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各種腎臟疾病發展到終末期的臨床綜合表現。 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減退、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以至于不能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中醫“虛勞”“”水氣“關格”范疇。 其病機為“虛、瘀、濕、毒”。虛者以脾腎之虛,瘀者氣血瘀滯,濕者濕濁內阻,毒者濕熱之毒。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所主,脾為后天之本,氣血化源所在。脾腎虧虛,五臟俱損,濕濁瘀毒乃生。 臨床多見本虛標實。“虛”指正氣之虛,實則脾、腎兩臟之虛;“實”指邪氣之實,實則濕熱寒邪之類。 《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在“正虛”和“邪氣”兩者之中,“正虛”是內因,邪實是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本病之發生,以腎虛為本,濕邪潴留,以氣血瘀滯為標。 慢性腎功能衰竭治療困難,無特殊療法,屬不治之癥。現代醫學雖有透析療法可以應急,但終究屬于治標之法,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已經衰竭之腎功能,因此并非長期可以采用者,最終病人多因病情進展、繼發感染而死亡;腎移植存在費用較高,供體缺乏、排異及并發癥等問題。 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裴老治療此病經驗豐富,常用藥方有桂附八味、四對三枸椹合劑①,結合病情,加減進退,大部分患者腎臟功能可得到改善,有一小部分患者尚可獲得治愈。 現將裴老治愈的一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報告如下: 金某,男,21歲。全身疲乏1年余,近兩個月來出現惡心、嘔吐,面色皎白,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胃脘稍脹,腰酸腿軟,畏寒肢冷,下肢輕度水腫,實驗室檢查:尿蛋白(2+),BUN:26.1mmol/L,Cr:320.9μmol/L, ESR:82mm/H,舌淡,苔白、厚、滑、膩,脈沉細無力,血壓120/75mmHg。西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 辨證:脾腎陽虛。 裴老讓其口服自己研制的消風Ⅱ號、瀉火沖劑、古圣Ⅱ號的同時,另給中藥:桂附八味合四對三枸椹合劑加味,桂枝10g、附子6g、生地12g、山藥10g、山萸肉6g、丹皮6g、茯苓12g、澤瀉10g、大黃10g、二花15g、白花蛇舌草15g、車前子10g、益母草15g、黃芪30g、丹參20g、枸杞子15g、桑椹10g,水蛭10g(沖服)、黨參10g、白術10g。日服一劑,服藥15余劑后復診,述精神明顯好轉,飯量增加,復查腎功能:BUN:9.2mmol/L,Cr:130μmol/L,較前明顯下降,效不更方,原方繼續服用15劑,復查腎功能:BUN:4.9mmol/L,Cr:50μmol/L,尿常規:尿蛋白(-),患者精神狀態佳,無明顯不適,患者非常高興。 人謂“透析路上無回路”,患者多在一二年內死亡,大多數病人死于感冒繼發全身感染。該例患者能夠治愈,讓人非常鼓舞。 藥方中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腎,補而不滯。裴老認為四對三枸椹合劑中水蛭為主藥,是全方之靈魂,該藥活血化淤、消積破癥,對腎小球之基底上皮組織具有通和作用。因腎小球是由入球血管和出球血管相互交錯盤結,形成之滲壓系統,其中血管壁之硬化、管腔之梗塞是影響腎小球濾過之主要因素,而硬化、梗塞就一般常理而言皆可屬于中醫之“血淤”范疇,因此,水蛭破淤逐血,改善腎血流,祛瘀而生新。其機理可能與所含水蛭素之抑制聚集作用、抑制血栓形成,以及增加腎臟之血流量有關。 中醫認為慢性腎功能衰竭之主要證候是惡心嘔吐、納呆便溏,依此辨證則做出了濕滯中焦,升降失司結論,于是胃氣不降,脾氣不升之證象叢生。該方中之大黃、附子是該方除水蛭之外的重要組成,大黃降胃氣,附子升脾陽,由是清者自升、濁者自降,停滯于中焦之濕邪乃得解之。現代藥理學證明大黃具強大之瀉下作用,其作用類似腸道透析。另據研究表明,大黃尚可改善腎衰患者之氮代謝,保護殘存腎功能,同時還具有改善微循環,減少蛋白尿等各種藥理作用,從而延緩腎衰患者之病情進展。附子強心利水可克服大黃峻瀉之副作用。 方中之二花、白花蛇舌草意在清熱解毒,寓現代醫學之抗感染作用。車前子、益母草活血利水,具護腎利尿作用。黃芪、丹參二味,一補氣,一補血,氣血雙補,功在全身之扶正固本,具現代醫學之調節免疫、代謝、植物神經系統等諸方面之作用。現代研究證明,黃芪可擴張腎血管,改善微循環及代謝紊亂,減少蛋白尿。丹參、益母草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壓,抗氧化,抗纖維化,延緩腎小球硬化進展的作用。 因此以上諸藥合用具有健脾益腎,活血化濁之功。 ①附子、大黃、二花、白花蛇舌草、車前子、益母草、黃芪、丹參、山藥、山萸肉、枸杞子、桑椹、水蛭等。出自《裴正學醫話醫案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