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平亂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的王陽明,被學生問及用兵之術。 他回答說沒有什么用兵之術,有的是學問。如果非要說有什么用兵之術,那就是三個字:不動心。
陽明的意思是,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兩軍對壘,勝負之別不在于神機妙算,而是“不動心”的境界能自如應付復雜軍事局面,比“動心”者更能冷靜處事。 “不動心”不只是陽明的實踐經歷,也是他的思想特色。 壹儒家對佛家一直非常排斥,隋唐以后“儒釋之辨”延續下來,宋明理學最大的挑戰也是來自佛家。 佛教的流行自有道理,佛家思想可以讓人超越世俗功利,提高精神境界。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依然通過唱經、抄寫經文等方式來平靜心緒。 內核是“有”的儒家,不能接受佛家的“無”。 但很多儒者卻和高僧來往密切,人們熟知的有柳宗元和大顛和尚。 佛教所追求的“無”令很多人神往,也滿足了很多人的心靈需求。 佛教對儒家的挑戰,不在于宗教或者倫理層面,而在于人的生存境遇與心靈感受方面。 追求內心的寧靜是每個人所向往所需要的,佛教在這一點上提供了讓人安身立命的可能。 王陽明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儒家需要在精神境界層面上吸收佛家的智慧,當然,他也不認為精神上的超越是佛家獨有的。 因此,與一般儒者對“空”避之不及不同,王陽明能夠接受空。 只是他的“空”不是本體上的,是境界上的。 本體上的“空”,強調心的本體是無。 著名的說法當屬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壇經》中也提到“若見一切人惡之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心如虛空”,是一種本體上的空。 與禪宗相似,王陽明提出“無善無惡之心體”,他明確肯定《金剛經》的“應無所著而生其心”。
不同之處在于,王陽明的“無”不是本體上的空無,而是一種超越,意在通過“無”的超越,達到來去自由的境界。 陽明本人經歷了戰爭與朝堂猜忌,正是“去來自由,無著無滯”的境界,讓王陽明化險為夷,這種實踐方面的獲益也是他堅定吸收佛家智慧的原因。 吸收“無”并不是皈依佛家,而是更好地涵養人的精神,儒家思想應該安頓人心。 因此,王陽明提出,“圣人之學以無我為本”。 無我,本是道家和佛家常用詞,儒家也有此含義,如用“克己”,“毋我”來反對固執。 王陽明的無我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工夫與實踐。 通過無我的工夫,來達到無我的境界。 無我的工夫,就是要化去心中一切滯礙,恢復心之無我的本然狀態。 心的本然狀態就是無纖介染著,即精神充實的自得狀態。 只有達到了這個狀態,才能實現《中庸》說的“無入而不自得”,對富貴貧困都順其自然,不論處于怎樣的境遇都能保持中庸之道,安然自足。 貳“無我”,需要“不動心”。 心本來是無所牽擾的,但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有所掛礙,會“動心”。 普通人的“動心”,即煩惱、壓抑、沮喪等等情緒,雖然這些情緒的發生有外在環境因素的助推,如遭受挫折、屈辱、困苦、變故等等,但最終還是人的修煉程度的問題。 這些“動心”,在王陽明看來,是修煉不夠的表現。 盡管人的天資稟賦不同,但不動心的境界卻是后天修煉的,即使天資再高,也需要后天修煉習得。 而人生的重大變故,情緒的起伏,恰恰是修煉不動心的最好時機。 人之所以能習練不動心,是良知的作用。 致良知的重要意義就是使人在任何處境之下都能保持平常心,在人“動氣”的時候控制情緒。 這種控制情緒來達到最佳心理狀態的能力,需要經過艱苦的訓練才能達到。 達到這種狀態的難度甚至超越面對死亡的勇敢,后者是瞬間的狀態,前者則是要長期修煉所得。 “不動心”并不是沒有七情六欲的心死或者漠然。 而是在感知情緒的基礎上,順應萬物,也就是程顥說的“情順萬物而無情”。 人都有七情六欲,強行戒絕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在七情發生的時候,要不動氣。
王陽明肯定了情緒的合理性,見到“不是者”,自然會有氣。 但這種氣不能傷害心境,不破壞情緒。易怒、暴怒等等動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即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因此克制自己的怒氣,也是修養的必備工夫,是達到自在之境的?必修課。 叁自在之境是人排除了一切緊張、煩躁、壓抑等負面情緒,也不受情感情緒的牽絆,而保持自由的心境。 要達到這種心境,就要堪破生死。 生死觀是決定人生境界的重要法門,如果一個人對死亡看得很重,認為死后一切皆無,那么勢必會特別在意一切物欲,因為錯過了今生今生就永不再來,也必然會對一切斤斤計較。
達到自由的不動心境界需要超脫一切“聲利嗜好”,即一切感性欲求、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留戀,而實現這種境界必須超越生死的分別。 只有勘破生死,才能“去來自由,無著無滯”。 王陽明對情緒的肯定是他思想中的特色,這一點頗具現代哲學氣質。如在20世紀的哲學家海德格爾看來,情緒是一種存在狀態,是“此在”的本質。 在陽明那里,情感的無執著性被視為“本體”,是“向上一機”,是人的更深的存在,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排除種種非本體的“憂煩”,克服執著帶來的煩惱,達到自在之境,讓個體實現全面的解放,“盡性至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