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描繪了南宋時早春的景象。
![]()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被稱為“龍抬頭”,它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 然而在唐宋時期,二月二卻被稱為“挑菜節”。當時,人們紛紛來到野地里去挑各種新鮮的蔬菜,以解口腹之欲,并由此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唐宋又是詩詞最為繁盛的時期,文人筆下,留下了鮮活的資料。在這些優美的詞句背后,我們看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大作家蘇軾、歐陽修等一大批文人的生活雅趣。 挑菜風俗起源于唐代 在唐宋時期,還沒有“龍抬頭”這個節日。那時的二月二有“挑菜節”,這種“挑菜”的風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就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 春季到來時,最敏感的莫過于那些野花野草,在菜園的蔬菜還沒長成時,原野里已經是野蔬遍地了。此時,人們要吃到新鮮的蔬菜,就要到野地里挑菜。因此,到了唐代,人們就把挑菜的活動固定成了一個節日,名曰“挑菜節”。此時,冬天剛剛過去,天氣乍暖還寒,可是地氣已經回暖,地里生長的野菜正在悄然返青。 如果穿越到唐代參與挑菜節,應該是這樣的:農歷二月初二,陽光明媚,和風拂煦,人們成群結隊,游樂其間到野外拾菜,不僅玩得高興,還能收獲餐桌上的美食佳肴。 這個聲勢浩大的節日,也給詩人們以靈感。在他們的筆下,挑菜節變得更加浪漫,鄭谷《蜀中春雨》詩:“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劉夢得《淮陰行》詩:“無奈挑菜時,清淮春浪軟?!边@兩首詩不僅詠了挑菜節,而且一個在蜀中,一個在淮陰,可見當時挑菜節的普及,全國各地的百姓都過這個節日。 唐代自高宗始,以洛陽為都,稱東都。當時,許多詩人聚集于此。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陽履道里第,他與大詩人劉禹錫、元稹等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唱和。因此,古都洛陽的“挑菜節”也更加豐富多彩。白居易所寫的《二月二日》一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p> 如今的人們仍然可以從這首詩中想象出當時的畫面:二月初二,野菜正返青發綠,洛陽人在這個“挑菜節”,紛紛出城,踏青、春游、挑菜,盡享這大好春光,甚是熱鬧。尤其這一年的挑菜節春雨綿綿,草木一新,野菜光亮鮮美,更喚起了人們的興致。只見,渡口上擁擠上船或下船的青年男女熱鬧非凡,其樂融融。 不過,“十字津頭”倒是有一些悲壯的色彩。十字津頭,指的是洛陽城西南天津橋頭的窈娘堤。唐代孟棨《本事詩》載,窈娘是武則天時左司郎中喬知之的女婢,貌美善歌。有一年挑菜節,窈娘與女伴們騎馬到郊外春游時,被武承嗣搶去。喬知之憤痛成疾,在細絹上寫一首《綠珠怨》,用重金買通武承嗣的守門人,送給窈娘。喬知之在詩中,借石崇愛姬綠珠殉情墜樓的故事,以諷刺窈娘。窈娘得此詩,羞憤難言。次年挑菜節,窈娘陪武承嗣在洛浦游春之時,投洛河自盡。后人哀之,將這段河堤稱為窈娘堤,很多人每年挑菜節在此憑吊窈娘。 久居洛陽的白居易,很容易在這個節日里,想起可憐的窈娘。在此前的挑菜節,白居易與好友劉禹錫、元稹等人游窈娘堤時,曾有感而發,寫下《天津橋》一詩,詩云:“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p> 不過,白居易在寫《二月二日》時,更多的是輕松與愉悅。在游玩中,劉禹錫寫下《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與白居易應和:“何處深春好,春深羽客家。芝田繞舍色,杏樹滿山花?!薄昂翁幧畲汉茫荷钚‰[家。芟庭留野菜,撼樹去狂花?!薄?/p> 他們一行在山野村頭,挑菜、飲酒、賦詩,信馬由韁,好不快哉!而挑菜節與時事、典故渾然天成,好一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這是仕宦途中屢遭勞頓的他們難得的“偷來半日閑”。 宋代宮廷舉辦蔬菜“有獎競猜” 到了宋代,“挑菜節”從宮廷擴展到了民間。作為詩詞最輝煌的宋代,對于挑菜節記載得就更多。 北宋賀鑄《二月二日席上賦》詩:“仲宣何遽向荊州, 謝惠連須更少留。二日舊傳挑菜節, 一樽聊解負薪憂?!庇纱嗽娍芍?,到北宋時,二月二日已是傳統的節日了。賀鑄還寫有《鳳棲梧》詞:“挑菜踏青都過卻,楊柳風輕,擺動秋千索。”可見當時詩人對挑菜節的喜愛。 蘇軾是美食家,怎能放過這鮮美的野菜?他寫下了《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詞:“拄杖閑挑菜,秋不見人。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p> 寫挑菜節,用情最為深摯真切的當屬張耒的《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久將松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轉轤肴。”