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 【原文】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一斤)?附子六兩(炮,去皮)?當歸四兩 黃柏六兩 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蜀椒四兩(炒去汗)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jīng)典回顧】 1、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棕收撸淙顺W酝禄?。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蛔厥?;咨先腚酰薀?,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吐蛔也?;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傷寒) 2、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金匱) 【用法】 飯前吃。 【組成】 人參 細辛 黃連 桂枝 黃柏 姜 當歸 梅實 附子 蜀椒 【時機】 1、胃里有蛔蟲,一定腸胃寒濕; 2、腸胃寒濕的久利。 【方解】 1、干姜、細辛以去痰而和胃; 2、烏梅以止吐,川椒以殺蟲; 3、黃連、黃柏以降逆而去濕; 4、當歸以補血; 5、人參以益氣; 6、附子、桂枝以散寒而溫里; 故服后蚘蟲從大便挾濕痰而俱去。方中殺蟲之藥,僅有川椒一味,余多除痰去濕溫中散寒之藥。 【禁忌】 黃濕熱舌苔,才用烏梅丸,白色不可用。 【說明】 1、蚘蟲是由于水盛血寒,胃中凝積濕痰而膽火不足。濕痰充實于胃,食入則上泛,故饑不能食。2、胃中膽汁無消谷之力,因而納減,蚘以久饑難忍,上出于膈,故聞食臭而出于口。 2、胃中之所以有濕痰,是由于膽汁不能消水,而胃中先寒。胃中既寒,蚘蟲乃得滋生,濕痰即蚘蟲之巢穴。 【應用集錦】 1、(1)巔頂是厥陰之脈與督脈相會之處。巔頂痛是肝陰不足,不能上榮絡脈,虛而作痛。癥見痛如針剌,用烏梅丸。 (2)厥陰頭痛;槀本善治巔頂頭痛,尤能引諸藥達病所。人參敗毒散加川芎、蒿本、酒炒黃柏、木瓜、紅花、酒炒大黃。 (3)遠志寧神益智。 厥陰頭痛用吳茱萸湯或烏梅丸。 2、肝陰不足,不能潛陽,徹夜不眠,伴有頭暈痛,用烏梅丸滋肝陰,陰足則能潛陽。 3、咽痛多屬火熱之邪為患,但也有虛寒為患的。 (1)如癥見咽部疼痛、局部色白潰爛、經(jīng)久不愈者,為虛寒證,腎氣丸加桔梗治之。因少陰之脈上系舌本,再取桔梗載藥上行之功,使藥達病所,其癥可愈。 (2)若咽痛伴有寒熱往來等癥,是少陽病之特征,可從少陽論治。少陽屬火又屬三焦,咽位于上焦。小柴胡湯中去人參加桂枝,加重甘草量,再加桔梗。加桂枝者,取半夏散之意,加桔梗和加重甘草用量,是取甘桔湯之意。二方皆為治咽痛之主方。 (3)咽部是厥陰經(jīng)脈所循行的部位。若癥見咽干,咽后壁痛、色垢者,可用烏梅丸。 (4)咽痛若伴有胃納不佳、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等癥者,用理中丸或湯加桔梗,一治脾胃虛寒,二升提肺氣,以治咽痛。取脾脈連舌本之意。 4、腰痛患者每晚睡到后半夜就疼痛難忍、難以入睡,用厥陰病的烏梅丸就有效。 5、早醒可從厥陰經(jīng)去治,入睡困難是陽不入陰,多屬少陰病;早醒多在早上6點以前,是陰不戀陽,多屬厥陰病。 6、老年性皮膚瘙癢、通宵不睡覺,那就是烏梅丸證。 7、女子七七、男子七八之后,就是腫瘤的高發(fā)年齡。常見烏梅丸證。