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紋玉帶明代 長條形鑄長6.2、寬1.9、長方形鈴長7.1、寬6.3、桃形跨橫寬5.8、鈍尾長9.3、寬6.5、厚均0.6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玉質,玻璃光澤,鏤刻精工。共17塊,計長條形鑄3、長方形鈴7、桃形鎊5、鈍尾2。3塊長條形鈴在邊框內透雕花卉圖案,其余均透雕有翼獻麟,襯以山石、松枝、牡丹花圖案等吉祥紋樣。 玉帶明代 長方形U長5.8-7.8、寬3.1-3.3、桃形鈞橫寬3.6、長條形轉長3.2、寬1.6、鈍尾長8、寬3.1、厚均0.8厘米江西省新建縣長陵鎮中學基建工地明慕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日玉,有褐沁。現存15塊,計長方形特7、桃形鎊5、長條形92、輪尾1。表面無紋,制作規整,背有鼻穿,打磨光亮。 玉帶明代 長方形銙長7、寬5.3、桃形特橫寬5.4、長條形鈞長5.3、寬1.6、長尾長9.8、寬5.3、厚均0.6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贏上農場烈土陵園基建工地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灰白色,受土沁而變色。一套20塊,板面加邊框,深浮雕動物、人物、如意云紋。動物圓眼、豎耳、蓬頭,形體矯健;人物為胡人打扮。板背對應前面的浮雕紋而相應下挖。 玉帶明代 長方形銙長7.1、寬4.1、桃形轉橫寬4.1、長條形绔長4.1二42、寬1.5-19、輪尾長8.1、寬4.1、厚0.2-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省食品公司基建工地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碧綠色,有褐斑,內含黑點較多。全套20塊,素面無紋,板面形制較為規整,有玻璃光亮。帶板背面厚薄不勻,有許多五形切割痕,且無鼻穿。 玉帶明代 長方形銙長6.3、寬4.1、桃形特長3.6、寬3.4、長條形鑄長4.3、寬2、鈍尾長11.2、寬4.3、厚均0.6厘米江西省新建縣烏溪鄉第一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玉,有褐斑。素面,背面微內凹,有鼻穿。制作工整,通體拋光。 玉帶明代 長條形較長5.5、寬1.7、桃形筠橫寬3.4、鈍尾長6、寬1.7、厚均0.4 厘米 江西省新建縣山口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日色。現存10塊,計桃形銙2.長條形餃6、鈍尾2。浮雕勾云紋,兩個勾云紋為一組,每組之間有乳釘分隔。桃形鈴上圍繞乳釘有三個背向的勾云紋。板背無鼻穿。 玉組佩明代通長84.2厘米 江西省新建縣華東交通大學院內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組2套。青玉為主,間以黃白等色玉珠。均由玉珩、玉踽、玉瑤、玉沖牙、璜、玉花、玉滴等10件玉飾構成。珩上有金鉤,珩下系組,以絲線串以玉珠,連于璃、據上;末懸沖牙兩旁各懸璜及滴,中間均串以玉珠,各有450多顆。珩、璃、瑤、璜上雙面陰刻朵云紋,刻紋內描金;沖牙雙面陰刻云鳳紋,刻紋內描金。出土時置于墓主大衫外背側垂肘旁。 玉組佩明代 葉形長13.5、寬1.2厘米三角形長3、寬2.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2套。灰白色,有色斑。玉佩殘件、有葉形、棱角形、方形、圓形、長條形等玉片70片。葉形玉片上兩面對稱有陰線刻葉脈紋,方形玉飾上留有管鉆痕跡。這些玉飾是明代玉佩上的構件。 玉組佩明代 通長74.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紅嶺大隊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妃彭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組2套,灰白色,有色斑.均由玉珩、玉璃、玉據、玉沖牙、玉璜、玉花、玉滴等等玉佩的常見構件及長條形、柳葉形、菱形、三角形玉片和若干玉珠構成。珩上有金鉤,珩下系組,以絲線串以玉珠,連于瑀、琚上。珩、禹、瑤、璜上雙面陰刻朵云紋。金鉤內刻"銀作局弘治六年十月內造金五錢: 玉組佩明代 通長14.寬3.3、厚0.4厘米,三角形玉塊長8.5、高5.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洪門公社長塘村明益莊王朱厚燁蔡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玉,有沁斑。現存大小玉片20塊,小珠478粒。珩上兩面對稱陰線刻變形蝴蝶紋,上端作五弧形狀,有兩小穿孔,下端有六穿孔。有十塊玉片上兩面都有寬陰線刻紋飾,一面為鳳鳥紋,一面為如意云紋。其余的玉片上光素無紋。有些玉片側面有數道凹痕。 ![]() 玉佩明代 長7.5、寬4.5、厚0.3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洪門公社長塘村明益莊王朱厚燁元妃王氏慕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灰白色,有黑色塊斑,玉質粗糙。