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浙江是怎樣的?是“人杰地靈,魚米之鄉”?還是“氣候溫潤,經濟發達”? 其實,浙江的先天條件并非“得天獨厚”,甚至說是“劣勢”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貌多山地丘陵與水道,耕地面積僅僅占五分之一。民以食為天,無糧食又談何生存發展? 但也正是這樣艱難的環境,滋養出了那么多優秀智慧的浙江人:他們學著種植水稻,解決了耕地稀少的困難;他們發明出各式各樣的橋梁,便于人們來往于水道之上;他們設計了堅固的石房,讓沿海的人們在臺風天氣下得以生存…… 本期國保系列,將走進浙江,走進散落在山河湖海之間的浙江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1 杭州市 | 重點推薦 | 1 岳飛墓 岳飛墓,是南宋抗金名將鄂王岳飛的墓地,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現存的岳飛墓為清代時重建。 墓園區沿東西向軸線對稱布局,是一座宋代建筑風格的墓闕。岳飛墓坐西朝東,墓前立有“宋岳鄂王墓”碑,現存墓碑為明朝遺物。墓道兩側分列石俑、石獸組成的石相生,是明朝遺留下來的石刻精品。岳飛墓左前方是長子岳云之墓。岳飛父子墓前方有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四個鐵鑄的人像,均為反剪雙手,面墓而跪。跪像的背后墓門上有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忠烈祠區由門樓、祠前庭院、忠烈祠正殿等組成,沿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忠烈祠正殿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檐間懸掛“心昭天日”匾額。 2 文瀾閣 文瀾閣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 主體建筑仿寧波天一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外觀上有兩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頂層通作一間,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層六間,取“地六成之”之意。步入門廳,迎面是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一座平廳,廳后方池中有奇石聳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建筑與園林布局緊湊、雅致,頗具特色。 3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創立于清光緒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也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專業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譽。 印社建筑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臺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一層疊一層,井然有序;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 4 閘口白塔 閘口白塔建造于五代十國的吳越末期。 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構樓閣式的雕制塔。塔的最下邊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紋飾,象征著“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須彌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經,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薩和經變故事,人物形象生動。 閘口白塔是現存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塔建筑中較典型的一座,因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5 六和塔 六和塔始建于宋開寶三年,名字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塔基原址系吳越王錢弘俶的南果園,后錢弘俶為鎮壓江潮而舍園建塔。 六和塔塔高59.89米,內部塔芯為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樓閣式檐廊為八面十三層,各層檐角掛有104只鐵鈴,每級廊道兩側有壺門。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有花卉、飛禽、走獸、仙子等各式圖案。 六和塔莊嚴雄偉,為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它標志南宋時期的建筑科技與藝術水準。六和塔內須彌座上雕刻的紋飾亦具有較高藝術價值,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實物資料。 6 梵天寺經幢 梵天寺經幢立于北宋乾德三年,共有兩座。梵天寺初建于五代,后屢毀屢建,如今僅存雙石幢。 經幢呈南北對峙狀,相距13米,高15.76米,是浙江現存經幢中最高的兩座。北幢身刻《大佛頂陀羅尼經》,南幢身刻《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神尼經》。