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形玉飾西周 高8.5、寬4.5、厚0.4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基地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義成褐色。鹿呈片狀站立形,抬頭前視。橄欖形眼,耳向后,頭頂角。角單枝,左側三權,右側二權,向上彎曲,鼻上有一圓孔。 玉項飾西周晚期周長52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由玉飾及管狀雞血紅色瑪瑙珠相間串系組成。玉飾八塊為青白色玉質。形制、紋飾、大小略同,均馬蹄狀。單面飾雙線馬蹄形紋,兩端各有三斜穿。管狀雞血紅色瑪瑙珠84粒,大小不一,分兩串相間系于玉飾間,4粒到27粒不等。項部串珠較多。 玉串飾西周院期長14.8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6號貴族夫人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由白色球形玉珠、綠色鼓形綠松石珠及瑪瑙管串系而成。最上端為一件雞血紅色瑪瑙管和一件雞血紅盛碼遙珠,以其為綱,下綴七串玉珠及綠松石管,每串為十粒玉珠及一件綠松石管組成,上端為三粒綠色的鼓形綠松石珠,中部為六粒青白色球形玉珠,末端為一扁圓形的綠松石管。 玉腕飾西周晚期周長32、31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11號太子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2副。左件為右手腕飾,由6件獸首形佩、81顆紅色或桔紅色制作不甚規則的瑪瑙珠,雙行相間組合而成。右件為左手腕飾,由8件獸首形飾、70顆紅色瑪瑙珠和兩顆綠松石珠組成。獸首形佩皆為青玉,全沁呈灰白色與灰褐色,正面均飾獸首形紋樣,背面兩端各有二個穿孔斜穿于兩端側面上。(遙六1t 玉簪首西周晚期高4.6、寬1.7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蔡地貴族夫人慕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洗國博物館。 青白色,溫潤透明。圓雕,作龍首形。唇平,舌長伸且下勾,頭上有角,"臣"字眼,后券須。頸部有榫,飾凹弦紋兩道。出土時位于頭部,與笄在一起,應為簪首飾。 鳥形玉佩西周晚期 高5.4、寬2.4、厚0.5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就國慈地太子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下高考色 玉質溫潤,半透明。鳥形,花冠,勾嘴。圓目,立足,大尾。嘴部右 龍紋玉趹西周晚期 左∶直徑4.15、孔徑1.5、厚0.3厘米右∶直徑4.1、孔徑1.45、厚0.3厘米 間南省三門峽市虢國慕地國君夫人冀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1對。青玉,冰青色,有少許黃色斑點,潤而透明。兩件紋飾龍紋相背,紋樣基本相同。頭上有商狀角,方口,直角,"臣"字眼,單爪,魚形屋,一面飾玉屋龍紋,龍身滿飾雙排鱗紋。 ______ 鳳鳥形玉佩西周晚期 高3.5、上寬2.8、下寬4.1、厚0.4 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青玉,顏色青灰色,喙及身體部分有沁色。雙面雕刻,鳥目圓睜,喙粗壯且向內彎曲,鳥冠碩長曲卷,冠端向上呈花瓣狀,鳥的尾部豐滿向上彎曲,一小部分向下彎曲,似做"足"用。鳥翼尾部殘。 蛇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9.5、頭寬1.8、尾寬1.2、厚0.7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蔡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青玉,顏色淡綠色,玉質溫潤,透明。蛇呈弧狀彎曲,單面雕刻,雙目圓睜。口吐蛇芯(又似口銜魚尾),蛇尾向內彎曲、蛇身上有三豎平行的鱗紋,蛇芯、蛇背中部有兩穿孔。穿孔是單面鉆孔,正面孔小,背面孔大。雙目為淺浮雕,蛇身上的三條豎紋為陰線紋,蛇身上的鱗紋為淺浮雕。 魚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10.4、頭寬1.8、尾寬1.6、厚0.6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青玉,顏色青白色,玉質潤,半透明。弧狀,雙面雕。魚目較大,嘴微張,魚尾彎曲且尾端有較小分叉,魚肚下部有二小組魚鰭,背部有一較長的魚鰭,身上有兩排魚鱗紋。魚的上唇有一穿孔。魚的上唇及魚腹、魚尾有沁色。魚的雙目用"勾撇"手法雕刻,魚鰭為陰線紋,魚鱗為淺浮雕。 ![]() 龜形玉飾西周晚期 長3.3、寬2.8、高2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青玉,顏色白中泛青,玉質溫潤,透明。圓雕,呈臥姿,龜背四周有回旋紋,中部有十片龜背紋。龜背與龜腹之間鏤空,沒有龜頭、龜尾,腹部有陰線紋。龜的紋飾均為陰線紋。 ![]() 龍形玉佩西周晚期 左∶直徑4.8、厚0.7厘米右∶直徑3.7、厚0.6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2件。青玉,青泛白色,有斑點,玉質潤。雙面雕刻,呈團曲狀,龍口張開銜住龍尾。上唇微微向上翹,下唇向下向內彎曲,龍身上飾有重環紋。魚的下腹部有沁色。紋飾均用"勾撤"法琢成。 ![]() 龍形玉籍西周晚期 長8.7、頭寬1.1、尾寬0.3、厚0.3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慕地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青玉,青中泛白色,半透明。弧狀,一端扁平,另一端圓尖。玉燃雕刻成龍狀,背部飾重環紋,中部有穿孔。扁平一端有兩面鉆孔。玉觴身上有部分沁色。 ![]() 魚形玉佩西周晚期 直徑4.8、厚0.3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淺豆青色,魚體有沁色。雙面雕刻,玉魚呈團曲狀。"臣"字眼,魚雙唇分別向上、向下彎曲,魚尾分叉,魚腹部有魚鰭且彎曲成團狀。魚的頭部有單面鉆穿孔。 ![]() 獸面形玉佩西周晚期 高5.2、寬5.3、厚0.75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募地2009號基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者玉,呈墨綠色,玉質溫潤。整體呈梯形,雙面飾獸面紋。獸面為"臣"字眼,眼角上挑,高鼻,口部兩側斜伸兩根獠牙。獸頭上豎立兩根向內卷的角。兩角雕刻為圓目,尖鉤喙的鳥首。造型奇特,雕工細致。 ![]() 牛首形玉佩西周晚期 高7.45、寬5.5、厚0.7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微透明。正面飾牛首形紋,以中部為軸,兩側紋樣相同。牛首為"臣"字眼,椅角內卷,口部兩邊斜伸出兩根獠牙,嘴部有圓形穿孔。背面為素面。 ![]() 鹿形玉佩西周晚期長6.1、高4.7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呈青色。鹿后肢微屈作站立狀,無角,葉形大耳,梭形眼,口微張作嘶鳴狀,蹄足,短尾。鹿身體肥碩,胸部有一穿孔。雙面磨光,造型優美,做工精細。 ![]() 玉璜西周晚期 區9意1.7、厚0.4是生200號墓出土,現威于面慮紋。虎為張口,"臣"字眼,尾上卷,珠長9、寬1.7、厚0.4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考王淺豆青色,大部分沁成棕黃色,微透明。雙面刻側面虎紋。虎為張口,"臣"字眼,屋上大兩端各有一個單面鉆的圓形穿孔,孔背面圓度不規正。 ![]() 玉璜西周晚期 長9.7、寬1.9、厚0.6 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慕地2009號慕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呈米黃色,玉質溫潤,半透明。正背兩面飾陰線雙龍紋。"臣"字眼,眼角線下彎,云紋大耳,頭頂上雕出細密平行的曲線作為飄發。璜兩端各鉆有一個圓形穿孔。 ![]() 龍形玉佩西周晚期 直徑4.5、內徑2.2、厚0.4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部分呈褐色。玉龍呈"C"字形,雙面雕紋。"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向內卷,龍身飾重環紋,嘴部有雙面對鉆的圓形穿孔。 ![]() 玉璜西周晚期 長9.4、寬1.6、厚0.45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淺豆青色,大部受沁成棕黃色。玉璜雙面飾尖尾雙龍紋,兩端為龍首,尾部相疊,龍身飾云紋。 ![]() 蟬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4.1、寬1.6 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整體為三棱形,雙面雕。圓眼,尖嘴,雙爪前伸并于頭部兩側,雙翅后斂,并用細陰線雕刻出尾部。正面蟬的尾部正好是背面蟬的頭部。兩蟬嘴部各有一穿。 ![]() 蟬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3.5、寬2.5、厚1.2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轉國慕地2009號蔡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尾部有浸蝕。