但是用了烏梅丸后,癥狀緩解,可腫瘤多會進展,因為有附子、干姜、細辛、川椒等很多的溫藥,溫藥易擾動相火,而促進腫瘤生長。 8、一考試就下利,烏梅丸證。胃有寒水,心包有痰,心包為相火,主欲望。一緊張,寒水下排,就下利; 9、(1)偏頭痛為少陽頭痛,即膽經(jīng)痛:川芎3錢,勾陳3錢,白附子3錢,僵蠶 –> 風痛止痛劑;白附子專治風吹就痛的頭痛,勾陳鉆入頭腦深處。頭病必用川芎,川芎專走血管,并合用白附及勾陳去頭痛且活血。 (2)小孩的偏頭痛也可以用吳茱萸湯。 (3)發(fā)作性偏頭痛,一般病程較短者,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因風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補,故去人參之補,加桂枝之散。 (4)左邊頭痛者,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防風、羌活。其偏右邊頭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芷、獨活、蔓荊子、酒炙黃芩。 (5)時久難愈的偏頭痛,應從厥陰治之,烏梅丸。 10、 烏梅丸可用于蛔蟲癥、胃酸過多癥、胃潰瘍、腸絞痛、慢性腹瀉等。此外亦用于上熱下冷之厥陰病證。 11、高血壓: (1)以收縮壓升高為主的高血壓(>120 或140),肝陽偏亢,多實癥,小柴胡湯加入茯苓以降之。 (2)舒張壓升高的高血壓(>90),是肝陰不足所引起的肝陽上亢,多虛證,烏梅丸補肝陰,肝陰足則陽亢平。 (3)若頭暈目眩、耳鳴眼花并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脈弦而有力者,可用侯氏黑散平肝息風。 (4)癥見頭痛目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寧,面紅目赤,口苦耳鳴,脈弦滑,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實脾泄肝,其癥自愈。 12、奔豚氣病是氣從少腹上沖咽喉所致。《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眱烧咧x相同,故用統(tǒng)治厥陰病之主方烏梅丸治療。 13、手心起硬皮,手心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勞宮穴部位,肌膚得血液濡養(yǎng)則潤滑光澤,失于血液濡養(yǎng)則起硬皮,烏梅丸。 14、腦震蕩頭痛,是外傷后引起之頭痛。外傷后引起的氣血紊亂,陰陽不相順接所致。此屬厥陰病的基本病機,烏梅丸。 15、如果是肝陰不足,不能潛陽之故。陽主動,故失眠。癥見徹夜不眠,伴有頭暈痛。治療時,用烏梅丸滋肝陰,陰足則能潛陽,失眠自除。 16、(1)癇證是指間斷發(fā)作性病證,多與情志刺激有關(guān)。從臟腑來說,主要由于肝、脾、心、腎臟氣失調(diào),導致一時性的陰陽紊亂,氣逆痰壅,蒙蔽清竅,而突然發(fā)作。癥見全身或手足抽搐顫動,或面部肌肉抽搐,牙關(guān)緊閉,頸項強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霎時即恢復如常人。若先抽搐而后仆倒不省人事者,則用桂枝湯加防風、竹葉,息風清熱;若發(fā)作前伴有眼前發(fā)黑者,可用烏梅丸(湯),以其目為肝竅之故。 (2)癲癇俗稱“羊癇風”,以全身強直痙攣,突然性的意識喪失為特征。若癥見抽搐甚,伴有熱象而諸藥無效者,可用風引湯治療。若發(fā)作時口中無痰者,急診處理病情平穩(wěn)后可用磁朱丸。 