經幢平面為八邊形,由基座、幢身、腰檐、短柱層、幢頂五部分組成。腰檐仿木構,鋪作、飛椽雕刻精細,基座束腰及短柱上雕鐫佛教人物,內容豐富,人物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是五代佛教藝術中的珍品。 7 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 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位于杭州市上城區紫陽山東麓寶成寺內的巖壁之上,鑿于元至治二年,為佛教密宗造像。 此龕造像為一鋪三尊的圓雕,整個龕形橫長,大龕內又分別鑿有并列的三個小分龕。中間為本尊麻曷葛剌像,左脅侍為文殊騎獅像,右脅侍為普賢騎白象像,三像后為尖拱形火焰紋背光。龕楣浮雕金翅鳥三只,左右還有飛鳥奔獸各一。大龕的北側壁有一方元代至治二年題記。 麻曷葛刺造像造型較大,保存良好,刀法簡練,與杭州飛來峰藏傳佛教風格不同,因此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發展的重要實物。 8 飛來峰造像 ![]() 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位于浙江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上,在北麓山崖及自然洞壑中,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處造像群。 在青林洞入口的西側,有后周廣順元年,滕紹宗舍錢雕造的彌陀、觀音、勢至等像,是飛來峰有題記的造像中時代最早的一龕。龕中的三尊造像都是坐在高束腰仰蓮須彌座上,身后飾有火焰紋的背光,帶有晚唐的造像風格。 中國中原地區的石窟藝術,從晚唐開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飛來峰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彌補了這一缺環,特別是元代的造像,刀法洗練,線條流暢,在中國古代造像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慈云嶺造像 2006年,國務院將西湖南山造像(包括慈云嶺造像、煙霞洞造像、天龍寺造像)歸入到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峰造像之中。 慈云嶺造像位于杭州上城區玉皇山慈云嶺南麓石壁間。后晉天福七年,五代吳越國國王錢弘在此建資延寺時鑿山造像。現寺已不存,巖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兩龕。 主龕內圓雕造像七尊,中間三尊坐像,即本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身后有寶珠形背光,內雕纏枝牡丹,邊緣飾火焰紋,均為全跏趺坐式,端坐于仰蓮須彌座上。兩側有菩薩立像和天王立像各兩尊。七尊造像的上部浮雕飛天和伽陵頻伽鳥各兩尊,作散花狀。龕楣呈拱弧形,正中橫列七佛,兩端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象的普賢菩薩,均為浮雕。北面地藏龕,內雕地藏菩薩像和左右脅侍。 ![]() 煙霞洞羅漢造像 煙霞洞坐北朝南,深30米,洞內造像利用山巖應勢鑿置,十分自然。洞壁有五代吳越時石雕羅漢16尊,面相姿態各異。一羅漢旁刻有題記:“吳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羅漢。”洞口兩側各有一尊鑿于北宋時的觀音立像,體態柔美,容相嫻靜。 ![]() 天龍寺造像 天龍寺造像雕鑿于北宋乾德三年,造像共三龕,主龕一鋪七尊,中為彌勒佛,背后有火焰紋頭光和身光。 兩側有無著和世親,再兩側是法華林菩薩和大妙相菩薩,又再兩側是力士像。龕楣上浮雕二尊飛天。西龕為無量佛(即阿彌陀佛),作全跏趺坐式,閉目禪定,背后亦有火焰紋頭光和身光。東龕為水月觀音,臉形豐潤,文靜多姿。天龍寺造像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為吳越造像藝術的代表之一。 西湖南山造像的三處皆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其精致細膩、圓潤飽滿的風格,頗具江南特色。他們開鑿于北方石窟造像趨于停頓時期,承襲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藝術并與之相銜接,使中國的造像在歷史風格和雕刻藝術上都得以延續。因此,在中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 9 西湖十景 ![]() 西湖十景之“曲苑風荷” ![]()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分別是: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02 寧波市 ![]() ![]() | 重點推薦 | 1 河姆渡遺址 ![]()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經過發掘證實,河姆渡遺址居住的史前先民采用干欄式建筑作為房屋。在房屋建造過程中,發現大量榫卯結構證據。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稻谷、骨制農具骨耜、家畜遺骨、陶制紡輪、微型陶制獨木舟模型、大量水生動植物和海洋魚類遺骸等,證明河姆渡先民已具有種植水稻、飼養家畜、紡紗織布以及制造船只的能力。 此外,遺址中發現的骨哨和陶器表面各種形狀的雕刻,反映了當時的原始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雙鳥朝陽”象牙雕刻,已成為河姆渡的標志之一。 