因雨不能出去參加挑菜節,只能回憶故園的蔬菜香,盡管如此,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北宋時,洛陽是為西京,仍然是文化之淵藪。西京文人們會聚于此,結社交游,吟詠詩詞,抒發情感。天圣九年(1031年)初,歐陽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與謝絳、尹洙、梅堯臣、楊子聰、張太素、張堯夫、王幾道結為“七友”。這年的二月初二,歐陽修等七人到洛陽東郊踏青挑菜,飲酒賦詩,沐浴春風,感受大自然。歐陽修首先作詞《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上髂昊ǜ?,知與誰同?”他感慨洛陽早發的玉蘭、迎春花迎著東風開放,其實更是感慨自己的人生。接下來,眾人各以挑菜節為題賦詩,梅堯臣則祭出《和挑菜》詩:“中圃本膏壤,始覺氣候偏。出土蓼甲紅,近水芹芽鮮。挑以寶環刀,登之饌玉筵。僻遠尚含凍,安占春陽前。造物非有意,地勢使之然?!泵穲虺紝⒙尻栐绱阂安说呢S富與鮮嫩,描繪得活靈活現。 到了南宋,挑菜節更盛,詩詞展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陸游《水龍吟·春日游摩訶池》詞:“挑菜初閑,禁煙將近,一城絲管?!笔愤_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詞:“草色拖裙,煙光惹鬢,常記故園挑菜?!比绱吮姸嗟脑娫~唱和挑菜節,可見節日的普及。 南宋時挑菜節的流行,也與宮廷的推波助瀾有關,在挑菜節這一天,宮廷也有專門的活動。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南宋時,二月初二這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蔬菜,然后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挑菜節在有宋一代人們過得有聲有色就在所難免。 有意思的是,唐宋時,人們在挑菜的同時,與踏青是相攜相行的。賀鑄《薄幸》謂:“自過了燒燈后,都不見踏青挑菜?!标愒势健断嗨家罚骸疤で嗵舨擞窒鄬?。”高觀國《祝英臺近》:“幾時挑菜踏青?!?/p> 但是,唐宋時“二月二”的挑菜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直至到了元代,二月二才明確有了“龍抬頭”的說法。元熊夢祥《析津志》記載大都風俗時說,“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做“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此后,二月二被“龍抬頭”取代,“挑菜節”很少有人提起。(劉永加) 補白 二月二唐朝皇帝賜尺子給大臣 據史載,唐代時,皇帝在二月二這天會賞賜大臣一把制作精美的尺子。唐代李林甫撰寫的《唐六典》中提到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進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皇上要賞賜給大臣,因此這個尺子刻工甚為精美,制作方法是把象牙染成紅綠諸色,表面鐫刻上各種花紋并涂上色彩,正背兩面用雙線等分為10個寸格,寸格內用很淺的浮雕手法撥鏤出花卉、鳥獸、屋宇、亭臺以及飛天人物等紋飾,繪畫技法線條流暢,人物、鳥獸生趣盎然,雕刻工藝精美絕倫,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牙雕技術。 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在《謝賜尺詩狀》一文中寫道:“高力士宣敕,賜臣等御制詩并寶尺……伏見宸衷,竊謝良工,徒秉刀尺,終期死力,取配鈞衡。”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得到一支紅牙銀鏤尺的賞賜,寫下了一篇《中和節謝賜尺狀》:“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北磉_了被賜尺的大臣們對朝廷感恩的心情。貞元八年(792年),博學宏詞科以《中和節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當年參與考試的陸復禮、李觀、裴度等人都留下了佳作。陸復禮詩曰: “春仲令初吉,歡娛樂大中?;识髫懓俣?,寶尺賜群公”;李觀有“具寮頒玉尺,成器幸良工。豈止尋常用,將傳度量同”之詩句;裴度作詩說:“陽和行慶賜,尺度及群公荷寵承佳節,傾心立大中?!边@些詩句均反映了當時皇帝賜尺的情景和受賜者的感恩心情。 皇帝選擇在二月二賞賜尺子是有深意的,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公平準確。皇帝給臣下賞賜尺子,是希望臣子們辦事公平公正,廉潔奉公。(鄭學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