珩是玉佩的構件,僅存四塊。紋飾相同,一面陰線刻鳥紋,另一面陰線刻雙腳如意云紋。 ![]() 玉組佩明代通長66 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鍋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二套,共22件,計銀帶鉤2.、珩2.踽2、據2、璜2、沖牙2、玉滴8,另有600多顆分段串綴的小玉珠,它們應分屬2套玉佩的構件。玉珩上刻有縱橫各5行圓泡形紋,其他玉片上刻變體龍、鳳、卷云紋。 ![]() 玉組佩明代 葉形玉片長6、寬1.5厘米菱角形玉片長2.5、高1.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釗元妃李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灰白色。由柳葉形玉片65塊、菱形玉片32塊、魚形玉片8塊及黃絲纓36個編綴而成。以黃絲纓上綴一菱形玉片,其上再綴一對柳葉形玉片為一組,這樣相雜串聯,最下端貫穿一魚形玉片,以成長串。出土時藏在一個包巾內,置于慕主頭部左側,未發現鉤、珩一類配件,可能是易棺更殮時散失。 ![]() 玉組佩明代通長80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鋼元妃李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一組2套,均由若干玉珠構成。珩,踽、據、璜上雙面陰刻朵云紋。青灰色,有色斑。由玉珩、玉踽、玉據、玉沖牙、璜、玉花、玉滴等玉佩的常見構件及長條形、柳葉形、菱形、三角形玉片和352顆玉珠編成,珩上有金鉤,珩下系組,以絲線串以玉珠,連于璃、據上。金鉤內刻有"銀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內造金五錢"。棺內出土2套,出土時置于包巾內。 ![]() 玉組佩明代 云形玉片長8.5、寬5.5、長方形玉片長4.9、寬1.9、璜橫寬2.2、豎徑4.4、厚均0.3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白色,有色斑。現存6塊,珩2件,花朵形,陰刻龍紋;據3件,圭形,陰刻云紋;璜1件,呈半圓形,中部有一小圓缺,陰刻云紋。這些玉飾,刻紋生動流暢,有用干穿綴的小孔。另有635顆小玉珠,呈灰白色或黃色、黑色、乳白色。 ![]() 玉紐佩明代 長方形玉片長7、寬4.1、云形玉片長4.6、寬4.1、厚均0.3厘米,江西省南昌縣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有青色黑色兩種。青灰色上有白斑,黑色玉片上有青綠色沁斑。現存13片,3塊云形玉片兩面都有相用到線琢制的紋飾,一面為陰線刻分又兩腳的如意云紋∶一面為陰線刻鳳紋、其余玉片上兩面均為陰線劉如意云紋。 ![]() 玉組佩明代 三角形佩∶長9.2、寬5.4、厚0.3-0.4 厘米江西省南城縣朱良鄉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玉質。殘件8片,三角形、長方形玉片各四塊,厚薄不一。表面無紋,三角形邊上有若干個凹口,穿孔為一面鉆。 ![]() 玉組佩明代 最大片寬8.3、高5.5、厚0.3厘米 江西省新余縣水西楓林張村張椿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現存11塊,其中2塊為灰白色,有黑點,其余9塊為碧綠色。玉片兩面都有紋飾、最大的玉片上,一面為云鳳紋,另一面為如意云紋,陰刻線內描金。 ![]() 玉蟬明代 長4.9、寬3.1、厚1厘米 江西省樟樹市市區基建工地采集,現藏于樟樹市博物館。青白色玉,質地細膩溫潤,蟬身下腹及兩翼邊緣有沁斑。蟬身渾圓,頭部較寬,圓睛微凸,頸部飾弦紋,腹背起交叉紋,雙翼微張。線條豐腴,通體拋光。 ![]() 玉帶鉤明代 長8、寬1.1厘米 江西省星子縣磚瓦廠取十工地采集,現藏于星子縣文物管理所。白玉質,有色斑。器體呈"S"形,鉤首作龍首狀。龍前額扁平,風眼微凸,毛發陰刻向后,雙角緊貼額部向后。鉤背縱問弧面,尾形似琵琶。鉤身下有圓形鉤紐,紐柱較矮,靠近鉤身中部。 ![]() 玉帶鉤明代 長9、寬1.8厘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建筑公司基建工地出土,現藏于宜春市博物館。 白玉質,有色斑。器體呈"S"形,鈞首作龍首狀。僅用數刀勾勒出龍的嘴、眼、須,雙目外凸。鈞背縱向弧面,尾形似琵琶。鉤身下有圓形鉤紐,紐柱較矮,靠近鉤身中部。 ![]() 玉帶鉤明代 長13.5、寬3厘米 江西省樟樹市觀上鄉出土,現藏于樟樹市博物館。碧玉,泛墨綠色,玉質晶瑩,半透明,呈油脂光澤。鉤首作回望小鹿形,閉嘴、圓睛,神態安祥。鉤身似一塊厚薄均勻的系狀板塊,微向上彎曲,鉤面浮雕三只折枝桃和一只編蝠,寓意"福祿壽"。鉤身下部一有圓形紐。 ![]() 玉帶扣明代 長11、寬4.8厘米 江西省樟樹市市區基建工地采集,現藏于樟樹市博物館。羊脂白玉。鉤環相扣,組成一副。一塊鑿出鉤身、橢圓形環孔,另一塊作螭龍回首形;帶扣面平,均浮雕螭紋,四肢撐地、軀體騰起;扣下均有一薄而矮的圓形紐。 ![]() 玉扣明代 通長4.1、寬1.9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鋁元妃李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羊脂玉質,細賦潤澤。