2 上林湖越窯遺址 ![]() 上林湖越窯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越窯開創于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后一階段的器皿則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也相當的繁榮,唐晚期時已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制作精細工整,采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并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采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3 東錢湖墓葬群(石刻) ![]() 東錢湖石刻于北宋政和八年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雖歷經滄桑,但基本保存了初建風貌。 南宋時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學、美學、生態學等于一體的石刻藝術精品。這些墓道長50米至數百米不等,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生動傳神。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為核心,其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劃精致,在中國現存發現明墓中較為罕見。 東錢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為中國南宋時期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遺存,填補了中國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部分也是研究元明職宮、衣冠、雕刻、墓葬等內容的重要實物。 4 天一閣 ![]() 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為明代嘉靖四十年范欽所創建。 書閣為硬山重樓,面闊進深各六間,前后有廊。樓前是“天一池”,引水入池,蓄以防火。后又繞池砌疊假山,筑亭架橋,栽花植竹,使之頗具江南私家園林風貌。1933年重修時,又把寧波孔廟的尊經閣遷來后院,并集中安置了寧波宋至清的碑刻,稱明州碑林。 乾隆三十七年,下詔開始撰修《四庫全書》,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呈藏書六百三十八種。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5 保國寺 ![]() 保國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也是中國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 保國寺最初由山門、天王殿等建筑組成。大雄寶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其結構獨特,氣勢恢宏。清康熙二十三年加建重檐,成為歇山頂形成。大雄寶殿主要特點是:平面布置進深大于面闊,呈縱長方形;在前槽天花板上絕妙地安置了三個鏤空藻井;復雜的斗拱結構;四段合作瓜棱柱,柱身有明顯的側腳;梁伏、闌額做成兩肩卷剎的月梁形式等。 這些都接近或吻合于宋《營造法式》,承襲某些唐代建筑遺風,為研究宋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其余則多為清代建筑。現在保國寺已成為一個擁有唐、宋、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木構建筑群體。 03 舟山市 ![]() 04 臺州市 ![]() | 重點推薦 | 1 臺州府城墻 ![]() 臺州府城墻平面呈方形,城墻周長6287米。西、南二面沿江城墻長2370米。保存有四座城門、甕城及八座馬面。城墻內芯為宋代原構,按城磚規格可明確區分宋代以后的歷代加修層面。由于城區地面不斷淤積,宋代城墻已有2.5米沉于地表以下。 在城墻修筑中極其注重防洪措施。如城門在大木門外側設有防洪閘槽;城墻馬面的迎水面做成圓弧形或斜形,以減少江水沖阻力;西南城墻外側固以捍城、內側加筑護城,以增強防洪能力。城墻夯土做法亦極為講究。 2 國清寺 ![]() 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源地,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 全寺總面積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圣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像背壁后,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余間房屋的古建筑群。 浙江天臺國清寺與濟南靈巖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并稱我國寺院四絕。 05 衢州市 ![]() | 重點推薦 | 1 孔氏南宗家廟 ![]() 孔氏南宗家廟又稱南宗孔廟,是與曲阜北宗相對的孔氏南宗所建家廟。明正德十五年,孔氏南宗家廟遷建于現址,次年落成。清道光元年至三年家廟大修,成今日之規模。 孔氏南宗家廟分為孔廟、孔府及后花園三部分,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大致呈梯形。主體建筑包括頭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思魯閣、圣澤樓等。 