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閏月 教授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滑膜炎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中醫“痹病”“痹癥”“歷節”等范疇。 早在《黃帝內經》就有關于痹癥的詳細論述,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其發病 多因稟賦不足、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客于經絡肢節,留而不去,日久而化生痰濕瘀毒痹阻氣血經脈而成。 痰濕瘀毒痹阻經脈,是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重要機理。 那么,黃閏月大夫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從“濕”、“瘀”、“虛”論治類風濕關節炎。 從濕論治 有中醫認為, 濕邪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關鍵,是其首要的病理因素。 濕為陰邪,其性重著黏滯,侵襲機體,最易留滯經絡關節肌肉,痹阻氣血,久則濕聚成痰。 無濕則無痰,無痰則少瘀,所以祛濕為治療的第一要務。 而濕邪致病主要有兩個方面,即內濕和外濕。 外濕主要是久居濕地,冒雨涉水,濕衣貼身,或者汗出當風等;內濕多因嗜食肥甘厚膩,嗜酒過度或不節飲食,好食生冷之品,導致脾胃受損,脾主運化水液,脾虛水濕不化,聚水成濕,濕聚為痰,流注經絡關節而發病。 因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最首要的任務就是祛除濕邪。 不管是寒濕痹、濕熱痹,如果濕邪未去,則疾病難以向愈。 而濕有外濕和內濕的不同,有在表在里,在上、中、下三焦之分,有熱化、寒化之別,臨床上要根據患者濕邪表現的特點,因勢利導。如: 偏于上焦者,宜宣肺祛濕; 偏于中焦者,宜健脾燥濕; 偏于下焦者,宜淡滲利濕; 偏于寒者,宜溫化寒濕; 偏于熱者,宜清熱除濕。 從瘀論治 《類證治裁》曰:“痹久必有濁痰敗血,瘀滯經絡。” 《醫林改錯》有“瘀血致痹說”,可見痹癥必挾瘀。 導致痹癥的各種病因如風、寒、濕、熱之邪痹阻經絡或正氣虛弱等均可導致血瘀的產生。 血瘀可出現于 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初期外感風寒濕,外邪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疾病發展,正邪交爭以氣滯血瘀為主要特征;病久則出現久病入絡。 “血瘀”既可成為主要的發病因素,又可作為主要的病理機制而貫穿于疾病始終。 其中,瘀血含義有三: 一是多種因素導致血行不暢停滯而成瘀血, 二是離經之血, 三是郁積的病理產物,如瘀毒等。 從虛論治 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 以虛實夾雜為主要表現的虛損性疾病,根據其臨床表現當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 痹證的發生除了風寒濕外邪的侵襲外,還由于機體內部臟腑經絡陰陽失調逆亂,“兩氣相感”而生病,強調先由臟腑內傷、陰陽失調以及營衛不和,然后風寒濕邪乘虛內侵而致病。 《黃帝內經》言:“病久不去者,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合于肝?!?/span> 因此就正虛而言,多以脾虛為先,脾虛氣血生化乏源,漸致營衛氣血不足,久之累及肝腎,導致肝腎虧虛。 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類風濕關節炎在整體上表現為肝脾腎虛、氣血不足虛的一面,在局部又表現為濕痹阻的一面。 因此無論清熱散寒、祛濕化痰還是滋補肝腎、補益氣血都應著重 整體調治,標本兼顧。 如忌一味溫補,即使有明顯的陽虛表現,即使局部關節腫痛不紅不熱,遇寒痛甚,也要考慮本病在陽虛內寒的同時還有陰血不足的一面,在使用烏頭、附子溫補的同時,宜配用如白芍、生地黃等陰柔之品,即可防止烏頭、附子辛散太過,又可制其溫燥傷陰。 總之,本病的治療需把握好扶正與祛邪的尺度,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參考文獻: [1]杜明瑞,馮福海.從“痰”“瘀”“虛”論治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J].中醫研究,2015:12-14. [2]許文亞 ,劉秋紅 ,李曉茹 .類風濕關節炎從虛論治[J].中外醫療,2017 [3]商阿萍,潘廣博.類風濕關節炎從氣虛絡阻論治5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38. 專家介紹 黃閏月 中西結合臨床醫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研究團隊負責人,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委會副主委,廣東省社區衛生學會風濕康復分會副主委,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秘書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分會青年副主委,珠江科技新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博士,國家公派荷蘭訪問學者,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中醫院拔尖人才,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學術傳承人,首屆廣州市科普名師,樹蘭醫學青年獎被提名獎,廣東省衛計委青年崗位能手,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等風濕免疫病。 專家出診時間如下: 科研門診:周二下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周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