整體為長方形。上部飾蟬紋,圓眼,蟬體上有淺陰線雕刻出的雙翼,背部雕刻有"人"字形紋。從頭頂至尾部有一個單面鉆通心穿孔,嘴部有一小孔與通心穿孔相連,便于佩戴。 ![]() 蟬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3.3、寬24、厚1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貌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大部受記成黃褐色,微透明。圓目凸出,尖嘴,頸部雕刻三道陰線,兩翅中間刻二陰線紋,頭部刻三道陰線紋。口部有一個模向單面鉆穿孔。 ![]() 蠶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5.15、寬1.2、厚0.4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片雕,蠶為大頭,凸目,首尾分為12節。口部有一圓形穿孔。 ![]() 兔形玉佩西周晚期 長37、高1.8、厚0療品209號墓出土,現凝一這我呂孤形,下部雕四肢,短尾上翹,頭部有一個長3.7、高1.8、厚0.5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白玉。整體為弧形,片雕。圓眼,長耳,三瓣嘴,符背呈弧形,下部睡四肢,短尾上翹,頭部右雙面對鉆的圓形穿孔。 ![]() 玉琮西周晚期高2.6、射徑3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白玉,玉質溫潤,部分受沁為紅色。體矮小,內圓外方,上下兩端有短射,通體素面。 ![]() 龍形玉佩西周晚期 直徑2.6、厚1.4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 物館。 青玉,乳白色,玉質溫潤。整體彎曲成環形,頭部似豬首,兩只葉形大耳豎立聳出于頭頂,方形目,吻部前伸。全器中央有一個對鉆而成的圓孔,孔內殘留有絲織品或朱砂。 ![]() 人龍合體形玉佩西周晚期 高5.1、最寬1.7、最窄0.9、厚0.7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寄玉,玉質溫潤光潔。整體為一呈蹲踞狀的側面人。人頭戴冠,菱形眼,云紋大耳,身體雕刻為一條技龍頭及下唇卷曲成人的胸部及雙臂,龍的身體卷曲為人的臀部及下肢。背面只用單陰線刻出一云紋大耳,其余為素面。 ![]() 琮形玉佩西周晚期 高2.6、直徑0.9-1.4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白色,玉質細膩溫潤。體扁矮,內圓外方。上、下兩端有短射,上部射口為圓形,下部射口則呈橢圓形,一端近射處有一個雙面對鉆的象鼻形穿孔。通體為素面。 ![]() 玉佩西周晚期 寬4.3、高3.3、厚0.5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慕地2009號慕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光潔,透明。雙面雕刻一女子側面頭像,人面為柳葉形長眉,大眼,圓睛,云紋大耳。頭部有用細陰線刻成的長發,發梢向內卷,中部有圓形穿孔。人肩部有一站立狀的小鳥,鳥為圓眼,勾喙,翹翅,垂尾。 ![]() 玉佩西周晚期 長5.35、寬2.55、厚0.7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等王玉質溫潤。整體呈弧面形,應為玉鐲改制而成。正面上部雕刻出獸面紋,獸面為瓶狀角,",字眼。上部有雙面對鉆的圓孔。背部光素。 ![]() 玉飾西周晚期 左∶寬5.45、厚0.75厘米右∶直徑4.55、厚0.45 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幕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2件。青白玉,玉質溫潤。左件器身有裂紋,裂紋處有黃色沁蝕痕跡。整體為圓形、中部有單面穿孔。雙面飾鳥紋,鳥為尖勾喙,圓目;右件正面雕琢一對鳥紋,鳥為勾喙,圓目。背面飾龍紋,"臣"字眼,上唇上卷,龍身飾云紋。 ![]() 玉璜西周晚期 長7.5、寬1.4、厚0.6厘米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整體為半環形,玉璜雙面飾人面紋,圓眼,勾鼻,云紋大耳,頭上刻出細陰線表示頭發。璜兩端各有一個對鉆穿孔。 ![]() 玉人西周院期 高44、覽2.25、厚2.1厘來 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基出土,現藏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質溫潤光潔,玉人頭部、足部有褐色沁。