孔氏南宗家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以及祭祀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 小南海石室 ![]() 小南海石室位于浙江省忂州市龍游縣小南海,沿衢江北岸分布,開鑿于江畔紅砂巖山體中。現存石室總數超過50座。可能是古代石礦遺址。 石室入口形式有二種,一為沿懸崖峭壁處平行往縱深開鑿,其二為山坡平面開方形口子,往下開鑿。從入口開始,有階梯狀臺級逐級展開。石室平面多呈方形,有些石室頂呈弧狀;石室內隔一定間距留有石柱;多數石室的巖壁上留有一排排整齊的鐵釬鑿痕;各室之間沒有發現有規律的分布。 石室形成的時代據現有資料還無法確定。但從當地社會發展因素考慮,大規模的開采或大部分石室的形成,應在宋元時期和之后,包括砌筑城墻及民居建筑的大量使用此類石材等。現大部分石室保存較好,有些石室經旅游開發,成為大眾參觀游賞的勝地——龍游石窟。 06 麗水市 ![]() | 重點推薦 | 1 大窯龍泉窯遺址 ![]() 大窯龍泉窯遺址屬南方青瓷系統,是中國宋代至明代龍泉窯的代表性窯址。 龍泉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興盛于南宋至元初。早期主要生產盤、碗、壺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輔以蓖點紋、蓖劃紋及波浪紋、云紋等,釉較薄,釉色青中泛黃。晚期的青瓷代表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的頂峰。白胎瓷占絕大多數,為龍泉窯系的特點。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各地制瓷業的興起,龍泉窯逐漸衰落,清代中葉以后停燒。 2 時思寺 ![]() 時思寺始建于宋紹興十年,坐西朝東,由山門、心經鐘樓、大雄寶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組成,為漢式布局的古剎建筑群。 時思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歇山頂,副階周匝,柱頭卷剎明顯,部分柱腳置覆蓮礎。根據殿內存留的陽刻題記,此殿建于元至正十六年。鐘樓平面方三間,為三層樓閣式,建筑逐層收進,側腳明顯,四根內柱直貫三層,屋面為歇山頂。四周用纏腰,出檐舒展,具有明代的建筑風格。三清殿、馬仙宮為清代建筑。 時思寺歷史悠久、古樸優雅,是目前國內難得的古建遺珍千年古寺。 3 處州廊橋 ![]() 處州廊橋位于浙西南麗水市(古稱處州)龍慶景三縣。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應對山高路陡、溪流洶險的地勢,故而設計出了廊橋。 廊橋,又名“廊屋橋、風雨橋、蜈蚣橋、蝦姑橋”等,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瓦片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木拱橋梁。據橋體構造和用材不同,廊橋又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廊橋”之分。 浙江處州是廊橋的發源地之一,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處州十縣均有廊橋,尤其以龍慶景三縣居多。 4 通濟堰 ![]() 通濟堰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 大壩為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構,南宋時改為石壩。通濟堰的堰史、堰規、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 5 延慶寺塔 ![]() 松陽延慶寺塔建于北宋咸平二年,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塔高38.32米,為六面七層樓閣式磚木結構,中空,可登塔頂;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山檐舒展平緩,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塔身粉墻有朱畫飛天、墨畫羅漢和宋、元、明游人題記。塔的木構部分1990年重修,但基礎和磚砌塔身仍是宋代遺構,為江南早期古塔重要實例。 6 西洋殿 ![]() 西洋殿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又稱吳判府殿。系古代菇民為紀念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建的紀念性建筑。 殿宇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縱長方形,為四合寺觀式建筑。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墻、山門、前廳、戲臺、中臺、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廂房,廂房中心間為鐘鼓樓,與正殿相對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吳三公像,殿外東側有一古井,為“運木古井”。 ![]() 西洋殿旁有蘭溪橋,與之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蘭溪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清乾隆五十九年重修,是一座大跨度木拱伸臂廊屋木拱橋,猶似飛虹,巧妙地把西洋殿與公路連接在一起。橋全長48.12米,寬5米,距河床高9.4米,拱架外觀呈八字形,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卯接組合而成,具有抗壓、抗彎、抗側移等功能,兩側設擋風板三層,依次疊垂狀如橋裙,古樸典雅。其橋體的構架原理在我國民間橋梁建筑史上堪稱一大杰作。 