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不僅僅有電視,現在還有了鋰電池。”近日四川長虹旗下子公司長虹新能源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擬出資2.7億元收購江蘇三杰51%股權,正式入局新能源鋰電行業。
至此,已經有長虹、TCL、創維、格力、海爾五家家電巨頭以不同形式進入新能源產業,開辟“第二跑道”以實現轉型升級。
和新能源產業相似,家電產業也有類似的補貼政策,在中國市場,自主品牌與日韓之間也進行著激烈的對決,而動力電池領域領先的松下、三星、LG也都是橫跨多個產業的巨頭企業。
下面盤點一下中國這五家家電巨頭的新能源之路。
長虹:收購、轉型 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電池公司,主業是堿性鋅錳電池制造,在以鋰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興起之下,長虹能源收購江蘇三杰股權或可防范堿性電池被替代的風險。
據長虹能源披露,公司擬以1.2億元現金收購江蘇三杰31.5789%的股權,同時以1.5億元現金增資認購江蘇三杰新增的1981.71萬元注冊資本,合計出資2.7億元取得江蘇三杰增資后的51%股權。
起底江蘇三杰:江蘇三杰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5000萬元,主要生產三元鋰電池電芯,用于新能源乘用車、物流車領域。江蘇三杰經營模式以代工為主,和車企合作并不多,產品主要是為天津力神代工。
此次擬收購江蘇三杰股權,長虹能源稱,是為了整合資源,布局完善公司的新能源產品線,同時發揮雙方協同效應,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江蘇三杰2015~2016年及2017年1~8月,營業收入分別為412萬元、1.2億元、1.1億元,同期分別實現凈利潤-429萬元、1083萬元、896萬元,同期凈利潤-429萬元、1083萬元、896萬元。
據交易方簽訂的《投資協議》,江蘇三杰相關股東承諾,江蘇三杰2018~2020年實現的對賭凈利潤分別不低于3200萬元、3840萬元、4608萬元,如對賭凈利潤不能實現,相關股東將履行補償義務。
從數據對比來看,江蘇三杰在2018年承受的壓力不小,而鋰電行業在經歷了2017年的瘋狂擴產之后,2018年產能能否落地釋放,成為達成預期目標的關鍵。江蘇三杰代工的天津力神在2017年在排名下滑、業績下滑、負債增加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擴大產能。而長虹控股江蘇三杰之后,背靠集團強大的資源、渠道整合能力,江蘇三杰的前景還是光明的。
TCL :默默無聞的行業巨頭 很多人對于TCL還停留在做電視機的印象上,事實上TCL早已在包括新能源領域在內的多個行業進行布局,并且成績斐然。
TCL旗下的惠州TCL金能電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主要核心業務是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制造和銷售,涵蓋3C數碼電池、動力電池等方面。
不過TCl目前對于新能源領域并不是特別熱衷,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今年初表示, TCL將圍繞產業上下游在顯示、芯片等領域進行多元布局,但尚不會大規模涉足其他領域。
創維:家電、房地產、造車三大項 創維的新能源之路與創始人黃宏生密切相關,在家電領域一戰成名之后,黃宏生豪賭房地產,雖然收獲頗豐,但也遭遇了需哦那個峰頂到谷底的波折。
重出江湖之后,黃宏生選擇汽車領域重新造車,成功地將南京金龍推到新能源客車第二的位置。
2017年11月27日,創維數碼公告稱,擬收購控股股東黃宏生或其控股公司持有的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權益(以下簡稱開沃汽車),目前仍處于初步磋商的階段,公司尚未與黃宏生就潛在收購事項訂立正式協議。
也許,創維與新能源汽車的故事,才剛開始。
格力:董明珠一己之力攪動新能源汽車 說到格力與新能源汽車,核心人物還是董明珠,在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被否決之后,董明珠并未放棄進軍新能源的決心,隨即宣布以個人身份,聯合王健林的萬達集團、劉強東旗下兩家公司等入股珠海銀隆。
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銀隆800億投資,全國11大基地的豪華布局讓業內驚嘆。
在一汽夏利被出售的傳聞中,董明珠也是被傳買家之一,在奇瑞的融資計劃中,也出現了董明珠的身影。
但是格力電器本身與新能源汽車之間還是保持了距離,今年9月,格力電氣舉牌海立股份,海立股份的主要產品有新能源車用壓縮機,并且占據市場兩成份額,格力此舉被認為是從側面進入新能源行業。
目前來看,在格力的新能源路上,還只是董明珠一個人的舞臺。
海爾:將節能環保貫徹到底 海爾集團在2016年初正式宣布啟動新能源產業合作項目,并成立了海爾新能源產業公司,確定新產業品牌名為Hainergy,業務范圍將涵蓋能源的創造、能源的管理和能源的使用三個領域。
不過海爾目前的側重點并不在電池和汽車方面,主要集中在節能與環保領域,與自身產品結合,或推出新能源服務解決方案。
總體而言,海爾已經踏進了新能源的門檻,但究竟會發展什么樣子還要看未來。
最后看看美的,作為格力的老對手,美的的開辟的第二戰場并不是新能源,而是智能機器人領域,美的292億拿下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進入工業智能機器人領域。
點評:從五家家電巨頭的新能源發展方向來看,并沒有直接從事新能源汽車制造,畢竟造車之路困難重重。真正實現造車的董明珠與黃宏生,但更多的是代表個人,和背后的格力、創維之間關系并不深。TCL、長虹以電池入手,切入動力電池領域,也能在未來市場中分一杯羹,而海爾的新能源戰略,更多的是注重與自身產品結合。
從傳統制造業領域向新能源、智能制造進行轉型升級成為不約而同的選擇。家電企業直接涉足新能源汽車行業困難重重,但通過動力電池、工業自動化等方面進行切入,還是大有可為的。 鄭重聲明:鋰電大數據(http://www./)對本文保留全部著作權限,未經許可授權,禁止第三方以任何形式轉載、使用,違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