玉人呈坐姿。頭部微向前傾,長臉,尖頜,柳葉形長置,"臣"字眼,高鼻梁,嘴巴寬扁。底部有單面鉆孔未穿透。 ![]() 玉琮西周 直徑5、孔徑3.8、高2.6厘米 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青色,局部有褐斑。體呈外方內圓狀,中空,通體素面。 ![]() 人形玉佩西周 高&s8、寬2、厚0.1厘米 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慕出土,現于河南博物院。 整么長條形片狀。雙面均以相同的陰線紋飾和透雕技法組成一蹲坐人形,頭上有冠飾并有一孔,可供懸掛。 ![]() 魚形玉佩西周 長8.5、寬3、厚0.2厘米 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呈扁平弧形片狀,兩面紋飾相同。圓眼、張口、尾部有刃且分叉。魚鰭、脊均以簡單陰線刻表示,口及脊的中部各有一圓穿。 ![]() ![]() 玉璜西周 長9.5、寬2.3、厚0.5厘米 河南省平頂山市渚陽西土崗遺址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館。青色。體呈扁半環狀,兩面紋飾相同。均以雙陰線刻夔龍紋,兩首相對并有孔可穿系。 ![]() 玉綜西周 高2.6、寬4.4 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東車站花園村西周墓出土,現藏于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玉色青中泛白。通體拋光。琮呈扁體,內圓外方,有短射。 ![]() 蠶形玉佩西周長3.3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東車站花園村西周墓出土,現藏于河南省洛陽 市文物工作隊。 玉色呈雞骨白。圓雕,體微彎曲,雙目高突,有足和短翅,足有一孔可穿系。通體拋光。 ![]() 水晶項鏈春秋 水晶珠長1-2.7、徑0.7-1.2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中州中路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由水晶珠、綠松石珠和瑪瑙珠組成。 ![]() 人首蛇身形玉飾春秋 直徑3.8、厚0.2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1對。呈扁平橢圓環狀,大小薄厚相同。兩件玉飾皆作側身人形,正反兩面紋飾略有差別,耳佩圓環者為一男性,另件為一女性。 ![]() 玉人頭春秋 高3.8、寬2.5、最厚處1.8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夫人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沁成土褐色。頭像圓雕,呈正面形。"臣"字眼,高鼻梁,口微張,長頸,雙耳戴環,頂部戴兩側沿下垂的冠帽。自冠至頸有一垂直穿透的圓孔,可供穿系佩帶。 ![]() 玉飾春秋 高5.6、寬5.9、厚0.3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質受沁后為深褐色。體為扁平梯形狀,上部寬下部略窄,正面飾鳥紋、獸面紋。左右兩邊及上部邊沿分別飾脊牙,下端邊沿飾絢索紋。該飾上下端中間各飾一兩面鉆的圓孔可穿系佩帶。 ![]() 管形玉玦春秋 左∶直徑2.3、高2.7厘米右∶直徑2.2、高26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蔡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l對。青色,有土沁。體呈不相連的圓柱形,中空,通體飾蟠婁紋,上端口沿飾重環紋。 ![]() 玉環春秋 直徑11.6、孔徑6、厚0.3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質發灰,為深褐色并有沁斑。體呈扁圓環狀,中有一大圓孔。正面以雙鉤滿飾變形的鳥獸紋,背面光素。 ![]() 虎形玉佩春秋 上∶殘長13.7、寬7、厚0.18厘米下∶長14.2、寬7.2、厚0.2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慕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1對。青玉質,局部有輕度浸蝕黑斑。呈扁平片狀,一面光素無紋,另一面飾虎紋。虎張口,作爬行狀,尾下垂,虎背立一小虎,大虎背和小虎口處共有一圓穿可供系佩。 ![]() 虎形玉佩春秋 長12.5、寬6.2 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質泛青灰色。體呈扁平狀,虎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虎身一面通體滿飾虎紋,腹部、雙肢刻有少許幾何紋,另一面光滑無紋飾。