07 嘉興市 ![]() ![]() | 重點推薦 | 1 綺園 ![]() 綺園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原系清代富商馮纘齋私家花園,為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是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 園內以樹木山池為主,相間點綴,錯落有致。綺園雖然面積不大,但景致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綺園十景”:別有洞天、潭影九曲、美人照鏡、四劍探水、晨曦罨畫、蝶來滴翠、海月小隱、古藤盤云、幽谷聽琴、風荷攬榭。 全園水相通,山相接,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精巧玲瓏的假山,把全園隔成兩個區域,分別具有蘇州、杭州、揚州等地的園林特色。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40余株,均為數百年舊物,整個園林幾乎被樹木所覆蓋。 綺園是浙江省內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典私家園林,無論其規模、完整性、還是藝術水平都是罕見的。 2 鹽官海塘及海神廟 ![]() 鹽官海塘下承木樁,各樁間填土并夯實,塘之高者18層,每層均用上等條石“丁順間砌”,各層之寬度自下而上依次遞減收分;相鄰條石間用糯米漿和灰漿靠砌,并嵌以鐵錠和鐵鋦,以使互相勾連鞏固。石塘之后附土以支持塘身。 因海塘側面呈階梯狀往上收縮,狀似魚鱗,故又名魚鱗石塘。現存鹽官海塘以占鰲塔為中心,全長1100米,塘面寬10米,為海寧海塘中歷史最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 海神廟為江南地區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筑遺存,也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海神廟之一。始建于1729年,目前尚存中軸線上建筑及門前廣場、石坊、石獅、慶成橋,石雕精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海神廟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3 茅盾故居 ![]() 始建于十九世紀中葉,建筑面積65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我國江南一帶常見的傳統木構架民居建筑。 前后有兩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間平房為茅盾的臥室、書房和會客室。屋邊有一小庭園,內栽棕櫚、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書房雖處于市中,卻是個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兩層小樓,用作廚房、飯堂等。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1910 年春離鄉求學,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以后數十年仍聯系不絕。 08 湖州市 ![]() ![]() | 重點推薦 | 1 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莊 ![]() 嘉業堂藏書樓建于1920年,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一。嘉業堂因溥儀題匾“欽若嘉業”而得名。嘉業堂藏書樓是一棟平面呈回字形的二層樓房,由兩進廳和廂房組成,中央是天井,外設四周廊。它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功能最齊全的私家藏書樓,現存古籍八百八十二櫥箱。 小蓮莊是江南名園之一。清光緒十一年,由當地富商劉鏞所筑,占地1.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園林以池為中心,形成以山為主的內園和以水為主的外園。 2 飛英塔 ![]() 飛英塔是一處始建于唐代的傳統古建筑,被譽為湖州三絕之一。石塔始建于中和四年,成于乾寧元年,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后因稱有神光見于絕頂,遂于北宋開寶年間,在石塔之外增建木塔經罩護之。 它在中國現存的眾多古塔之中,是唯一一座“塔中塔”。 石塔以白石按木構樓閣式塔的形式分段雕刻疊砌而成的,平面呈八面形,共五層,殘高14.55米,塔頂已經塌毀,塔的基座上雕刻有“九山八海”,上邊放置有須彌座,再上是束腰、塔身、平座和檐子。塔上的雕刻圖案都十分精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外塔為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平面與里邊的石塔保持一致,呈八邊形,殘高達36.34米,共七層。沿塔的內壁安裝有扶梯,塔的第二、三、四層鋪設圍廊。其上的三層鋪設有樓板,圍廊用斗拱支跳。塔身的外壁每層都有塔檐和平座,也都是用斗拱支跳。 09 紹興市 ![]() ![]() | 重點推薦 | 1 印山越國王陵 ![]() 印山越國王陵由鑿巖而成,墓向朝東。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豎穴土坑墓。墓坑為長方形豎穴,四壁陡峭,不設臺階。墓室由加工規整的巨大枋木構筑,呈兩面坡狀。木棺置于中室,由一個巨型圓木制成的獨木棺。坑底鋪木炭,木槨外包140層樹皮,樹皮外夯木炭,墓坑內填青膏泥。山腳四周挖掘有防御保護的圍溝。 該王陵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葬俗充分顯示了越國王陵制度的特點。