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逗了,早戀就不會科學。人的大腦在25歲才成熟,后來有許多人發(fā)現年輕時候喜歡的人配不上自己了,那不是變心了,那是長大了。 不過話雖這么說,可是但凡有人參與的事情就是會很復雜,難以用“科學”衡量,不是早戀不科學,所有的戀愛都不可能科學。
說實話,墨醬并不反對早戀,見識過許多情侶從高中開始就談戀愛,許多年以后成功在一起的,而且并沒有耽誤學習與工作。找一個能和自己共同長大的人,沒什么不好。

任何一段好的戀愛關系其實不會跟年齡有太大的關系,心智成熟的人是能處理好戀愛與人生的平衡;而不成熟的人,有時候不論成長到多大年齡,都會戀愛腦、都有可能見一個愛一個。
而新聞中所謂“科學戀愛”,據說這是所謂的“新中產家長圈風險對沖:先壟斷親家”,當今年輕人結婚難,兩家人要是從孩子小時就知根知底,不是壞事。而如果兩個孩子都是學霸級別,那就更好了。說明兩家家長在經濟條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相近,是典型的“門當戶對”。
墨醬很驚喜地發(fā)現中國家長進步了,不再武斷地打擊孩子早戀了。但是讓孩子有一段純粹的校園戀情不好嗎?為什么一定要加入成年人“門當戶對”等想法呢?還認兒女親家,這么大的陣仗以后倆孩子不結婚都很難收場啊!

還“科學早戀”,看這詞用的,“科學”恐怕都拒絕這樣被使用。“科學早戀”,孩子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咋滴,孩子的人生是你的試驗田嗎? 再說,在十幾歲的時候就一定能夠確定誰是自己的終身伴侶嗎?誰能確定以后不會遇到更動心的嗎?所以“科學早戀”看似“風險對沖”,其實風險也不小。
既然現在的家長已經不反對能夠平衡好戀愛與學業(yè)的孩子了,倒不如就此不干涉,給孩子們更大的自由空間。至于“知根知底”“門當戶對”自己心里清楚就好,不用挑明,不要讓早早地就讓孩子們背負那么沉重的“家庭使命”。
要相信孩子,孩子有時候比家長們想象中成熟很多。

圖:電影《怦然心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