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本書讀完什么也記不住? 其實盧老師這里也沒解釋清楚,但有一句話說的卻很有道理,“你可以看很多的書,但這個世界上的書卻沒有被誰看完過,而看完很多書但沒有思想能力的人卻不少。”可能盧老師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讀完書后,往往少了個內化的過程,我們需要在讀完書后把輸入的東西,通過各種方法,放到自己的腦力里, 那么盧老師高效閱讀的方法是什么呢? 分為三步: 1.梳理邏輯脈絡 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是序言和流程圖(目錄),用5分鐘以內的時間快速瀏覽,看書中的各種標題、副標題、表格、插圖、加粗、斜體等重點內容,對于框架有所理解。(這里像元學習法中蒼蠅模式vs蜜蜂模式,先對整體有把握,再在重點下功夫) 2.提取關鍵詞建立有效的要點鏈接 書是由關鍵詞組成的,對關鍵詞進行歸納總結,便于后期記憶,可化繁為簡。 什么是關鍵詞: 1.文章的重點要點, 2.名詞動詞副詞形容詞 3.印象深刻的詞, 4.概括性的詞 5.簡潔精煉的結語 我們讀完書之后,需要根據我們掌握的關鍵詞,試試是否能夠將重點還原。 3.枯燥的內容轉化成故事 將難記的東西編成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故事越古怪越容易記憶,這個需要勤加訓練。(關于這點盧老師簡單提了一下,但是沒太get到她的意思,可能主要針對書中一些邏輯性不強,又需要記憶的內容,我們要運用盧老師教的記憶方法來轉化記憶) 思維導圖的應用 所以按照盧老師的觀點,看完一本書可以將這本書整理程思維導圖來練習速讀, 思維導圖的繪制技巧如下 1、在紙中心繪制主題圖 2、畫主分支,加標題 3、針對每個小標題,通過次分支加上要點和支撐性的細節 4、增添更多圖像,突出重點,使記憶深刻 5、著色:不同分支不同顏色,色彩對比鮮明 課后思考: 其實,為什么讀完了書后來就忘了,就在于我們往往只是讀,讀完了就把書扔一邊。腦子里殘留了幾個概念,能夠一句話把文章的主旨復述一遍就不錯了。缺少內化的過程,也就是上學的時候老師們說的把書讀薄的過程。 盧老師這里就給出了一個怎么把書變薄的方法,就是三步,迅速瀏覽書籍掌握邏輯框架,提煉關鍵詞補充到框架中,并嘗試將書記內容復述,不能復述的部分,那就通過記憶方法來加強記憶。 自我改進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追求量,這是我們的本能,總是被好奇心驅使著不斷地去購買新鮮的課程,新奇的物品,而我們手里已經有的課程我們都還沒完全掌握,或者物盡其用。所以在很多書籍中,如《知道做到》一上來就讓我們先簡化自己要學的東西,別瞎學,挑出真正好的東西,反復學、習(操練),直到內化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你自身操作系統的一種更高級的處理程序。這個比盲目地追求數量要來得有用得多。 因此,看完書不能算真正讀完,得把他的思維導圖搞出來,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并且能夠將書中的內容運用到生活、工作當中,通過實踐的反饋,來寫出自己的總結,并不斷改進自己的方法,這才算是真得讀完了一本書。 天底下沒有新鮮的東西,很多書其實講的道理是很像的,因此,只要內化了一本書,很多同類型的書,無非是在這本書的基礎上進行了概念的微調,看這些書的時候往往只需要提取關鍵詞,做些與原先掌握書的對比,或者對于你自身程序的對比,即可更高效的掌握新書。 課程的改進建議: 第一次聽盧老師的課,稍微有點不適應,給我的感覺是思維很跳躍,我感覺需要仔細講的點沒講清楚就直接掉走了,而且還增加了一些邏輯上不是特別相關的內容,這篇聽課筆記也是聽了3遍之后,勉強整理出來的。給個改進的建議,可以每節課就講一個點,比如這節課就講如何高效閱讀,把這三點都好好講清楚,最好有一個案例的實操,思維導圖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新的音頻,所有的東西都堆到一塊,給人的感覺也是貪多嚼不爛。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