印山越國王陵是迄今為止經正式發掘并被確認的第一座越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對推動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 大禹陵 ![]() 大禹陵相傳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周圍群山環抱,奇峰林立,郁郁蔥蔥的會稽山旁依赫黃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錯落,氣勢宏偉。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風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 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側,祠外北側有“禹穴”碑。祠內有“禹穴辯”碑,大禹陵碑亭北側,順碑廊而下即為禹廟。陵區坐東朝西,從大禹陵下,進東轅門,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高低錯落,山環水繞。 3 紹興古橋群 ![]() 紹興涇口大橋 紹興有古木橋10座,石梁橋348座,石拱橋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群中的許多橋都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梁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準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方面都達到了當時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古纖道 ![]() 古纖道為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所建,又名官塘、運道塘。連綿百余里,或傍野臨水,沿岸鋪筑;或建于橋下,緊依橋墩,穿越而過;或于河面寬廣處飛架水上,迎流而建。所用材料皆為青條石、青石板,因此有“白玉長堤”之稱。 其中自阮社太平橋至錢清板橋之間,在長達數里的河道中建造多孔低梁橋連接而成,形若鐵鏈。以條石平砌作橋墩,每孔橋面直鋪三塊巨形石板,兩旁臨河,貼近水面,景色奇麗。內有一段長502米,149孔,另一段長377.4米,112孔,均保存完好。歷史久遠,形制獨特,為國內所罕見。 5 紹興魯迅故居 ![]() 紹興是魯迅的故鄉。紹興魯迅故居位于魯迅紀念館的西側,紀念館東側是三味書屋。 現魯迅故居臨街的兩扇黑漆石庫門,系原新臺門的邊門。新臺門坐北朝南共六進,有八十余間房子,連后園(即百草園)在內占地4000平方米。 跨入樹蔭掩翳的石庫門,穿過臺門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間普通的泥地平屋,往東走過側門,繞過拐彎處的石欄水井,沿長廊進內就是當年魯迅一家的住處。臺門易主前后這里均為五間樓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變。 10 溫州市 ![]() ![]() | 重點推薦 | 1 永昌堡 ![]() 永昌堡建于嘉靖三十七年,是明代民間出資興建的抗倭城堡。 永昌堡南北長778.3米,東西長445.4米,城高約8米,寬3.9米。四周有護城河環繞,河水經兩道水渠引入城內。陸上有城門4處,閘門雙重設防,并置南北兩道水門,上架石橋,下置水閘。城內設施相當完善,與當時附近的'寧村所城’及'永興堡’呈鼎足地勢,聯合防御自海上入侵的倭寇,有史料記載:“倭寇圍城,并筑指揮臺以觀堡內動靜,但見堡內水田,遂退。” 2 玉海樓 ![]() 玉海樓是我國東南的著名藏書樓之一,也是晚清時代浙江四大著名藏書樓之一,于1888年由孫衣言和孫詒讓父子建造。 其建筑最大特點是集藏書樓功能、浙南優秀民居特點和私家園林風范于一體,由藏書樓、百晉匋齋、孫氏故居和后花園四個單位組成。 玉海樓坐北朝南,三面環河,前后兩進,左右回廊,庭院清幽,花木扶疏。古樓白墻黑瓦,飛檐翹角,散發著典雅、古樸的風韻。 3 南閣牌樓群 ![]() 南閣牌樓群立于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原有七座,現存五座,皆坐南朝北。 五座牌樓沿南閣村主街道一字排列,全長150米。五座牌樓形制、結構相近。均為木石混合結構,單開間三樓懸山式,進深分心用六柱。用材比較粗壯,收分、側腳、升起均很明顯。同時又出現異形斗栱、異形梁、插栱造和屋面平緩等。 南閣牌樓群規模宏大,形制完整,是明代牌樓少見實例。既保持了一些官式做法,又有濃厚的浙南地方建筑風格。構造上中柱深埋以穩定整體建筑,空間透露以減輕負荷,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五座牌樓建造時間相隔百年,細部的變化反映了地方風格的演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4 圣井山石殿 ![]() 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現存部分為明代萬歷至清朝光緒年間所筑,由山門、石坊、前殿、正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分布在一條東西向縱軸線上,形成左右對稱的建筑格局。是浙南歷史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建筑群。 圣井山石殿歷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絢麗的景色而著稱于民間。 石殿的所有構件都是用石料雕刻而成,殿內陳設也都由石塊刻制,全殿不見寸木塊磚。殿內保存多方記載溫、瑞宋、明時期百姓到此“求雨”碑刻,記錄多次大旱時間及災情,留下珍貴史料。 