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鮮電商叮咚買菜完成了7億美元的D輪融資。這是繼2021年初傳出上市消息后,叮咚買菜首次被曝出融資消息。 據悉,此輪注資是生鮮賽道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一筆融資。 叮咚買菜表示,融資消息屬實,本輪所獲資金將用于新區域拓展、供應鏈投入和團隊建設。 四年融資8次 叮咚買菜再出發 叮咚買菜于2017年5月上線,是一款自營生鮮平臺及提供配送服務的生活服務類APP,主打前置倉生鮮電商模式。 目前叮咚買菜APP上架了蔬菜豆制品、肉禽蛋、水產海鮮、水果鮮花、乳品烘焙等近20個品類,還設有“網紅打卡地”“綠卡專享”等特殊分類入口。在配送上,該平臺推出了“最快29分鐘送達”“滿28元免費配送”的服務,迎合了一二線城市用戶對于快速配送食材的需求。 相比于其他生鮮企業,成立于2017年的叮咚買菜絕對算得上是后起之秀。 雖然成立時間晚于每日優鮮等競爭對手,但叮咚買菜卻頗受資本的青睞,僅僅在2018年一年時間內就先后收獲了6輪融資,至今已完成8輪融資。 迄今為止,叮咚買菜估值已經超過了百億。 叮咚買菜從上海大本營出發,一路將地盤拓展到深圳、杭州,又借著疫情契機涌入北京、浙江、四川等地。目前,叮咚買菜業務已覆蓋北上廣深等近30個城市,擁有前置倉約1000個。 疫情催發市場需求 生鮮賽道風起云涌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1620億元,2020年或達到2638.4億元。 巨大的生鮮市場,引發了巨頭和資本的激烈角逐。 據《壹覽商業》統計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0年10月,我國生鮮電商投融資金額累計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年超過100億元。 然而巨額投入并未能讓生鮮電商行業崛起,幾年過后,生鮮電商平臺死的死、散的散。直到2020年飛出的一只黑天鵝,徹底引爆了市場。 疫情導致線下市場關門閉店、大眾外出頻率降低,進而尋求線上買菜、食品和生活用品等。 生鮮電商行業迎來了用戶需求爆發期,不僅是生鮮電商平臺,社區團購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探頭。 美團優選、滴滴橙心優選、多多買菜等新平臺在互聯網巨頭的扶持下,帶著巨額資金和流量殺入了賽道,而興盛優選、十薈團、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老牌社區團購平臺和生鮮電商品牌也紛紛開啟融資之路。一時之間,生鮮賽道風起云涌、硝煙四起。 前置倉還是后置倉 叮咚如何突出重圍 雖然叮咚買菜與美團優選等同屬于生鮮電商行業,但商業模式卻不相同。 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為“前置倉”模式,通過在社區周邊建立前置倉,用戶通過APP或小程序下單,由騎手配送,可以保證在30-60分鐘內配送到家。 而美團優選等社區團購則是“后置倉”模式,在城市郊區建立大型倉庫,并與社區周邊小店建立聯系,用戶通過APP或小程序下單,由司機次日開車配送至社區周邊的合作小店,最終用戶從小店取貨完成交易。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這也成為了生鮮電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前置倉、自養騎手、用戶畫像雖然能實現快速服務和高滿意度,為叮咚買菜帶來強大的地域優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叮咚買菜的市場擴展能力。同時,前置倉、騎手等對應的是高成本,這也為叮咚買菜埋下了不小的潛在危機。 其次,叮咚買菜作為垂直類生鮮電商平臺在用戶基礎上具有明顯的劣勢,缺乏用戶基礎,使得前期引流成本提高,據比爾咨詢《2020年6月生鮮電商APP活躍用戶數》顯示:叮咚買菜以165.4萬月活躍度排名第七。 生鮮電商是場持久戰 雖然社區團購的模式為次日達和自取,與叮咚買菜主打的1小時配送上門有所區別,但同樣作為生鮮電商行業,仍存在巨大競爭。 即使叮咚買菜獲得了行業最大單筆融資,但與滴滴、美團等行業巨頭的資金投入仍有較大差距,而且互聯網巨頭本身所擁有的巨大流量也是叮咚未曾擁有的。如此來看,叮咚面臨的競爭壓力仍然巨大。 短期來看,生鮮電商平臺目前均處于拿資金換市場份額的階段,面對互聯網巨頭們的降維打擊,叮咚買菜能否在守住基本盤的同時加速擴展,仍然是個未知數。 對于包括叮咚買菜在內的生鮮電商們還面臨著更嚴峻的問題:商業模式能否跑通以及能否實現持續盈利。 無論是前置倉或后置倉,生鮮電商行業都要面臨相似的問題,產品的損害、高昂的運營和物流成本。而日趨嚴峻的行業競爭和不間斷的價格戰,注定生鮮電商們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 雖說叮咚買菜借前置倉差異化戰略在行業中走出一條路,但這種商業模式未能讓叮咚買菜走上規模化盈利。 結語 融資和上市的確是推進叮咚買菜向前發展的動力,但更重要的是,叮咚買菜需要探索出更適合消費者的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