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龍學館宗旨:
說文化,講文化;文化旅游來說道:跨越千古翻閱歷史,今天讓我們換個視角且聽分明。
故事的發生都有個地點,那么我們要說的歷史,也要從某個地方說起,什么地方呢? 那便是 陽城 ,一個歷史厚重且古老的城市。
陽城是夏朝都城,就在登封,周公的觀星臺就在陽城。為啥周公把觀星臺定在陽城,而且定為天中?因為是商朝的前朝,周滅商,理由是商朝無道;那就往前追,追到夏朝。所以,我們就知道周朝如何描述商朝,如何夸大了商紂王的負面事兒,如何把歸藏易毀了,推行周易……帝辛就是商紂王,作為亡國之君,功過自由有后人說,這便是勝王敗寇之理。周人會讓自己取得正朔更有光環,自然會有曲筆寫商史的動機和條件,這也算是春秋筆法的鼻祖。帝辛大舉發兵征討東夷,帝辛困姬昌在湯陰囿里,據說屬于畫地為牢,應該是軟禁。周人幾次會盟,帝辛焉能不知?帝辛沒有討伐周人'卻把重點兵力用在了東夷。正常推理:周人不是西戎,屬于同族同宗;東夷屬于蠻夷,屬于外敵。這是帝辛的邏輯吧,周武王搞的牧野之戰而滅商,就是標準的偷襲戰。所以牧野之戰就很慘烈,兵敗自焚!600多年商王國改朝換代,800年周朝:前770到前200屬于東周,550年東周列國、250年西周強大時期吧。有商一代的歷史不多,周人沒有保存,所以周易替換了歸藏易,據說華夏文化被改道了,我們回頭聽先生給我們解讀吧。擊殺降伏西戎這是周作為商王的諸侯國的責任和義務,這不是啥特別的功績,東西南北都有商王安排的諸侯國護衛商王國。微子等商紂王的同族,背叛了商而投靠了外敵周,微子等屬于漢奸類的人。商周屬于正統華夏族人,而東夷就不是。所以商紂王不防周國而傾軍力攻打東夷。周不服商的領袖地位,睜眼看著商,外患內亂而不助力。周文王在自己宗廟,祭祀商王先祖,迷惑商紂王。基本說清楚了,這個關系,商是周的宗主國。商并非是德不足,而是和周比起來德不足,商周算是兄弟倆爭奪皇位。孰是孰非,上邊我說清楚了。 自周朝以來,說起歷代暴君,往往少不了幾個名字:夏桀,商紂(帝辛),周幽王,秦始皇。而其中又以紂王為甚,后世甚至在《封神演義》一書中用浩繁的篇章去描繪紂王如何荒淫無道:比如炮烙,蠆盆,制鹿臺等等。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代的君主, 在位39年(前1085-前1046年)。辛非常重視農業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強盛。在位期間,繼續對東南方向的人方(東夷)用兵,最后將其擊敗,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然而,這場長久的戰爭導致了國內空虛。后來,周朝聯合西方各方國一起討伐商朝。在牧野之戰中,商軍潰敗,帝辛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死后,其子武庚謚他為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稱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后,周武王便給他一個惡謚之名為紂,此乃一個惡謚,因此帝辛以紂王一名為后世人所熟知。牧野之戰,周軍隨即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臺,穿上寶玉衣,投于火中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死后頭顱被周武王斬下,懸在白旗,兩位妻妾的頭顱懸在紅旗上,被送入周太廟祭拜周人祖先。毛澤東認為“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在《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只列舉了帝辛的四條罪狀,分別是聽婦人言、不認真祭祀、不重用親戚、任用逃犯做官,然而“聽婦人言”、“不重用親戚”與“任用逃犯做官”在商代社會并不罕見。罪名之聽婦人之言:商朝時女性地位很高,女性可以擁有封地,還可以擔任輔政大臣或將軍;到了西周時,女性地位就大大下降了,不僅不能擁有封地,也不能參與國事。“商紂王與蘇妲己淫亂失國”的故事其實反映了殷人男女平等的歷史。商朝還有某代商王王后帶兵討伐鬼方的記錄。罪名之不重用親戚,任用逃犯做官:商朝時用人不重視家庭身份,王族成員并沒有太多被委以特權;其他國家的奴隸、農奴逃往商國,就獲得自由,一部分賢能之人甚至被任用為官員;殷墟甲骨文中有許多“小臣x”之類的人名,大多是出身卑微之人;西周時實行絕對的世官制,用人唯親,才指責帝辛“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所以最后商朝滅亡時,也有王室成員如微子等,作為周王朝的內應。罪名之不認真祭祀:從殷墟考古來看,商朝末期的人祭和人殉都很少,甚至沒有西周中早期嚴重,正是因為紂王減少了用人祭祀的數量,周人才說他不認真祭祀。西周初年時所宣揚的帝辛的罪狀,除了《尚書·牧誓》中的那四條,也就只有酗酒、相信自己有命在天了。到了后來,西周統治者和商王朝的叛徒繼續指責帝辛。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不了解歷史真相,為了向世人宣揚“惡有惡報”,便又給紂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狀,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醬、剖割孕婦之胎等。紂王的“荒淫殘暴”實際上是千年積毀的結果。至于比干之死,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深入研究發現與史記上紀載有出入的證據逐漸增多,現存比干墓寺廟中碑文有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紂王所殺,此一證據不能說是鐵證,但已經構成懷疑探討點,而所謂比干諫言而死是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已相隔甚遠。子貢曾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并未發生,是被后人所加的。從事實來看,商紂其實是個向著仁政、新政改革的君主。所謂的伐紂,很大程度上是利益既得者的反抗。帝辛的事例告訴我們,民眾真的很容易被誤導,而話語權總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
更多 硬 核 精彩內容,歡迎加 VX: longxueg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