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網絡文章介紹了一塊翡翠原石,如下: 如果不作任何說明的話,這塊翡翠原石孤單的綠色帶一定會被不少人認為是注膠染色的。為什么呢?估計很多人都會感覺太不自然了,會認為是注入進去的。但事實上,據該文章介紹,這是一塊拍出380萬歐元(約折合2,964萬人民幣)的新山料翡翠,請看下圖。 這塊新山料翡翠原石的剖面把翡翠色根的清清楚楚地展示給了我們,由此我們得到若干啟示: (1)有助于理解翡翠色根形成的原理。 (2)對理解天然翡翠與染色翡翠的區別提供了難得的物證。 下面,就這兩點做簡單的說明。 (1)從這條顯得很不自然的綠色色帶來理解翡翠色根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這個簡單的問題很具有教科書式的意義。因為無論在新山料翡翠亦或是老坑翡翠上,這類色根看起來就像是注入后擴散的“墨跡”般的效果是經??梢钥吹降?,很容易被人想象為染色的“罪證”。 關于翡翠的色根問題,中科院王春云博士認為:翡翠的成色原理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為的,基本“套路”都是一樣的——都是致色物沿著翡翠的微裂隙滲入的結構內部的,因此兩者的色根在形態上多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1-1)天然翡翠的色根 天然翡翠的前期它是無色的鈉鋁輝石基質,呈無色狀態。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的色根是富含天然的鉻鐵錳釩等金屬離子的成礦液體在翡翠形成的后期漫長的地質時間里緩慢地滲入到構造裂隙中去的,并且在地層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填充、結晶后形成為鈉鋁輝石晶體,構成了色根(或叫色脈、色帶),再其后構造裂隙被充填彌合了,與早期的無色基質成為了渾然的一體了,兩者一起構成了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帶有各種顏色的翡翠塊體。請注意:天然翡翠的色不是顏料的顏色,而是翡翠晶體內各種不同的金屬離子的光折射效應形成的顏色,因此它是很穩定的,一般的溫度或酸堿度不能對它造成傷害。不少藏家做過的火燒油炸以及酸堿浸泡等破壞性實驗已經證明了。 (1-2)BC貨的顏色 人為造假的翡翠,早期是對劣質翡翠進行強酸腐蝕出無數微細裂隙來,然后再注入添加了顏料的合成樹脂等填充修補裂隙;后來發展到對無色的巴山玉用無機顏料進行“美容”。不論什么辦法,它的本質都是用顏料染色,而不論用什么顏料,這些顏料都不可能成為翡翠的晶體,它們的存在不是呈清晰的色帶狀,而是呈不自然的網狀或彌漫狀態的,這種觀察區別需要一定的觀察能力。 (2)上面插圖中顯得不協調的綠色帶是質地不通透翡翠的常見現象,在通透性好的高冰種翡翠里就沒有,這是為什么呢? 天然翡翠的色根是過渡金屬離子沿著翡翠微裂隙滲入并替換晶格中的鈉鋁離子而形成的,既然不是原生的是從外部滲入的,所以色根就不可能是全面均勻的分布,必然呈現裂隙的條帶狀或局部團塊狀。不同的是,種地不好的翡翠,例如糯種以下的通透性很差,色根無法被光線折射擴散,被困住了,下面看幾個實物例證吧。 上圖是故宮收藏的兩件翡翠,成為人們所認知的天然翡翠的代表。可以看得出來,這兩件翡翠的種水級別都是糯種以下的,通透性低,色根的綠色不能形成充分的折射相應,色被困住了。 這件老坑翡翠“亦復如是”,因為種地不好“龍水被困”,不可能形成滿色效果的。 下面再看幾件天然翡翠手鐲的色根狀態: 這3件扁條手鐲介于糯種和冰糯中之間,它們的色根就是因為種不通透,因此受困,色根的濃淡相宜、邊界清晰,因此具有明顯的天然翡翠特征。 這兩件新山料瓷糯種的“一滴血”和“一塊綠”都是因為種水嚴重不通透被困住,毫無折射擴散的可能。 那么,老坑翡翠的滿色是怎么回事的?中科院王春云博士說,老坑翡翠的滿色是個視覺假象,其實老坑翡翠的色根體積也是很小的,不同的是老坑翡翠的種和地(通常在冰種以上)的通光性好,即組成翡翠的鈉鋁輝石晶體集合體比較通透,對于色根顏色的光學映照和傳播流暢,色根通過色根周圍多個微細的、透明的晶體的透射、折射和反射形成極好的“萬花筒效應”,在人們的眼睛看起來就是滿色的了。 千百年來,古代文人所描述的“藍天碧水”、“青山綠水”、“碧波千頃綠意滔天”,這些辭藻所形容的“綠水”,你能認為都是染色的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領會了這些“綠水的綠”,其實是水中不到水體體積1%的“水草的綠”,在純凈、清澈、透明、無色的水體中通過光學折射、透射和反射而來的。同樣的道理,同樣的感悟,我們也該明白,老坑翡翠的綠的形成,是一樣的科學原理! 看起來碧綠的水體,可是水并不是綠的。高冰種以上老坑翡翠的滿色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其實并不是滿滿的都是色,而是少量的色根映射的效果,也就是“龍水不被困”,通光無障礙,光線折射效果無限地放大了色根(龍水自由自在)而形成了滿色的效果而已。 如果真的遍布色根的話顏色就顯得很深很濃,反而沒了視覺美感,反倒成了低檔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