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我們地球的近鄰,從宇宙層面講,這是一顆幾乎和地球一模一樣的行星,二者大小相近,由相同的物質組成,圍繞著同一顆恒星運轉。 金星表面的溫度高達470℃ 如果從太陽系外進行觀察的話,金星與我們的地球幾乎沒有區別。但是,如果了解金星表面的情況,比如堪比烤箱的溫度、充滿二氧化碳的大氣,很顯然,金星與地球一點都不像。 那么,為什么這兩顆行星在位置和組成上如此相似,而現在卻如此不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并激勵了無數次的金星探索計劃。 藍色金星? 蘇聯金星 13號著陸器發回的全景照片 目前關于金星的主流觀點認為,在某個時期,這顆行星上具有比目前多得多的水分,甚至還可能擁有海洋,但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熱(恒星年齡增長的結果),金星表面的溫度上升,最終蒸發掉了海洋。 隨著越來越多的水蒸氣進入大氣層,這顆行星成為一個失控的溫室,再也無法恢復。 地球的姊妹星 曾經富含水分的金星(假象圖) 金星是濕潤星球的觀點只是一種假設。科學家們并不知道是什么導致了金星與地球有如此大的不同。雖然金星如此之近,但是人類對金星的了解比對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的了解都要少,這主要是因為探索金星需要面臨很多獨特的挑戰。比如: 1、雷達需要穿過不透明的硫酸云層,才能探測到金星表面。這比探測月球或火星表面要復雜得多。 2、金星表面的溫度高達470℃,意味著傳統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不會超過幾個小時,相比之下,火星的條件就好得多,探測車可以在火星表面運行10年以上。在某種程度上,由于高溫、強酸性和模糊的表面地質情況,使過去幾十年里一直沒有針對金星的持續探索計劃。 盡管如此,在21世紀已經有兩項專門的金星探測任務,一個是歐洲空間局的“金星快車”,另一個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破曉號”。金星快車是歐洲首次對金星探測的任務,運行時間從2006年到2014年。破曉號是日本第一個金星探測器,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地球的行星氣象衛星,目前還在軌運行。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金星曾經是個熱門的行星,大約有35次任務被派往探索這顆行星。1962年,NASA的“水手2號”探測器成為第一個成功接近其他行星的空間探測器,根據其發回的數據,科學家估計金星上覆蓋著厚達60千米的二氧化碳大氣層,表面溫度大概為425℃。 1975年,蘇聯的“金星9號”探測器首次成功在金星表面著陸,然后發回了關于這顆行星的第一批圖像。這是第一個成功環繞金星并從金星表面傳回科學數據的探測器。 NASA最近一次發射前往金星的任務是1989年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1994年,該航天器用雷達繪制了幾乎整個金星表面的圖像,然后按計劃墜入金星大氣層解體。 重返金星? 麥哲倫號于1982年5月4日發射升空,圖中上方可以看到探測器的高增益天線 接下來我們需要一個能夠連續探索計劃,以加深對金星的了解,以便能達到接近火星或月球的了解程度,不過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或許這是值得的。如果我們能了解金星形成的原因和時間,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在靠近母星時會如何演化。在太陽亮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金星甚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未來的命運走勢。 相關文章: NASA 微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