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梯田放水春耕,迎來全年最美模式!桂林陽朔龍勝5天4晚,開啟奇景之旅 每年3月到6月,龍脊梯田迎來放水春耕季,開啟一年中最美的勝景。層層疊疊的鏡面梯田猶如千面明鏡,天光云影徘徊,泛出萬千景象,美不勝收。 一口口水田,如串串銀鏈掛在山間、縱橫交錯的田埂間,勞動的身影點綴水面,更為詩意! 清晨,梯田之上常有薄霧升騰,更添一分靈性,整個場景仿若仙境。 龍脊梯田,又叫龍勝梯田,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梯田原鄉”。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龍脊人為了生存,以偶耕為代表的耕種勞作方式,在群山之中創造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神奇稻作景觀。 波瀾壯美的梯田,有兩個時節最美,一是春耕放水,二是秋天禾熟,既有瀟灑肆意的磅礴,又有精雕細琢的雅致,因此這里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龍脊梯田七星伴月”是龍脊梯田的精華。七星伴月是由七個小山頂梯田和一個大的山頂梯田。整個山都是窄窄的梯田,而田埂則像是劃等高線。 攀上龍脊梯田的最高處,看太陽在山的那頭慢慢地亮出金光,把大地喚醒。春風帶著歡快的氣息,穿過云霧、穿過千家萬戶、往山的這頭飛奔而來。 山巒間點綴著溫柔的寨子,都是歷經歲月遺留下來的美。龍脊古壯寨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擁有廣西乃至全國最古老,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壯族“干欄式”吊腳木樓建筑群。 因古壯寨坐落在一條似巨龍盤旋直達金江的山脊上,“龍脊”因此得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在不同海拔層次上有序分布,協調布局,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古老而富有神韻。 閑逛在龍脊梯田每個角落,走進一間投緣當地家常菜吃午餐,一定要試試這里壯族老屋家宴,淳正鄉村米酒、香菇竹筒雞、山珍河鮮,都是城市里可是享受不到的返璞歸真的美味。 直觀感受梯田之震撼,欣賞春耕之美,小贊特別推薦廣西桂林陽朔龍勝三江5天4晚山水如畫奇景之旅,不光包含了龍勝梯田行程,還可飽覽陽朔詩畫山水,醉情神秘侗鄉。 詩畫山水,舉世無雙 長160公里的漓江是世界上風光最秀麗的河流之一,也是桂林的靈魂所在。百里漓江的每一處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國水墨畫,并因時、因地、因氣候不同而變化。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煙雨之日,嵐霧繚繞,一派空漾。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將漓江列入全球10大水上奇跡;美國《福布斯》也將其列入全球最美國家公園榜單;美國 CNN 評選15條全球最美河流,漓江成為中國唯一入選河流。 漓江風光最精華的一段,就是自桂林至陽朔這83公里水程,也是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形發育最典型的地段。行程中特別安排了乘漓江四星游船前往陽朔。 沿著江水的兩岸,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興坪古鎮。風化的馬頭墻,幽深的小巷,斑駁的雕花門窗……猶如隱藏在世的小小桃源,讓每一個來這里的人流連忘返。 古鎮境內不僅有古橋、古廟、古寨、古村落等建筑群,還有聲名遠揚的20元人民幣背景的拍攝地,雖然是個傳統熱門景點,但是不來這里,就像到了北京不去故宮一樣,總覺得少了什么。 遇龍河是漓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經陽朔縣的的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漓江”,在這里你可以體驗一把最原始的人工竹筏。 遇龍河的水質非常的清澈,兩岸一派田園風光,沒有任何現代化建筑,漂流其上,感覺像是游走在一幅靜止的山水畫間,似乎時光已停止在此,只待你慢慢欣賞。蕩舟在幽靜的水面,愉悅舒心。 如遇攔水堤壩,6米多長的竹筏便順著水壩向下傾斜,連人帶椅“抬”了起來,頃刻間竹筏前部迅即又浮出水面,后部激起了數米高的浪花,水花濺到臉上,引來陣陣驚叫,好不愜意。 十里畫廊景區也值得一去,顧名思義,整座景區就是十里如詩如畫的?景?廊,沿途?路好?光。 除了桂林的山與水,張藝謀的曠世之作《印象·劉三姐》也值得一看,它是“印象中國”系列實景情景演出最成功的典范,且人氣近十年長盛不衰,創造了中國實景劇場史的奇跡,被世界旅游組織贊譽為:“值得買機票從世界上任何角落飛來欣賞的頂級演出”。 醉情神秘侗鄉 廣西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有壯、瑤、苗、侗、回、京、彝等12個少數民族,柳州下轄的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全國七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廣西唯一一個侗族自治縣。位于湘貴桂三省毗鄰地帶的三江侗鄉,境內山嶺疊翠,蜿蜒起伏,好似一處人間仙境。 在這里生活的當地民族多是侗族,獨樹一幟的少數民族風情,詩情畫意的田園山水、民俗建筑美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帶有濃郁的傳統民間文化和神秘色彩。 侗族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會玩木頭”的民族。侗族建筑的所有構件幾乎都是木材,而侗寨的木構體系幾乎囊括了木構建筑的全部手法和經驗。因此侗鄉建筑亦十分有看頭。 鼓樓又稱“羅漢樓”,傳說是仿照“杉樹王”的樣子建造,總體輪廓極像杉樹,也有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影子。鼓樓是村寨生活的中心,在寬敞的鼓樓坪上,侗族人可以聚會、表演歌舞、休息游戲。 三江鼓樓是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標志性景觀之一,樓身全部由杉木銜接,未用一顆鋼釘,從而展現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術。 程陽侗寨風雨橋是廣西眾多侗族風雨橋中最出名的一個,2臺3墩4孔,墩臺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壯觀,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 風雨橋至今有100多年歷史,依舊堅固如初,奇特的是建造橋梁沒有用一枚釘子,只以榫銜接,鑿木相接。 除了建筑,侗族人的熱情好客同樣出名。“高山流水”是侗族特有敬酒方式,盛酒的竹筒一個摞一個,從上往下流入客人嘴中,層層遞進,延綿不絕,歌不完酒不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