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我國文壇的地位不言而喻,千百年來能打破同僚“文人相輕”這一桎梏的佼佼者實屬鳳毛麟角,能獲得“詩仙”美名的文人亦僅此一位。李白的詩作,自小學課本開始,直到高中語文教材中皆有收錄。在文人圈里,恐怕除魯迅先生外再無文人能獲此殊榮了。 多年以來,后世學者始終在研究李白,考證李白。究竟是怎樣的書香世家,才能培育出這樣一位驚才艷艷的千古文豪呢?遺憾的是,史學、文學兩大領域從未停止過對李白家世背景的探究,但時至今日,仍無學者拿出可信的證據,證明李白的家世淵源。 李白半生浪跡天涯,自他離家游歷江湖開始,就極少談及出身。在李白的一些著述中,我們只能找到為數不多的簡要介紹。 《與韓荊州書》有云: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得知,李白稱自己是“布衣”出身,家境普通。 然而,在《與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李白又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由此可見,李白的祖上應該是頗有背景的。 而在《贈張相鎬》這首詩中,李白講的就更加直白了:
由此可見,李白的祖先曾參與戍邊,且在邊關因戰功拜將。不過,因為李白的先祖命途多舛,雖功勛赫赫卻沒能獲封爵位。至于李白的這位先祖是何人,此詩仍語焉不詳。總而言之,李白極少在自述中提到家世情況,僅提到的這三次亦十分模糊,我們無法從中梳理出脈絡。 因此,想要了解李白的家世背景,我們還需從旁人著述中查起。 李白的本家叔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提到了李白的家世:“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異姓與名。”顯然,這與一些史學家稱李白是“皇族旁系”的說法不謀而合。 從大唐皇族世系表來看,“涼武昭王李暠”與唐玄宗同源。根據史料的記載,天寶年間李隆基曾頒布過詔書,準許李暠及其后裔被遍入“屬籍”。可別小瞧了這道詔書,“編入屬籍”,意味著從此可被錄入宗室,成了皇親國戚,戶口上已隸屬皇族。 然而,通過文獻可知,李白的家族在領到詔書后,并沒有與其它旁支一樣去官府登記。再后來,李白因才名被選召入翰林院,成為一名“御用文人”,見到李隆基的機會有不少,但他仍未與唐玄宗攀關系,甚至,從未在李隆基面前提到這層關系。 天寶十五年,李白追隨的永王因謀反被判刑,作為幕僚的李白身陷囹圄,晚年又遭流放。這一時期的李白,早已不是那個“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貴公子,而是家徒四壁的落魄文人。李白晚年的處境淪落至此,必定十分渴望獲得機遇,但他還是隱瞞了這一段身世背景。 這是相當耐人尋味的,李白生前為什么從不向人提及自己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呢? 即便李白與當朝天子已屬“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但起碼這層親緣能讓李白晚年衣食無憂才對。偏偏李白活著的時候寧愿困頓也不肯聲張,直到他死后李陽冰才將這段淵源公諸于眾。仔細想來,這其中肯定有些不為人知的秘辛。 近年來,一些學者根據李白的著述,提出了李白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后裔,從輩分上來看屬李廣的二十五世孫。而且,李白的家族是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這一支。不過,李白生前在與人交流或寫作時,只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是漢將李廣,并未說自己的家族是李陵、李賢的旁支。 一位來自臺灣的漢語言學家,根據這些線索大膽推測,得出一個結論:李白既是飛將軍李廣的后裔,同時也是李暠的九世孫。同樣的,李淵、李世民、李隆基三人亦是李廣、李暠的后代。從輩分上來看,李白是唐太宗的曾侄孫。之所以李白與唐皇室有這層關系,仍不愿借此入宗族,多半是因為李白的先祖曾遭到貶謫,被逐出宗室。 顯然,李白的先祖極有可能被卷入一場涉及到繼承權甚至仇怨的風波之中,而且,這起事件肯定相當嚴重,若非如此,李白何必要隱瞞這層關系呢?最有可能的是,李白的祖先(可能是祖父或曾祖父)曾在玄武門事件中“站錯了隊”,最終,遭到李世民集團的清算。由于李白生活的年代,玄武門事件仍屬敏感話題,所以,李白才不敢站出來承認自己的家世背景,擔心會因此蒙難。 當然,猜測終究只是猜測,再靠譜也未必是事實,還需更多的證據支撐。 《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作者范傳正,是李白摯友范倫的兒子,在該并序中范傳正寫道:
這段文字似乎是僅剩的參考依據,然而,其中的某些關鍵點仍語焉不詳。尤其是李白的父親李客究竟為何會攜家帶口跑到廣漢隱居,或是逃到蜀地避難?倘若是因為國破家亡所以不得不前往異域落腳的話,那么,李白這一支為何不早日回到原籍?如果是因為李家的某些歷史性原因(如違背唐律遭到發配),同樣沒必要“潛還廣漢”。因此,范傳正的文字中存在漏洞。 基于上述研究,不少學者進一步推測,或許李白之父李客遭遇了某些變故,所以,才帶著一家老小“逃歸”或“潛還”,而且,這一原因還是不便示人的。現在史學界流傳下來的這些文字,都比較撲朔迷離,因此,我們無法理清李白這一支旁系是如何來到相對偏遠的青蓮鄉的。 還有一部分學者以《李白年譜》為基礎,在里面收錄的《杜詩補遺》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兩段文字結合,進行比對。在此之上,再結合《周易訟卦》對“逋其邑”這三個字的釋義進行推導,得出了一個嶄新的結論: 李客之所以遠走他鄉,來到異域定居,未必是因為“宗室矛盾”,而是因為“任俠”及“避仇”。就是因為這種情況,李白才不肯在述說自己籍貫時,始終對某些關鍵之處避而不談,或使用大量曲筆可以掩蓋。出于古人“為尊者諱”的觀念,這種情況實屬常情。 倘若,上述某個學者提出的假設成立,那么,關于李白家世背景的歷史問題雖不至于迎刃而解,起碼不會如此撲朔迷離。 李白是個感情豐富的文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總會提到與自己親近的友人、親屬,如:李白的妻子、兒女、朋友都頻繁出現在李白的詩作中。而且,李白經常性地為親近的人寫詩寄贈,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然而,李白從不公開談論自己的父親,甚至,沒為父親寫過詩。即便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這一身份,李白也從不示人。哪怕是知交好友,李白也從不聊相關的話題,更別說是將這些內容付諸于文字了。之所以李白從不提及家世背景,原因大體有三: 一是李白的父親或為《俠客行》這首詩的原型,是個扶危濟困的俠士,然而,因為生平行俠仗義得罪了不少權貴,李白擔心將這些情節講出來反而會使家族招致報復,所以干脆隱瞞下來; 二是李白的祖父或曾祖父,曾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玄武門事件,并在當時的皇儲之爭中站錯了隊,遭到了李世民一黨的清算,所以,李白根本不會將這樁秘辛講出,生怕被李唐皇室“斬草除根”; 三是李白并不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或在向朝廷申請入籍時出了岔子,李唐皇室并不認可李家的身份。 當然,若第三種說法成立,那么,李陽冰所提的“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或為虛構。 筆者本人最傾向的,還是李白父親李客早年“任俠”。縱觀李白生平為人處事,似乎都在效仿這種俠客的氣質。也許,李白的父親李客就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俠客,只不過這種身份在當時并不被上流社會認可且容易為李氏家族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李白不得不隱瞞父親任俠的內情。 參考資料: 【《與韓荊州書》、《與安州裴長史書》、《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