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 口頭文學是用口頭創作、以口傳播,這種口頭的文學是無形、不確定的、在流傳中不斷改變和加工,而且是集體性的,它是民間百姓的文學方式。打油詩、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是數量最多的三類。其它如對聯、繞口令、諺語、謎語、歇后語、笑話等。口頭文學是最早期的民間文學,也是后期書本民間文學的源泉。 口頭文學是與正統文學相對的一個的概念。一般很難確定其具體作者,絕大部分為群眾集體創作。它主要依靠人們的口頭相傳,大多不入文學典籍,也很少有評論家參與評論。在流傳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強,內容及形式經常發生一些變化,甚至衍生出許多版本。 口頭文學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發揚于民間。它是民眾最真實的生命體驗,屬于“原生態”的文學樣式,毫不矯揉造作;它直抒厚重胸臆,活潑生動,老少咸宜,往往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揭示出最深刻的內容。 口頭文學的基本特征 人民性與大眾性。廣大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同時也是許多民族文化財富的生產者。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它的見證人。對于社會生活、斗爭、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人民是親身的體驗者或見證人,因此有些學者把這種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它蘊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樂觀主義、人道主義和獻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貴美德。口頭文學不僅表現了千萬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現了他們永不磨滅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質,這種精神財富,將永遠成為我們各民族成員的思想、品格修養的不竭靈泉! 口頭性與集體性。用口頭語言、集體創作和傳播,是口頭文學的一個主要特征。專業作家的書面創作,大都是個人的產物,民間口頭文學作品,大體上可說是群眾集體的創作。所謂集體的創作,在作品內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藝術表現以及作品的所有權等方面,比起專業作家的作品來,都存在著特有的集體性問題。但這種集體性的重要表現,更在于創作和流傳過程中。如《水滸傳》成書大致經歷了民間口頭傳說、說話藝人講述、演唱和文人編輯、加工等三個階段,即水滸故事經歷了民間口頭傳說到作家創造的過程。口頭傳說階段可以上溯到宋代。據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記載,南宋龔開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可見在南宋時人們就在大街小巷傳說著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了。 變異性和不確定性。口頭文學作品的結構、形式、主題等在長期口頭流傳中,有相對穩定的一面,但在流傳過程和具體的講唱中,常常因時間、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傳播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聽眾的情緒變化等因素,而有所變異。這種變異在語言方面是經常的、大量的,其他諸如作品的情節、結構、人物甚至主題都會發生變異。特別是在社會發生大變動時,群眾往往將傳統作品加以變化來表現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也是某些新作品產生的一種原因。這種特征與其口頭性、集體性密切相聯,或者說,是它們所產生的自然的果實。 傳承性和變化性。口頭文學一般都靠行動、語言傳播和繼承。這種群眾集體所傳承的文化,也許沒有文獻或古物那樣能夠經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現在有些故事或諺語,已經在兩千年前就被文人記錄下來了,直到今天,它還能夠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頭上。當然,這種靠口頭世代傳承下來的故事或歌謠,在形態上或內容上多少不免會有變化的,可它還是成為了現代活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怎么變,口頭文學決不會消失。因為它的表現媒介是應用最普通和最生動并富于活力的口頭語言,只要語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經驗以及人們所熟悉的、方便的表達形式,就要繼續產生、存在和傳承下去。 口頭文學的藝術美 口頭文學之美,決不僅僅限于它的內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一種用語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藝術。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藝術的特點。 獨特和優越的藝術美。一般文學體裁,主要有詩歌、散文和戲劇,口頭文學與專業作家文學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間作品還具有獨自的和優越的藝術特點、藝術成就。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等民族史詩,不但數量很多,而且篇幅浩繁、內容壯闊,使世人驚異。數量算不清的愛情敘事詩和各種抒情歌謠,在表現人民怨憤、愛戀、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類作品,至少沒有什么遜色。那些表現舍身救人,奮勇保衛鄉土、祖國的非凡人物的故事、傳說,它的不可磨滅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煉的藝術表現力中。無窮無盡的小型故事--動物故事、笑話等的幽默、諷刺的鋒芒和技巧,差不多會使許多專業執筆者看了都自愧不如。特別是那些短小的諺語、歇后語,真使思想、經驗和智慧凝縮得像五個指頭捏緊的拳頭(用高爾基的語意)。從風格上說,樸素、簡練,是一般民間口頭文學的重要特點。但是,某些類型的作品,例如小戲,卻往往比較精巧地描繪了人物的心理。 社會功用。口頭文學是廣大人民長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直接或間接地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給以知識、教誨、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構成部分。口頭文學,更緊緊地黏貼著生活。如民間諺語,就是農民、漁民、工匠等生活經驗總結和工作指南,也是他們生活和勞作的教科書。不少勞動之歌,就是他們在各種勞動進行中調整呼吸、動作和鼓舞情緒的不可缺少的東西。許多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和傳說,不但傳述了一定的歷史知識,還培養了人們國家、民族、團結的感情,并給人以鼓舞力量。 現實作用。口頭文學在當今社會和本身生活的要求下,創造了新的民歌和新的傳說、笑話,它們更廣泛、更直接地配合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輿論,與時代的進步作家的作品互相呼應和配合,起著幫助改革社會和推進生活的作用。在當前,那些傳統的民間文學作品,一方面仍然以口頭的方式在廣大民間流傳著,發揮著各種效用,另一方面,由于學界的重視,對它進行廣泛采集(也包括那些新的作品在內),經過選擇和整理,送還到廣大人民中間去,使它能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發揮新的作用。這種作用,往往不是一般的教科書所能夠代替的,至少在使勞動人民認識自己先輩的歷史和鼓勵社會正義感情等方面是如此。 文/肖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