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觀察”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018年“走進海陽”省教科研工作坊線下活動之反思 山東省萊州市玉皇中學 潘書朋 11月23日,伴隨著山東省師范大學教授、教育學博士曾繼耘教授對海陽市鳳城街道中心小學“科研指導下的課堂建設”科研活動給予的精彩點評和高度評價,2018年山東省“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專題省級工作坊線下活動現場會也就落下了帷幕,留給自己更多就是對于整個磨課過程關于“課堂觀察”這個環節的深度思考: 一、傳統意義上的聽評課存在諸多弊端 本次研討會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海陽市鳳城街道中心小學校長初向倫向大會做的題為“教育科研引領下的課堂改進”的工作經驗介紹,他從“教學評一體——指向優化教學設計的課堂改進,學評教聯動——指向優化教學實施的課堂改進,三備三磨——指向優化教學研究的課堂改進”三方面闡述了學校的創新教育理念和學評教聯動的課堂建設研究成果。 其實這次研討會對于一線教師最大的收獲就是,在課例打磨中如何進行“課堂觀察”,如何走進專業的“聽評課”。其實“課堂觀察”并不等同于日常的聽評課活動,回顧我們平日的一些聽評活動,其實有以下問題,即:開課形式化,聽課任務化,評課講假話。 1.開課形式化:仔細想一下,如果班級中有人在聽課,或者有聽課的要求,尤其是到了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時候,哪個教師不是要經過精心的準備,自己的上課更多地摻雜了“表演”的成分,課堂的設計也是在圍繞著聽課者的需求而展開,這與自己平日的“常態課”是有很大區別的。 2.聽課任務化:目前對于教師的聽課要求,很多的評價方法就是教師聽課的數量,很少去看看教師聽課的質量。諸如每周需要聽幾節課,這是必須達到的要求,至于對于聽課的檢查也僅僅是數一下教師聽了幾節課,因此教師的聽課更多時候就是為了完成聽課的任務。 3.評課講假話:聽課之后自然而然就要教師的上課情況進行評議,可是目前關于評課這一環節讓人不敢恭維。現在很多時候的課是聽而不評,一個老師講完課之后,往往是聽課者合上自己的聽課筆記,繼續忙自己的事情。即使在行政干預下進行評課活動,也基本上是在說一些恭維的話。一個教師上完課之后,對一節課存在的優點自然應該進行點評,但更多時候教師需要反饋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自己的課堂還需要哪些改進的地方,這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的健康發展是很有利的。可是遺憾的是我們往往聽不到一些有價值的評課建議,只說表揚話已經成了很多教師評課的一個通病。 反思:為何傳統意義上的聽評課存在這么多的弊端,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的聽課活動更多賦予的是評價功能,也就是說對教師的聽課活動目的就是為了給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量化打分,這與教師的切身利益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會直接對教師的考核掛鉤,在這種不合理的評價機制導向下,教師的課堂教學已經演化為“作秀”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在各種優質課的評選中,課堂教學異化成“表演課”也就更在在情理之中了。如果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是單純停留在“評價”的低層次,那么課堂表演還會繼續惡性循環下去。 二、課堂觀察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1.課堂觀察是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 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或許我們會找到很多途徑,諸如:專業閱讀寫作、聽講座、參加各種賽課比賽、參加省陪國培等,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課堂教學才是自己的主陣地,于是課堂觀察也就成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當然這里的課堂觀察不帶有任何的評價功能,也不需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出等級排隊。課堂觀察就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 在拋卻了功利性評價之后,上課的老師和觀課者就可以平等地對話,思維交流互動,在這種和諧的教研氛圍下,才會真正達到促進課堂教學最優化的效果。記得在暑假全員研修期間,在進行優秀課例學習的過程中,李新鄉教授就提到過:我們進行課例打磨,不是為了打磨一節優質課,而是讓老師們經歷課例打磨的整個過程,學習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2.課堂觀察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聽評課活動 由于課堂觀察是為了解決我們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為此課堂觀察也就并不能等同于簡單的聽評課活動。無論是上課的老師還是進行觀課的教師,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觀察。 通過不斷學習自己才逐漸明白,其實課堂觀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教研活動,因為一節課需要觀察的內容很多,總體來說可以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四個維度去進行觀察,這樣看來一節課需要進行觀察的內容很多,那么如何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課堂觀察,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課堂觀察需要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由于課堂的觀察點很多,一個教師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為此需要大家的合作分工;(2)要針對課堂的觀察點設計觀課量表。在做好課堂觀察的分工之后,觀察者還需要針對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制定觀課的工具,例如觀課量表。其實在整個磨課的過程中最難完成也是收獲最大就是觀課量表的制定。在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觀課量表之后,進行課堂觀察不再帶有盲目性地進入課堂聽課,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在觀課的過程中利用觀課量表進行詳實的記錄,在課后的評議過程中也就底氣十足了。因為手中有了觀課的第一手資料,進行評課也就有理有據了。 3.在課堂觀察中逐漸走向專業的聽評課 由于課堂觀察沒有任何的的功利性,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改進學生的課堂學習。記得,自己在2014年山東省暑期初中教師遠程研修之后,新學期對于平日的聽課活動也在嘗試著采用課堂觀察的方式,也就是說在聽課之前設計相關的觀課量表,然后帶著自己的觀課需求,針對自己設計的觀察點進行有效的課堂觀察。新學期開學以來,自己逐漸改變以往幾乎沒有目的性的聽課,而是和上課老師一起參與整個課堂的學習活動,并且每一節課的觀察點也不相同。如今自己已經進行了10節課的課堂觀察,并且在課后形成了聽課報告。尤其是在當年有幾名魯東大學的實習生來到學校,針對這些大學生的實習課堂授課進行了課堂觀察,并及時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這對于他們的專業成長也是很有利的。 反思:記得在張志勇副廳長在當年遠程研修期間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過一種有靈魂的學習生活”,在文中張廳長給大家分享了濟南中學孔祥霞老師寫的一段文字,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孔老師在文中寫到:我體會到了指導老師的辛苦,上傳下達、解疑答惑、作業追蹤批閱、討論發帖質評等等。突然想到,其實大哥打造的是一艘巨輪,是一座橋,渡老師們過時代的橋,信息的橋,連接現在和未來的橋。也許有些人如當年的我一樣,還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不到汪洋的到來,也沒有覺得橋和船的重要,但我想更多的老師像我一樣,被趕上船之后意識到了危急和機遇。 其實我們目前進行的課堂觀察何嘗不是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中搭建了一個橋梁。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引導老師們從功利性的聽課,轉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讓每一節常態課都能成為精品課,而不是等到各類評選到來時才反復“打磨”自己的課堂。我們今天的課例打磨就是為了讓校本研修常態化,而不僅僅就是僅僅這幾天的研討學習交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自己的教學實際才是研修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次“走進海陽”省教科研工作坊線下活動已經圓滿地畫上了句號,可是留給自己的思考仍然在持續。表面上看課例打磨是在打磨一節課,其實就是在打磨教師個人的素質,我們的教育離不開教師,而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唯有全面提升教師的個人素質,才會讓我們的教育迎來輝煌的明天。 個人簡介:潘書朋,中學物理教師,山東省“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專題工作坊主持人,煙臺市初中物理學科德育專家。發表教育教學論文50余篇,《讓物理教學回歸實驗室》等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收錄,作講座多次。致力于“讓物理教學回歸實驗室”的課題研究,所申報的教育部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子課題榮獲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2018年10月入選《教師博覽》人物志。 在這里,聆聽一線草根教師的教育心聲! |
|
來自: 潘書朋5n2xo3h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