口與尾處各有一圓穿,可供穿系佩帶。 ![]() 玉鍵春秋 必154、上寬4、下寬6.3、厚0.8厘米 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季倫父慕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色平長方形,上端窄,下端略寬并有圓弧刃。器身一面光素,另面飾一符號,器身兩面飾有社老的齒牙,鉞的上端有一單面鉆孔。 ![]() 虎形玉佩春秋 長10.2、寬4.3、厚0.15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季佗父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1對。青色,局部有侵蝕黑斑。呈扁平狀。正面通體飾虎紋,虎張口,尾上卷,作爬行狀,另一面光素無紋。虎口和尾各有一小孔可供穿系佩帶。 ![]() 玉璜春秋 長9.5、寬2.1、W0.2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季忙父慕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深褐色。體呈半環形片狀。兩端飾龍首并連體,龍首為張口,通身飾鳥獸紋,龍首上下邊沿各有突脊。兩端各有一孔可穿繩系佩。 ![]() 玉璜春秋 長9.5、寬2、厚0.2厘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季佗父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1對。深褐色。體呈半環形片狀。兩端分別飾龍首、鳳首并連體、通身飾鳥獸紋。上件上端中部有突脊,另一面光素。兩端各有一圓穿孔可供穿繩系佩。 ![]() 虎形玉佩春秋 長14.6、寬4.4 厘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虎呈臥姿,低首、弓背,閉口,以粗細不等的陰刻線飾虎眼、耳和身上的斑紋。屋粗長下垂,尖部上卷。口與尾處各有一圓穿,可供穿系佩帶。此虎形佩出土時兩件,紋飾完全相同,并兩兩對稱從玉材和玉器表面切痕看,當為一塊玉材琢成,從中切割而成兩件玉飾。 ![]() 玉梳春秋 長7.6、寬5.1、厚0.4厘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土沁后變黃。整體為長方形,背略上鼓,兩側各有一突脊。上部兩面皆以陰線刻有變形的夔龍紋,下部有18根齒,其中八個齒原有不同程度的殘斷。 ![]() 玉玦春秋 直徑5.8、孔徑1.6厘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受沁后玉質泛淡黃色。體呈不相連的扁環狀,兩面紋飾相同,均雕蟠夔紋。 ![]() 玉簪春秋 長16.2、首徑1.6厘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體呈長圓柱狀。頂端有簪帽,下端較細,,中部有穿孔,簪帽周身雕刻云雷紋和絢索紋,簪身亦云雷紋帶三周。 ![]() 玉柄鐵匕首春秋 長10.5、寬4、厚0.6厘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匕首柄呈"工"字狀。兩面紋飾相同,均雕獸面紋和云紋,鐵匕身已銹蝕 ![]() 玉牌春秋 長3.3、寬2.4 厘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4件。青色。長方形,上下兩端各有穿孔,正面飾勾云紋,背 面光素。 ![]() 玉環戰國 直徑7.6、孔徑4、厚0.3厘米 河南省葉縣舊縣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體呈扁圓狀,中間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滿飾谷紋。 ![]() 龍形玉佩戰國 長12.5、寬2.6、厚0.5厘米 河南省葉縣舊縣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呈"S"狀,低首、躬身、尾上卷,通身飾變形的"S"紋、網紋、線紋。龍的前足透雕位于龍的軀體之下、分別向前、向后卷曲、龍身上端中部有一穿孔。 ![]() 玉璧戰國 直徑21.4、厚0.4 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金村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體為扁圓形、中間有一圓孔。內外廓各飾弦紋一周,中間滿飾谷紋。兩面紋飾相同。 ![]() 玉璧戰國 直徑20.5、孔徑6.9、厚0.35厘米河南省洛陽市金村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體為扁圓形。中間有一圓孔,內外廓各飾弦紋一周,中間滿飾谷紋。兩面紋飾相同。 ![]() 龍形玉佩戰國 長22、寬3.7、厚0.4厘米 河南省準陽市平糧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色。龍作伏臥狀,回首,軀體卷曲,尾部向后斜伸。一側兩足前伸作爬行狀,另一側一足與龍體相連接。此龍卷曲處鏤空形成透雕,周邊用陰線雕琢輪廓線,通體雕陰線云紋,靠近脊背處雕鉆一孔,以供懸佩。 ![]() 玉佩戰國 高3.4、寬3.2、厚0.4厘米 河南省準陽市平糧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日玉,半透明,有茶色沁、質地細潤。主體為一正圓形玉璧,上飾谷紋。玉壁兩側各雕一相向的立鳥,鳥冠、嘴、羽尾皆請晰可見。璧下部為相背伏卜的連尾雙獸,承托玉璧,雙獸連尾處有一圓穿。 ![]() 玉單戰國 直徑7.6、孔徑2.7、厚0.45厘米 河南省準陽市平糧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部分泛褐黑色。體呈扁圓形、中間一孔。兩面紋飾相同,內外邊飾弦紋一周、中間滿飾谷紋。 ![]() 玉管戰國 左∶直徑2.2、孔徑1、高2厘米右∶直徑24、孔徑1.1、高2厘米 問南省準陽市平糧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對。青白色。體吳圓柱形.中空。左件表面飾蟠龍紋,右件表面飾突起谷紋、卷云紋。 ![]() 玉璜戰國 長9.4、覽的出土,現藏于河南r分飾相同。兩端飾龍首,中部通身飾蟠隱紋,兩端各有長9.4、寬2.5、厚0.2厘米 河南省準陽市平糧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受沁后變為深褐色。體呈扁半環形。兩面紋飾相問。兩端飾龍首,中部通身飾蟠隱紋,B 一孔可佩帶。從璜的風格上看可是春秋晚期留下的遺物。 ![]() ![]() 玉噫戰國 直徑23.8、孔徑6、厚0.5厘米 河南省許昌市張潘鄉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體呈扁圓形,中間有一孔。紋飾分內外兩區,外區飾獸面紋、內區飾谷紋,兩區之間以淘索紋相隔。兩面紋飾相同。 ![]() 雙龍形玉驤按國 長59、寬4.7、厚0.2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 玉色青中泛黃。璧有內外沿,體兩面飾谷紋,兩側透雕卷尾伏龍,龍首上各有一鳳鳥,體上飾有鱗狀紋。通體拋光。 ![]() 玉人戰國高7.5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銅加工廠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青玉。人作雙手置腹前跽坐狀。人頭頂有圓髻,突目、高髻、大耳。臉兩側有冠帶,全身刻飾以大方格、三角和條帶紋。 ![]() 玉獸戰國 長15-1.8厘米 例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國貿中心戰國慕出土,現藏于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6件。青色和淡黃色,獸頭昂起,四蹄均曲于腹下,作準備起身狀,嘴、耳分明,尾巴甩于股上。 ![]() 玉戈戰國 長13.3、厚0.7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唐宮路小學戰國墓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玉色青白。短直援、短胡三圓孔穿,長方形直內一角有勾,內上有圓孔穿,援本部有大圓孔穿。援兩面分別刻銘"畢公"、"左徒"。通體拋光。 ![]() 玉龍戰國長19、寬1厘米 何南省洛陽市唐宮路戰國蔡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年。青玉。勾首、卷角。龍體修長,中部穿孔,一件龍身飾來絲紋,另一件素面。 ![]() 玉璧秦代 直徑15.1、孔徑3.7、厚0.4厘米 河南省泌陽縣官莊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部分有白沁斑。體呈扁圓形,中間有一孔。兩面紋飾相同,內外廓各飾弦紋一周,中間滿飾谷紋。 ![]() 玉璧秦代 直徑15.6、孔徑4.2、厚0.4厘米 河南省泌陽縣官莊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部分有白沁斑。體呈扁圓形,中間有一孔。兩面紋飾相同,內外廓各飾弦紋一周,中間滿飾谷紋。 ![]() 鐵芯玉帶鉤秦代 長19、寬1.5厘米 河南省泌陽縣官莊北崗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白玉。帶鉤斷面為半圓形,首尾分別為龍頭形,鉤身飾勾連云紋,背面有一突起的圓紐。整體共分10節,中穿一條鐵扁柱,每節可以活動。節長1-4厘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