗。 (3)小建中湯:腹痛,虛證,腹軟脈虛。 (4)黃連湯:心下痛,胸中煩熱,嘔吐。 5、關(guān)于嘔: (1)只是嘔,它不是柴胡證,內(nèi)里有停飲,小半夏湯證,就是半夏生姜。 (2)嘔而頭痛,這類是吳茱萸湯證。 (3)嘔而發(fā)熱,是少陽病,少陽病是少陽熱病,那是小柴胡湯。 (4)胸中有熱,腹痛欲嘔,黃連湯。 (5)太、少合病,自利而嘔,黃芩湯。 6、(1)半夏瀉心湯:病位在心下,心下痞,心下有熱。 (2)黃連湯:病位在上,胸中有熱,故去黃芩而增加黃連劑里,并且加入桂枝。腹中痛,為胃中有氣所致,嘔吐,為胸中有熱所致。 【名家論述】 1、黃連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腸子發(fā)炎的時候用黃芩湯,胸膈發(fā)炎的靠黃連湯,除了生姜瀉心湯以外,黃連湯過去抗戰(zhàn)時大多用來治療「霍亂」的。 為何胸中有熱?病人呈現(xiàn)的癥狀是上熱下寒,病人吐很多,胃里面的虛熱往上走,胸隔里面有很多水、濕,胃熱往上走的時候,碰到水、濕會變成痰,因為熱在上面把水、濕烤得很黏稠,就變成痰了。因為胸膈的熱邪在燒,東西吃下去就吐??瓷嗵S黃的,喝水又吐掉。因為腸胃有很多病毒在里面,所以一直在下利,吃什么拉什么??吹讲∪耸巧厦嬖餆岬?,下面是寒的,黃連湯就是專門用在這種狀況。 不管病人是純熱、表實里虛、裹實表虛、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處方的時候去寒的藥要開,去熱的藥也要開,煮在一起。 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白天吃三次,晚上吃二次,連續(xù)的吃,大約一天二十四小時就好了。 甘草、干姜、人參、大棗這四味藥用在上吐下泄的時候,胸滿、胸口煩躁、惡心、吐時一定把芍藥拿掉,用桂枝把胸陽往下降,半夏止嘔,黃連消炎,上焦熱靠黃連去掉,腸胃有寒靠炙甘草、干姜,能夠讓腸子蠕動起來,上焦的熱靠黃連、半夏,桂枝把上面的虛熱往下導,人參、大棗就是補充因吐下所喪失的津液。當胃熱有吐血的時候,就不要用桂枝;但胃炎、胃痛可以配合黃連使用。 霍亂時候,針委中穴、外關(guān),內(nèi)服黃連湯,針加藥,大約二天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