扣合后中間為一朵盛開的大蓮花,小篤線分居兩側∶分開后則為一只鴛鴦與蓮花相連,蓮花中有一四孔,另一鴛鴦前有一長榫,榫頭有一圓片,可扣合到蓮花的圓孔中,鴛鴦作展翅狀,翅部有羽紋。出土時置于墓主頭部左側。 ![]() 玉扣明代 通長3、寬1.3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例元妃李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共4件。青白玉。扣合后中間為一朵花,兩側各有一只蜜蜂,分開后則為一只蜜蜂與花相連,花中有一圓孔,另一蜜蜂前有一長榫,榫頭有一圓片,可扣合到花的圓孔中,作花蕊,構思奇巧。出土時置于墓主頭部左側。 ![]() 瑪瑙七梁冠明代 高3.5、橫寬5.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宜王朱翊鋼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棕紅色,透明。作長方形、冠頂雕七梁,梁向后內卷,兩側作卷云狀,在卷云紋中有插簪用的小圓孔。 ![]() 竹節形玉簪明代長9.7 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基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玉質。呈單股的圓錐體狀。簪首作竹兜形,帶三片竹葉。簪身作竹竿形。 ![]() 玉簪明代長14.7厘米 江西省樟樹市市區基建工地采集,現藏于樟樹市博物館。青白玉。呈彎曲長條形。籍頭為鏤雕蝙蝠、壽桃以及菱形對角圖案。簪身呈長條片狀,簪尾急收。 ![]() 玉簪明代 長11.3、寬1.3厘米 江西省星子縣磚瓦廠取土工地采集,現藏于星子縣文物管理所。 白玉質。兩頭尖銳,弧折成幾狀,器面縱向呈弧形。光素無紋。 ![]() 玉耳環明代直徑2.8 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唐山公社永和大隊基建工地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白玉。玦形耳環,鏤雕有蝴蝶、錢形、"萬"福及牡丹葉等。寓意福在眼前,榮華富貴。 ![]() 金耳環玉墜飾明代 玉墜長3.7、通長6.6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鋼元妃李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對。白玉質,玉質白嫩,通體拋光,光潔明亮。呈長茄形,上端有圓鼻,用金絲綴以金葉(花萌)四瓣,再穿繞于圓鼻內,每瓣花蘿上透雕纏枝花卉圖案,其上銀嵌寶石一顆,在四瓣花蘿的中心頂端有孔,以較粗的金絲為耳環鈞。 ![]() 玉戒指明代直徑2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釗元妃李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4件。白玉質,潤澤光潔。上半環戒面略寬,其橫截面呈凹形。同基出土四件,造型大小均相同,出土時固定在一塊綢布上,置于墓主頭部左側。 ![]() 玉豬明代 長10.5、寬1.7、高2.7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蚓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對。呈青灰色,通體光素無紋。似方柱體,頭部稍削略尖,尾部寬厚顯方,底平,尾部渾圓,呈長條俯臥狀。平嘴,上唇微翹,用陰線刻圓眼和豎耳,形似漢、六朝時期的玉握,明代玉器特點不明顯,這類玉豬在其明代墓葬中尚無發現,可能是舊玉。 ![]() 玉鴛鴦明代 長5.3、寬3.3、高4.2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宜王朱翊鋼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呈紫色,其余部分呈白色。造型為鴛鴦戲水。鴛鴦昂首、縮須,羽冠上翹,鴛鴦頭頂雕有一柳葉形玉片與其尾相連以代毛冠,口銜纏枝蓮,臥干蓮花、蓮蓬及蓮葉中,姿態生動。底部為橢圓形,有兩個對穿的小斜孔,以備綴串。 ![]() 玉爐頂明代 長3.8、寬4.2、高1.7厘米 江西省南昌縣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白玉,有白斑。作浮雕盤曲螭龍形。額頭高聳,短唇、翹鼻、蠶眉橫臥,脖頸細削,腳細小、三爪、卷尾。底部下凹為鍋形。 ![]() 玉杯明代 高6.5、口徑12、菊花瓣徑3.6、底徑5.9厘米 江西省豐城市龍光鎮基建工地采集,現藏于豐城市博物館。白玉,表面具有較強的玻璃光澤。直口,直腹、下部內效,圈足。兩側各有一鏤雕菊花耳,盛開的菊花瓣與杯口相述。 ![]() 玉花飾明代直徑28 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永和大隊基建工地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日玉,有褐斑。作五瓣梅花形。花面下凹平滑,中間一小孔,背面居中部平整。打磨平滑。 ![]() 玉佩明代 長6.3、寬5.3、厚0.6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樂化鄉風嶺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白玉,有褐斑。作菱花形,雙層透雕云龍紋。龍張口、長唇、臥蠶眉、彎角,發向后飄,背有脊,身有鱗,三爪,翻騰于云霧中。 ![]() 玉璧明代 直徑5.9、孔徑1.4、厚0.4 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鋼基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對。青灰色。造形不規整、厚薄不一,一面光素無紋,一面陰刻花葉紋。打磨欠精,刻劃草率。 ![]() 玉璧明代 直徑5.9、孔徑1.4、厚0.4 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鋼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I對。青灰色。造形不規整、厚薄不一,一面光素無紋,一面陰刻花葉紋。打磨欠精、刻劃草率。 ![]() 玉佩明代 直徑5.5、厚0.5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工業管理局基建工地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白玉,有褐斑。圓形。外圍一圈連珠紋,圓珠兩面內凹,有凸齒與中間圓環相連,環兩面刻有淺浮雕勾云紋,環內為一活環如意。鏤雕處留有切割痕跡,器面打磨光亮。 ![]() 玉童子明代高6.6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紅嶺大隊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妃彭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對。青玉,受沁而大部分呈雞骨白。圓頭碩腦,光頭,縮頸,下頷于胸前。寬陰刻線推磨出五官,額與鼻呈"丫"形,鼻端略寬,眼部為陰刻環形外廓,內部凸起的陽紋眼睛中有一陰刻線,嘴為陰刻線實袖緊身衣。兩手干胸前作持物狀。肥褲,兩腿交叉。 ![]() 玉童子明代 長5.4、寬2厘米 江西省南昌縣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圓雕,頭圓無發,用陰刻線琢出棱形眼,三角鼻,雙手共執一芭蕉葉,蕉葉繞于腦后。蕉葉上有陰刻線表示經脈,葉中有一穿孔。穿長袖對襟外衣,衣服下邊前后各有一陰刻線,肥褲、兩腳交叉。 ![]() 辣椒形玉飾明代 通高4.5、直徑1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鋼釗繼妃孫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玉質,有褐斑。形們辣椒,頂部有孔包金葉三瓣,金絲穿過金葉繞孔內,金絲上端有小圓環。棺內出土兩件,造型相同。 ![]() 茄形玉飾明代 通高2.7、直徑1.7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宅繼妃孫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玉質,有褐斑。形似茄子,頂部有孔包金葉三瓣,上端有小圓環。棺內出土四件,造型相同。 ![]() 玉佩明代直徑6.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紅嶺大隊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妃彭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扁平圓形。透雕開放的寶相花。 ![]() 羊形玉佩明代 長7.2、高3.8、厚0.8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紅嶺大隊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妃彭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對。青玉質,有水沁。作長條形片狀,回首臥式,嘴微張,圓眼,豎耳,尾后垂。背部對鉆一小圓穿,以供佩系。 ![]() 魚形玉佩明代 長7.5、寬2.7、厚0.7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紅嶺大隊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妃彭氏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1對。青玉質,有水沁。作長條形片狀,用弦紋數道分別勾勒出魚嘴、頭、尾。腹部對鉆一小圓穿,以供佩系。 ![]() 玉鳥飾明代 長4.7、寬1、厚0.3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樂化鄉風嶺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白玉。作一鳥立于花枝上,鳥為兩面刻,短啄、圓眼。數刀陰刻線交錯以示翅膀,長尾,花枝端有磨榫,鳥嘴有一小穿。 ![]() 荷葉形玉佩明代 長4.5、寬34 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京山學校基建工地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白色。面作卷荷葉形,下挖成凹形、陰刻葉脈紋,反面底端平,葉中心有兩小孔,工整平滑。 ![]() 玉環明代直徑5.3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京山學校基建工地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玉,玉質溫潤,綹裂處有黃褐斑。環兩邊棱面大小不對稱,環縱截面為八面形,棱、面圓滑婉轉。 ![]() 玉牌明代 長1.5、寬7.5、W0.4厘米 江西省南昌縣明慕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骨灰色,有褐斑。菱花形,雙層透雕云龍戲珠紋,龍發向后上飄,龍頸細削,扉棱形背脊,三爪、蛇尾。主體紋飾高出邊樞,背面平塌下凹。 ![]() 玉劍璏明代 長4.3、寬2.2、厚1.1厘米 江西省新建縣招賢鄉國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玉,有大片黑斑。長方形,背部有長方形簽。斑面有四凸弦紋,弦紋之間為凹弧形,棱角處圓滑。 ![]() 玉觽明代 長107、寬1.5、厚0.6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安樂鄉蔣巷村明蔡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灰褐色,有褐斑。呈長條形片狀,龍形。張口含珠,上嘴唇長且厚,高鼻、圓眼、長眉 雙角 素身、尖尾,口含之珠有一小穿孔, ![]() 玉牌明代 高5寬3.5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村洪門公社長塘村明益莊王朱厚燁元妃王氏墓出土,青白玉,有褐班略如倒置的盾形,中琢佛像一尊,結跚鐵坐于連瓣上,頭戴花冠,雙手合干帔飄排,佛像兩旁及頭頂鏤雕火焰紋背光。背面呈弧形,中厚邊薄。 ![]() 螭龍紐玉印明代 通高4.3、印面長5.1、寬4.9厘米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采集,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色,綹裂處有褐斑,印面為五道白文符咒。圓雕螭龍紐,身驅盤曲,方臉、闊嘴、蒜頭鼻、蛇尾。 ![]() 長方紐玉印明代 通高4.8、印面長5.4、寬5.2厘米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采集,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白玉,泛黃白色。印面疊篆"陽平治都功印"。文字筆畫粗細不一,剔地深淺不一,長方形印紐,邊棱抹角,紐面陰刻篆文"上"。 ![]() 螭虎組玉印明代 通高5.7、印面長12.3、厚1.9厘米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采集,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白玉。印面為方形,陽紋篆書"陽平治都功印",寬邊細文,結構嚴緊,疏密得當。浮雕螭虎紐。 ![]() 龍紐玉印明代 通高6.7、印面邊長12.2、厚2.7厘米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采集,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黃白色。印面為正方形,陽文篆刻"陽平治都功印",寬邊細文,結構嚴緊。印紐為圓雕龍,半蹲臥狀,方額,鋸齒眉,分叉角、頭發后飄翻卷。 ![]() 玉珠明代 大珠直徑1.7、小珠直徑1.4 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朱良鄉明慕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大珠2顆,黑色;小珠2顆,青白玉,有褐斑,玉質差,含有許多黑斑雜質。不規整,對鉆一孔。 ![]() 玉珠串飾明代 通長90、直徑0.6-0.9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第四交通路基建工地明寧康王女菊譚郡主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玉質粗糙,顏色較雜,由白到青到黑。共270顆,組成3串。為不規則的圓柱體狀,兩端稍平,對鉆一孔。 ![]() 水晶珠串飾明代直徑1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洪門公社長塘村明益莊王朱厚燁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無色,透明。珠粒較勻稱圓滑,共計98粒。 ![]() 瑪瑙珠串飾明代 通長34、直徑0.6一1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安樂鄉蔣巷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棕紅色,綹裂處有紅沁。