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大黃湯 【原文】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 【經典回顧】 1、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傷寒) 【組成】 甘草 桂枝 大棗 姜 芍藥 大黃 【功效】 1、發表梳理。 【應用】 1、表證未解,發熱惡寒,并有少腹大痛,腸內有積結,或下利而里急后重者。 【現代劑量】 桂枝15克,白芍30克,生姜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30克,大黃6克 【方解】 1、這是桂枝湯加大黃。 2、大黃只有1錢,因為這是陰證,不要太重下。 【說明】 1、桂枝加大黃湯出自《傷寒論》,由桂枝湯加大黃組成,主治外有表證,內有積結,屬于太陽與太陰的合病。桂枝湯是補養強壯的藥,它是給體質虛弱的人的處方。 2、桂枝加大黃湯的組成補藥多,瀉藥只有大黃,補瀉兼顧。藥物動力學方面,升、降、收、散都有,讓氣機可以活潑。 3、整體方性,桂枝湯的溫性大,加了大黃使涼性也增高;本來桂枝湯是純補,加了大黃就有一點點的瀉;偏降性、偏收性、偏潤性。 4、當患者有感冒,在發燒,同時又便秘,就會用到桂枝加大黃湯。 【應用集錦】 1、腹滿、腹脹,太陰癥,有時痛,桂枝湯重用芍藥一倍;大實痛,桂枝加大黃湯。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加大黃為桂枝加大黃湯。 2、(1)腹滿時痛(左腹痛)為不足,桂枝加芍藥湯,不愈,用理中湯。 (2)腹滿大痛(臍上壓大痛)為有余,桂枝加大黃湯。 (3)若潮熱自汗,大便硬,則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宜大承氣湯。 3、桂枝湯加減: (1)腹拘急時痛者,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藥湯); (2)大實痛者,加大黃湯(桂枝加大黃湯); (3)拘緊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湯; (4)心下痞硬拘攣者,加芍藥生姜人參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5)渴而口干者,加瓜蔞根湯,栝蔞桂枝湯; (6)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 (7)若心下滿、小便不利,去桂加苓術湯(《醫宗金鑒》作“去芍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