5 泰順廊橋群 ![]() 北澗橋 泰順廊橋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現存廊橋的修建年代多為清代。泰順民間橋梁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 ![]() 溪東橋 泗溪姐妹橋(北澗橋、溪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格的桿件,頂別撐壓,搭接而成。因為溪東橋比北澗橋略晚幾年修造,兩橋分別在溪的上下游,后人又分別稱它們為“上橋”和“下橋”。 11 金華市 ![]() ![]() | 重點推薦 | 1 東陽盧宅 ![]() 東陽戶宅是一座由許多軸線組成的建筑群,主體的部分被流經的雅溪所環繞。 用鵝卵石鋪成的一條大街貫穿東西,街北的“肅雍堂”軸線是主要的建筑,堂面闊三間、進深十檁,有左右挾屋。堂由兩個人字形的坡頂組成,梁柱用材講究,雕刻細膩精致。梁柱之間不用瓜柱,而是采用坐斗及重拱,梁頭伸出柱外,雕刻成各種的圖案。不論是斗、拱還是梁、枋、檁,只要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刻有花紋、線腳等紋樣,能彩繪的地方都施有彩繪。 雅溪以西的主要建筑還有盧氏相堂、善慶堂、嘉會堂等,廳堂的主體部分是用碩大的木材作為梁架構建的,裝飾華麗,大多數是清代中期的建筑遺留。 2 黃山八面廳 ![]() 黃山八面廳細節 黃山八面廳始建于清嘉慶元年。現僅存花廳遺址、門廳、大廳、堂樓及中軸線兩側的三合院,保存狀況良好。 八面廳的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是由一條中軸線和兩條橫軸線構成。建筑用材碩大,雕刻工藝精湛,布局章法得當,為東陽木雕發展到頂峰時期的杰出代表。 它是宗祠與居住相結合的典型浙中民居,體現了我國大家族的倫理觀念與小家庭的生活習慣。同時,它又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古代雕刻藝術的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3 延福寺 ![]() 延福寺大殿細節 延福寺是江南著名的元代木構建筑。現存山門、天王殿、大殿、觀音堂及廂房等。 大殿建于元延祐四年,為江南已發現的建筑年代最早,較完整地保存元代建筑藝術風格的寺廟。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斗拱交錯。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 4 天寧寺大殿 ![]() 天寧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 天寧寺大殿坐北朝南,殿面闊三間,平面呈正方形,十分符合宋、元時期小型佛殿建筑平面布局的特點;單檐歇山頂,有十六根立柱;縱橫都分都作三間,當心間與兩個次間的比例接近二比一;梁架的結構介于廳堂與殿堂之間,采用抬梁式結構,徹上露明造,全部以梁栿拼合而成,充分利用了小型木材,以小拼大,這種方法在中國現存的早期古代建筑中十分罕見。 大殿的斗拱,外檐的斗拱,明間用三朵,次間用一朵,都是六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拱、素枋偷心造式的,里跳用上昂,上承第一跳的下昂后尾,既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又方便施工。這種上昂作法雖然在文獻中有記載,但在中國現存的古建筑中發現的實例卻不多,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天寧寺大殿保留了中國古建筑從宋代過渡到明代時期的一些特征,是研究中國南方地區在這一過渡時期中的古代建筑的重要實物例證。 5 古月橋 ![]() 古月橋建于宋嘉定六年,為單孔石拱橋。 古月橋采用單拱縱聯分節列砌置法建造,橋拱呈五邊形。該橋全長31.2米,凈跨15米,橋面寬4.5米。橋身分三層疊砌,底層用條石塊直砌,共五折,呈五邊形;中間層為條石橫砌,規格不一;橋面以沙泥和方石鋪成。橋側面中部橫石匾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潤月建造”字樣。 此橋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但仍保持著其古樸風貌與別致造型。其石拱形式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相類似,是研究我是古代石拱橋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12 跨市、區 ![]() | 重點推薦 | 1 良渚遺址 ![]()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良渚遺址發現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 大運河 ![]()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為南四湖(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無論是寶塔廟宇、還是橋梁園林,我們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看浙江。也因此,如今的浙江成為了世界人民都心向往之的地方。 去浙江,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品味歷史,的確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PS:整理不易,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
|
來自: 清風366xl6qtv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