17、眼球疼痛難忍,多伴有眼磨發(fā)紅之癥,且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肝開竅于目,肝風內(nèi)動,上擾空竅而作痛,用烏梅丸或湯。 18、(1)胃虛、寒熱錯雜,烏梅丸: (2)胃虛以偏于寒,陶華因立異安理中湯:即理中丸加烏梅花椒; (3)胃不虛以偏于熱,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黃連黃柏枳實烏梅川椒。 19、蛔蟲,烏梅丸如果無效,用甘草粉蜜湯,甘草10克,粳米20粒(或大米),蜂蜜30克,效如桴鼓。 【比較集錦】 1、(1)奔豚之動,自臍底起而即沖心胸,休作有時。若臍下悸者,欲作奔豚,為有水氣,屬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奔豚湯及廣濟小品之方證; (2)若似此形狀,發(fā)時呻吟者,蟲也。蟲證常有動氣甚者、或心中煩悶、怔忡者,當合蟲藥癥狀辯之,可參用甘草粉蜜湯、烏梅丸; (3)癲癇也有似奔豚的現(xiàn)象。 【名家論述】 1、烏梅丸《傷寒筆記》(倪海廈) 病人有煩躁的現(xiàn)象,脈微弱,少陰,厥陰都有,少陰證的是煩躁不得臥是持續(xù)的,厥陰證的煩躁,有時候躁有時候不躁,這是臟厥和蛔厥的不一樣,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蟲就從嘴巴吐出來,現(xiàn)在病者靜,而復時煩,有的時候靜,有的時候煩躁,此為蛔厥,所以肚子里面有蟲,病人就會有這種現(xiàn)象,蛔上入膈,故煩,蟲往上沖的時候造成煩的現(xiàn)象,得食而嘔,吃東西進去又嘔吐出來,因為蛔聞食臭出,其人當吐蛔也?;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烏梅丸除了打蟲以外又可以用在久利上,實際上病人會產(chǎn)生蛔厥的,就是胃里面太寒了,胃里面太冷的時候容易生蟲。為什么列入厥陰證里面?他的胃冷,就是因為肝臟,肝是解毒的臟,人身上的毒,肝都會排掉,可是如果肝臟寒的話,在中醫(yī)講肝寒的時候,就是肝的解毒功能并不是很強,進入厥陰證的時候,很多病毒都跑到肝里面去了,肝臟的解毒功能又不很正常,這時候造成蟲很容易在胃里生長,蟲的體溫是跟著人的體溫的,人吃東西的時候蟲也跟著吃東西。胃寒的時候又不吃東西,蟲在里面就饑寒交迫,蟲肚子餓的時候,蟲往上跑,一上來病人的情緒就會很煩躁,在病人的嘴唇上可以看到白白的點,還有病人會肚子痛,一般來說肚子痛就是里寒,里寒的時候用小建中湯重用芍藥,芍藥是桂枝的兩倍,里寒的話脈應該是沉緊,如果肚子痛摸到脈是浮大就是肚子里面有蟲,為什么脈會很大?因為蟲在動,一吃東西蟲也跟著搶就會吐出來,這就是蚘厥。 蟲的性,蟲聞到酸則靜,本來蟲都在動,一吃到酸的就靜下來了,得辛則服,蟲吃到很辛辣的東西就乖了,得苦則泄。吃到苦的就往下走,苦就是中藥消炎的藥,鳥梅丸就是從這三個角度來設計去蟲。 烏梅先泡醋一個晚上,再用米去蒸,蒸熟后把米跟烏梅搗在一起,和蜜,細辛狠辣,干姜也辣,蜀椒是專門殺菌的,就是巴椒,蜀椒開口無毒閉口的有毒,細辛、干姜、蜀椒都是辛辣的,黃連、黃柏是苦的攻下,炮附、桂枝、干姜是熱性,讓腸胃熱起來,改善腸胃環(huán)境,蟲才不會生在里面,腸胃虛寒才會有蟲,人參把腸胃的虛寒補回來,食物被蟲子吃掉,胃不能吸收化成血,所以當歸補血。 吃烏梅丸時禁生冷、滑物、臭食等,腸胃不好會再造蟲出來,先食飲,服十丸,就是飯前吃藥,如果飯后吃烏梅丸,人吃的是烏梅丸,蟲吃到的是飯,所以要飯前服烏梅丸,蟲攻出來后,腸胃環(huán)境一改變,腸胃變熱,蟲無法生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