共73顆,制作規整。 ![]() 琥珀珠串飾明代直徑0.9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宜王朱翊鋼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一串共108顆、用絲繩貫串,串首=顆分別為寶塔形、三角形、長方形,其余為圓形珠。 ![]() 綠松石菱角形佩明代 高1.1、寬1.5、厚0.6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紅湖公社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檳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綠色。作菱角形,兩角上彎。一面圓凸,另面平,中間一上下穿孔。 ![]() 蟬形玉佩 明代 長6.1、寬2.4、厚1.7厘米 江西省新建縣石賀鄉東港村明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 青白玉,有紅褐斑。方額,陽文圓眼,陰刻米形嘴,雙翼微張,腹部有12道弧形陰線刻。鼻上有青白玉,有紅褐斑。方額,陽文圓眼,陰刻業自博物館。人京用于系掛。 ![]() 玉璧清代 直徑5.4、孔徑1.3、厚0.4厘米 江西省南城縣南門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白玉質。扁平圓形,中部有一孔。一面為勾云紋,一面為谷穗紋,采用陰刻線和減地工藝,使紋飾成淺浮雕狀凸出。 ![]() 玉璧清代 直徑6.4、孔徑1.2、厚0.6厘米 江西省上饒市財政局基建工地采集,現藏于上饒市博物館。青白色玉質,有大片黃褐色斑塊,不透明。扁平圓形,中穿一孔,有冰裂紋。制作規整,兩面拋光。 ![]() 玉印清代 通高10、印面長10.5、寬10.4 厘米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采集,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灰青色,有褐斑。橋形紐。四連方印,兩方空印,兩方陽刻"元始萬神雷后之印",□司之印"。 ![]() 龍紐玉印清代 通高9、邊長9.7厘米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采集,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碧綠色,有褐斑。印面為方形,白文懸針篆八道符咒文。圓難龍紐,雙龍背向蹲踞,鱗角須發琢制精細。 ![]() 玉扳指清代 直徑2.9、孔徑1.9、高2.8厘米 江西省九江市清山西巡撫劉瑞祺墓出土,現藏于九江市博物館。 白玉質,局部夾雜翠綠色,半透明。作圓筒形,一端內斜削,另一端外斜削。 ![]() 玉帶鉤請代 長8.5、寬2.3厘米 江西省上饒市北門公社光明大隊黃土弄張希淵墓出土,現藏干上饒市博物館。 青日色。鉤首為龍頭形、頭形較短、龍首回望,面部寬闊,與匍匈在鉤背部的小螃對視,鉤身們一塊厚薄均勻的條狀板塊,其上浮雕一只小螃和一朵盛開的荷花 鉤身下有薄而矮的圓形組,通體拋光。這種形制的玉帶鉤在民間大量流傳存世,此帶鉤為它們的斷代提供了科學的參照標準。 ![]() 玉帶鉤清代 長13.3、寬2.8、厚3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湖坊村基建工地清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青白玉。帶鉤形體較大,龍頭,闊嘴、尖鼻、蝦米眼、翅眉、高額、長角。鉤身似一塊厚薄均勻的條狀板塊,中間微向上彎曲,鉤面鏤雕一銜靈芝草的螭龍,螭龍下頜出須,前須下垂,與鈞身相連,身軀豐潤肥碩,四肢撐地,軀體騰起,卷葉尾。鉤身下部一有圓形紐,紐柱較矮。 ![]() 玉鐲清代直徑8.9 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汽車公司基建工地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灰白色,有褐斑,鐲外側浮雕一務花葉屋的螭龍,紋飾模糊不請,內側拋光圓滑。 ![]() 玉戒指清代直徑2.2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江東絲綢廠基建工地清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白色,有花斑。戒面為馬鞍型。整體拋光,圓滑。 ![]() 玉如意飾請代 最大件長12.5、寬9.5厘米 江西省新建縣長陵村幕地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3件。灰白色,有黃褐沁、鏤雕云龍荷花紋,龍脊為一陰刻線,花草卷葉尾。外廓一周連珠紋,紋飾高出邊框、背面為凹形。拋光較好。 ![]() 玉簪清代 長11.9、寬1.2、厚0.3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江紡張家山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日玉,有褐斑。圓柱狀頭,將身呈扁長條弧形,四棱圓滑。拋光潔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