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引湯 【原文】 大黃 干姜 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 牡蠣各二兩,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癎瘛疭,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作者】 張仲景 【出自】《金匱》 【組成】 滑石 紫石英 赤石脂 甘草 桂枝 龍骨 牡蠣 石膏 陽起石 姜 大黃 【時機】 1、風引湯病人沒有辦法控制大小便,帶著尿布。 【方解】 1、赤石脂和“禹糧石”經方里用于下利。比如下利“膿血”很嚴重,二三十次跑上廁所,就用赤石脂去收斂它。一個收斂它,一個用大黃,原因就是希望把不必要的食物排出去,把好的食物留下來。小便失禁,大便也失禁,所以用這樣的處方。一般澀劑和攻下劑是不會用在一起的了。 2、金石類的藥藥性比較沉比較重,能到臟腑比較深的地方去。 【應用集錦】 1、(1)中風先針健側,再針患側,患側皆需深針引氣。 (2)中風是因為氣血兩虛,預防中風:黃芪,獨活,防風,黨參,當歸,川芎 (3)面部中風:桂枝加葛根湯,如有頭痛,加川芎 (4)90%中風是寒癥,10%是熱。寒則縮、熱則縱。熱用風引湯 (5)中風病人怕冷惡寒、心煩、手足拘急,病人可以識人講話,用千金三黃湯:麻黃、黃芪、黃芩、細辛、獨活 (6)中風不能講話,小續命湯:麻黃3錢,桂枝5錢,杏仁3錢,炙甘草3錢,當歸3錢,川芎3錢,石膏5錢,干姜2錢,人參3錢 (7)腦溢血、腦部出血,視力有問題、或者有手指不能動:補陽還五湯,黃芪5錢,當歸3錢,白芍3錢,川芎2錢,桃仁2錢,紅花2錢,地龍2錢 2、半身不遂是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多發于中年以上患者,與動脈硬化有關。腦血管意外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腦血管意外臨床上常表現為突然的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半身不遂也有寒熱之分。 (1)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多因久病體虛,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癱瘓。由于是因虛所致,故用侯氏黑散填竅以息風,竅得填則新風不能入、舊風不能容,其癥可愈。其服用方法,按散劑服法用之。 (2)若癥見血壓髙、脈數者,可用風引湯。此方與侯氏黑散是治半身不遂的一熱一寒之方,臨證時兩方可辨證應用。 (3)中風有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不同,病初兼有表證說明風邪表淺,還未入臟腑,故可用古今錄驗續命湯以解風邪、通經絡、調榮衛,使風邪從內達外。風邪去,其癥可解。 3、(1)吳茱萸湯,治病在中焦上沖者,病在上焦非所治也。上焦者,風引湯。 (2)腳氣沖心,亦胸滿短氣,心中疼煩,風引湯。 4、(1)風引湯非但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及腳氣沖心,諸般暴卒急劇,迫于上焦,干于心肺、胸滿短氣,干嘔而喘急、肩膊強急、頭脈怒脹欲死者,無問屬何病名,皆可投之挫暴緩急、而救危篤。危篤既解,繼以調理之方。 (2)胸部脹滿,動氣若奔馬而上沖,肩息短氣,干嘔、且喘急甚、直視上竄。瘈瘲搐搦,水飲不下者,無問何因,皆為風引湯證。 5、寸口脈,輕按而得緩脈,緩則為虛,失血之候,中風之兆也。非傷寒之中風,乃手足癱瘓不仁之中風也。 (1)輕者:邪自外中于經脈,則身癢而發隱疹。隱疹者,隱隱而發之疹也。即謂之風疹,俗稱“蕁麻疹”者也。此乃輕者,發散可愈。 (2)甚者:不僅衛榮虛損,心氣亦不足者,則病邪陷內中臟,發為胸滿短氣危急之證,風引湯。風引湯,除熱癱癇,邪風入內,致胸滿短氣,則熱從內生,甚則手足瘈疭。其證休作有時,即所謂癱癇。癱乃癱瘓之謂,癇乃病之間發也。 6、腳氣沖心者,風引湯;不劇急者,吳茱萸劑與之。 7、風引湯專門除熱癱癇。熱癱癇跟一般的中風不一樣,中風有兩證--寒跟熱。百分之九十都是寒癥,10%才是熱癥,在《黃帝內經》里面說:寒則縮,熱則縱。 (1)寒癥的人,手和腳是彎起來的,扳他扳不開。好不容易扳開了,他又回來了,這就是寒。但是這種情況也有屬熱的,要看病人的其它狀況,比如舌苔、脈速、痰色等。參見風引湯中癱瘓、半身不遂、手指蜷縮案例。 (2)熱癥,手腳沒有拘攣起來,沒有力量握拳。這就是熱,就是縱。 8、風引湯病人沒有辦法控制大小便,帶著尿布。 9、(1)癇證是指間斷發作性病證,多與情志刺激有關。從臟腑來說,主要由于肝、脾、心、腎臟氣失調,導致一時性的陰陽紊亂,氣逆痰壅,蒙蔽清竅,而突然發作。癥見全身或手足抽搐顫動,或面部肌肉抽搐,牙關緊閉,頸項強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霎時即恢復如常人。若先抽搐而后仆倒不省人事者,則用桂枝湯加防風、竹葉,息風清熱;若發作前伴有眼前發黑者,可用烏梅丸(湯),以其目為肝竅之故。 (2)癲癇俗稱“羊癇風”,以全身強直痙攣,突然性的意識喪失為特征。若癥見抽搐甚,伴有熱象而諸藥無效者,可用風引湯治療。若發作時口中無痰者,急診處理病情平穩后可用磁朱丸。 【比較集錦】 1、胸滿有寒逆胸滿、熱結胸滿、飲停胸滿、氣痞胸滿,也有或先天之胎毒、或氣血兩虛、上實下虛,胸硬腹弱之類,比如: (1)柴胡證胸滿,乃胸脅苦滿之略辭。苦滿乃心煩喜嘔、胸脅疼痛等; (2)麻黃湯證及吳茱萸湯證之胸滿,非其主證,言“喘而胸滿”、“嘔而胸滿”者,皆以喘嘔為主之措辭。 (3)茯苓飲證之胸滿,雖謂“氣虛之滿”,尚有痰氣存在。 (4)半夏厚樸湯之胸滿,亦以痰氣為主,故以“咽中如有炙臠”為征。 (5)人參湯、橘枳姜湯證之胸滿,亦伴隨結氣痞滿、沖逆心痛諸證。 (6)風引湯證之胸滿短氣。 (7)桂枝去芍藥湯證之脈促胸滿。 2、侯氏黑散治冷也,而必用黃芩。風引湯治熱也,而必用干姜,此冷熱相引之理。 【名家論述】 1、風引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像風引湯,我用的也是不多,我很懷疑這些方子都不是張仲景開的。風引湯,專治熱癱癇,就是熱癥中風,完全是里熱癥,里面很熱的時候,又遇到表風。里面本身就虛,虛久后產生的虛熱,此時表又受到風。我們除了開補虛的藥,還要同時開去熱的藥,也還要再開去表風的藥,藥力一定區分為這三種,你看大黃是去里熱用的,像干姜、龍骨、桂枝、牡蠣這些都是補里虛的,還要加上去熱的藥,像石膏,就是去熱的藥。為什么柴用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口脂、紫石英這種澀劑,一般我們使用石劑時,是因為石頭的藥都是比較澀,而病人身體里面有虛熱的時候,大便時會有下利,肚子會痛,像腸鳴下利般,食物是小會停在腸胃里面。所以就需要加進去很多澀劑像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