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炎癥與感染之間的關系如何 通過炎癥的病因我們知道了病毒和細菌感染會引發炎癥,那么炎癥與感染之間到底關系如何呢? 想要探秘炎癥和感染之間的關系,就要先來了解一下“感染”。感染主要是指致病微生物侵入宿主生物體組織并進行繁殖,宿主組織對這些微生物及其所產生的毒素的反應。感染是由微生物如病毒、阮病毒、細菌和類病毒,及更大的病原體如寄生蟲和真菌造成的。 宿主可以借由免疫系統來對抗感染。哺乳類宿主先通過內在機制對感染作出反應,常包含炎癥,隨后會產生適應性反應。因此,感染通常會引起炎癥,但有炎癥時未必一定有感染。傷口是否會發生感染不僅與生物負荷有關,而且與致病菌毒性和宿主的免疫狀態也有關。由此可見,炎癥并不是感染的同義詞,即便有些炎癥是感染造成的。 盡管感染是由微生物造成的,炎癥是生物體對病原體的一種反應。但是,炎癥是一種模式化的反應,因此其被認為是一種先天性(內在的)的免疫機制,與適應性免疫相對,后者因特定病原體而不同。炎癥不僅可以幫助集體抵御有害刺激,而且可以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但如果炎癥持續時間過長,即慢性炎癥,則對人體有害。 06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都與炎癥有關 炎癥反應是機體對于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當某種刺激出現時,炎癥反應會暫時上調,待刺激被機體適應后,炎癥活動就會消退,這對人們來說是有益的。 但也要注意,某些社會、心理、環境和生物因素的存在會阻礙急性炎癥的消退,轉而發展成低水平的、非感染性的、持續性的系統性慢性炎癥。慢性炎癥不同于急性免疫應答的免疫組件的激活,它可能通過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免疫通路激活等途徑,引起組織和器官的損傷。 研究表明,慢性炎癥與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阿爾茲海默癥、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骨關節炎等均密切相關,是全球范圍內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30年來,隨著環境、飲食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致死性慢性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20~30歲急性腦血管意外事件、青年2型糖尿病及癌癥患者并不少見,而慢性炎癥也被認為是“百病之源”。 07 有癌變風險的炎癥 炎癥作為一種沉默的“殺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而且慢性炎癥反應幾乎參與了所有人體重大疾病的發生過程,比如,炎癥與腫瘤的關系就很密切。有研究表明,慢性炎癥與1/4以上的腫瘤發生相關。如果不受控制的炎癥長時間持續發生,有可能成為癌變的“導火索”,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突變,為產生癌變提供有利條件。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炎癥都可能導致癌癥的發生。盡管慢性持續性炎癥相比急性一過性炎癥對細胞癌變的影響更大,但炎性組織癌變通常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慢性炎癥患者可以通過治療手段進行積極干預,以降低癌變的風險。 目前已知的認為會大大增加癌變風險的炎癥包括:乙型、丙型肝炎→肝癌;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慢性宮頸炎→宮頸癌等。其中慢性炎癥性腸炎、胰腺炎與自身免疫有關,其他炎癥多與細菌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幽門螺桿菌、HPV人乳頭瘤病毒)有關,但以上炎癥都是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放任其發展才可能造成的后果。 08 慢性炎癥從何而來 人體是由60兆億至75兆億個細胞組成的,維持細胞的修復、活化、再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過程,一個人在中青年時期細胞功能及活力達到頂峰,隨后逐漸衰老。中老年人的系統性慢性炎癥狀態,部分就是由細胞衰老所引起的。 衰老是一個機制頗為復雜的多環節生物學過程,涉及機體多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改變。氧化應激學說認為衰老早期階段,低劑量的活性氧能夠激發機體保護性的壓力應激反應,延緩衰老;當年齡增加,衰老相關的氧化損傷在體內持續聚集,超過了機體的清除能力,這些蓄積的活性氧加劇衰老相關性DNA損傷,加速細胞的衰老。此外,端粒功能異常、表觀基因組破壞、有絲分裂信號異常等內源性因素亦加速了細胞的衰老。 外源性因素包括環境,慢性感染,微生物組失調,飲食,社會和文化變化以及工業毒物等。當然,隨著社會發展,公共設施的建設,醫療系統的完善這些外源性因素與慢性炎癥之間的關聯需進一步驗證。但有一點,現代化城市建設環境中PM2.5與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相關,研究表明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COPD住院率增加3.1%,COPD死亡率增加2.5%。 原文刊發于《自我保健》 許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 趙福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 蕢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朱振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住院醫師) 健康丨生活丨閱讀丨習慣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巍巍百年 歷久彌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