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 我們的一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云變幻,科學技術領域歷經了幾次科技革命,自上世紀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革命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再以單獨一個學科和技術領域的突破為標志,二是眾多學科和技術的全面突破。或許某一科技成果剛剛引起世界的轟動,過不了多久,另一學科的重大成果問世則成為熱點。交替領跑,競相突破,萬花競放,爭奇斗妍。信息革命浪潮方興未艾之時,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大浪撲面而來,納米科技奔流浩蕩,新能源創新更是洶涌澎湃,新材料科技成果接續不斷,還有空間科技、海洋科技等等創新接踵而至,即便是所謂經典、傳統學科、領域,也青春煥發,蓬勃發展。這就是知識社會、創新時代的特征。再以工業化社會初、中期的眼光,以機械式、還原式的認識論來評判當代的科技創新已經過時。所以,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第一個特點應是多學科、多領域競先并進。 第二個特點是學科間交叉融合互動:可以說,當今各學科間沒有不交叉融合的,重大的科技突破都發生在交叉融合之中。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成為當今各個學科的基礎,新材料成為許多學科不可或缺的支撐,納米技術逐步成為眾多學科的手段。沒有先進的計算機、傳感器技術、現代光學,就沒有基因組學、蛋白質學的現代重大突破,也沒有納米技術的快速進展。沒有生命科學的理論支持,沒有新材料的眾多新成果支撐,更沒有信息技術的驚人進步…… 第三個特點是:發現發明持續深化演進:無可非議,蒸汽機、內燃機、苯、發動機、電動機、電報、電話等的發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里程碑,但是,誰又能否定當今互聯網絡、作為現代網絡終端的手機的不斷創新普及其地位和意義要比以上成就遜色呢?與近代科學早期發現和工業化初期的發明不同的是,當今每一項發現、發明其復雜程度、難度要比過去大得多。即便一些理論(嚴格講是想法)是前幾十年提出,一些應用前幾十年就開始,可其功能的演進提升卻似乎沒看都盡頭,一直在持續、接力創新。同為計算機,當今與上世紀40年代產品可謂天淵之別;同稱為互聯網,今日的互聯網與上世紀70年代的“互聯網”發生了多大的質變啊!可是,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科技創新在本世紀能達到頂峰而終結嗎?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人類智力發展無止境,信息技術發展也無止境,在這漫長的征程上需要持續的創新。又有誰敢說人類基因圖譜的完成的價值比克里克、沃森發現DNA螺旋結構的價值小?但是到破解生命的全部密碼,掌握每個基因或蛋白質的功能并控制它在上百年的時間內能完成嗎?光電轉換原理發現和光伏電池、太陽能發電裝置都發明出來了,但是若要光伏發電比火力發電成本更低、更為便捷甚至多數取代之還需漫長的歲月…… 所謂“革命”,即為“突變”。社會革命,多指靠武力暴動進行的權力更替。科技革命,指科學發現和技術重大發明引起的人類生產力的飛躍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在科技多領域空白、學科很不健全、科研開發僅是極少數人的活動、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變化不顯著的大背景下,一個重大科技成果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里程碑標志十分明顯,人們稱之為科技革命。而今在創新成為社會發展、文明前進的主動力的社會背景下,科技進步表現為“持續系統創新”,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科技革命”。 第四個特點是多技術集大成系統創新:如智能電網以先進的網絡和通訊技術、傳感器技術、信息技術為基礎,以電網設備間的信息交互為手段,以實現安全、可靠、經濟、節能為目的的先進的現代化電力系統。這里基本包括了從電力、機械、電工、電子、計算機、軟件、網絡、通訊等在內的多學科的先進技術集成。是一個龐大的創新系統工程。新一代網絡,融無線、光纖、移動接入等于一體,通訊、計算機、圖像交換、數據交換等多媒體功能和內容成一體,各種終端設備于一體。雖然單項技術看并沒有多耀眼的創新突破,但集成起來,卻成為改變世界的大創新成果。 還有“物聯網”、航天器、現代飛機和艦船等,都是重大系統集成的創新成果。 第五個特點是全球網絡型的創新組織: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中國和日本等6個國家的16個基因組中心參與了這項計劃,投資30億美元。是迄今我國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ITER計劃吸引了包括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等世界主要核國家和科技強國共同參與。投資上百億美元。 大型軟件的研制往往通過網絡把工作在幾十個國家的成千上萬名科學家、工程師協同工作。如基于Linnux操作軟件的開放式軟件的開發,許多互不相識的編程專家或愛好者在網絡參與,儼然是虛擬的科研組織。 第六個特點是貫穿研究鏈條縱向創新:理論創新成果還沒等期刊登載出來,就延伸成為新技術,申請專利,轉化成產品或服務進入市場。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甚至融匯一體。如,功能基因的發現,在較短時間內就注冊為發明專利,或進入市場交易,或繼續進入生物藥物的開發。智能理論的突破,很快演化成新的器件、軟件或系統。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商品化呈現一體化模式。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表現出復合型、全能型的創新素質。另一種模式是不同類型、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科研開發人才組成的創新團隊,形成了沿著創新鏈接續創新的組織或虛擬型團隊。 |
|
來自: 溱湖之戀 > 《中國謀略大師《諸葛亮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