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隴海路 1947年8月6日,劉伯承、鄧小平下達了挺進大別山的預備命令。命令規定了3路開進的路線和目標。為著更利于主力隱蔽地突然實施躍進,又令第十一縱隊和冀魯豫軍區部隊,在魯西南地區積極開展攻勢活動,并到黃河渡口佯動,造成野戰軍主力渡河北返的聲勢假象,以迷惑吸引敵人繼續合圍;豫皖蘇軍區部隊破擊平漢路,斷敵交通,待主力跨過隴海路后,中原獨立旅即西越平漢路,直趨信陽以西,作出挺進桐柏山的姿態,以迷惑武漢、信陽方面的國民黨軍。 根據劉伯承的意圖,司令部制定的部隊戰略展開的部署是:以1個縱隊向合肥、蕪湖之線以西的皖西地區實施展開;以1個縱隊向信陽、武漢之線以東的豫東南、鄂東地區展開;另兩個縱隊主力位于大別山北麓的商城、羅山地區,主要任務是掩護戰略展開,同時分遣一部分兵力,掃清大別山腹地數十縣的國民黨地方武裝,幫助地方于部開展新區工作,建立根據地。 刺向蔣介石心臟的利劍就要出鞘了!劉伯承周密的安排完全迷惑了敵人。8月6日,蔣介石判斷劉鄧大軍將由魯西南越隴海路“南竄”,下令部隊迅速南進追擊。在徐州指揮的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接到“黃河邊有共軍主力活動”的情報,判斷劉鄧大軍將渡河“北退”,下令部隊北進堵截。8日,顧祝同發現劉鄧大軍向南移動,下令部隊南返,蔣介石卻又判斷劉鄧大軍渡河北撤,下令部隊尾追。真是朝令夕變,弄得部屬們無所適從。 8月7日夜,正當坐鎮開封的蔣介石以30個旅,分路向魯西南合擊時,劉鄧大軍12萬人以破釜沉舟的決心,突然甩開敵人,開始了向大別山挺進的戰略性行動。從11日夜起,橫貫中原的大動脈隴海鐵路,第三次被劉鄧大軍的腳步聲震動了。連續3天,各路部隊大都沒有遇到敵人象樣的阻擊。偶然聽到幾聲凄厲的槍響,那是幾個被迫護路的國民黨軍士兵逃跑時虛放的。不愿再受國民黨軍欺凌壓榨的鐵路員工,自動留下來,協助工兵破路,并為輜重部隊過路鋪設便道。一時火光觸天,拉大炮的卡車轟隆聲、大車輪子的咕嚕聲、步兵飛速的腳步聲,響徹了原野。劉鄧大軍已經穿越了隴海路,深入國民黨軍戰略縱深200多里,在陰雨、溽暑中渡過了整整5個晝夜。但蔣介石卻仍然認定他們是“向南逃竄”。因此,僅以整編第四十六師一部自蚌埠西進太和,糾合地方團隊在沙河布防。而以主力羅廣文兵團和張淦兵團的12個旅編為第一梯隊,王敬久集團的18個旅為第二梯隊,分路南追;并以整編第五十二、五十六、十五、二○六師各1個旅在平漢路側擊,妄圖把劉鄧大軍一舉殲滅在黃泛區。對于敵人的錯誤判斷和兵力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同樣是十分重視并認真對待的。因為十幾萬人馬,要突破四五十里布滿泥水的天然障礙,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原二野司令部軍政處處長楊國宇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說:“沒有到過黃泛區的人,是很難想象這里的情景的。這里雖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還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隱隱約約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爾從空中掠過的幾只野鴨之外,再也看不見什么別的東西。即使是無水的地方,也盡是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后腳陷。”17日,各路部隊以日行至少80里的速度,先后進入黃泛區。野戰軍指揮部所在的中路縱隊離開古心王集,冒著烈日向南挺進,到周堂口一路還可以通車,過渦河也沒費力氣,但到了鄲城集進入黃泛區的邊沿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兒,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汪洋。要不是尚有一些民房的屋脊和樹木的頂梢露出水面,誰也不會想到這里原來是一片沃野和居民地。劉伯承、鄧小平一面命令部隊設法通過黃泛區,一面指示各級指揮員,抓緊時間向戰士再次介紹黃泛區形成的歷史,使大家不要忘記蔣介石在鄭州花園口掘開黃河大堤,毀了32萬人民生命的罪惡。 步兵、騎兵、炮兵、輜重、擔架、大車一齊下水了,象潮汐過后趕海的人群一樣擁擠、熱鬧。有的地方,明明看著水已干涸,但一腳下去,卻是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后腳陷,使勁愈大,陷得愈深,甚至拔不出來。馬匹的馱鞍早就卸下了,各種炮也都盡可能地拆散,扛著涉渡。馬匹吼叫著,越掙扎,越下沉。炮車輪越旋轉,越往下鉆。無法隱蔽和偽裝的目標,被敵人的“小紅頭”和“黑寡婦”輪番掃射轟炸。戰士們用步槍、機槍仰射。這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場面,使參加過萬里長征的老紅軍,都異口同聲地說:“這是第二個草地”。 大軍繼續前進。劉伯承、鄧小平也夾在滿身沾著泥漿的人們中間,吃力地走著。劉伯承邊走邊觀察,發現榴彈炮渡泛區確實困難,就命令炮兵指揮員將它隱藏起來或者炸毀。炮手們一面執行命令,一面卻抱著這些用生命換來的武器,不忍釋手,有的竟放聲痛哭。 18日夜,部隊通過了黃泛區,急行軍30多里,直奔沙河。豫皖蘇軍區部隊已預先搭好了浮橋,指揮部得以順利通過,天明到達安徽沈丘縣賈寨。 由于加強了組織和指揮,后勤部門的渡河行動變得有條不紊。部隊分兩個渡口渡河,一個渡人員,一個渡車輛,有經驗的馭手牽著牲口徒涉,很快順利地渡過了沙河。 直到這時候,蔣介石才如夢初醒,發覺劉鄧所部并不是“向南流竄”,而是有目的地挺進大別山,威脅他的戰略后方。本來他已派出幾十部電臺在隴海路以南偵聽劉鄧部隊的電臺訊號,以判明劉鄧部隊的去向。劉伯承早已料到這一著,命令所有部隊一律停止使用電臺。因此,蔣介石對劉伯承的行動始終不明底細。 勝利渡過沙河之后,劉伯承、鄧小平向全軍指戰員正式宣布了躍進大別山的任務。為了快速前進,戰勝敵人的追堵,劉伯承、鄧小平命令各部隊再次實行輕裝,埋藏和炸毀一些笨重武器和車輛。提出“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的響亮口號。部隊斗志昂揚,前進的速度更快了。8月19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指揮部從新蔡縣楊埠渡過洪河。于是,渦河、黃泛區、沙河、洪河都被劉鄧大軍遠遠拋在后面,反而變成了國民黨軍追兵的障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