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桂枝五物湯 【原文】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jīng)典回顧】 1、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組成】 黃芪 桂枝 大棗 姜 芍藥 【功效】 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 【應用】 1、血痹之證,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現(xiàn)代劑量】 黃芪15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生姜30克、大棗30克 【方解】 1、黃芪桂枝五物湯,就是桂枝湯把灸甘草拿掉變成黃芪,倍生姜: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炙) 2、或者,就是桂枝加黃芪湯把灸甘草拿掉,倍生姜,加重黃芪,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三二兩 3、黃芪走表,所以只要病人有出現(xiàn)麻木不仁皮膚的時候,都可以想到要用黃芪 4、重用生姜,原因就是因為“關上微”,關脈指的是胃脈,那胃脈比較微弱的時候 5、去甘草,因為甘草藥緩,要引領陽氣,讓氣外達,快藥不用甘草。要讓陽氣盡快出表所以加黃芪,甘草不要它,里頭主要是桂枝湯,還是調(diào)理營衛(wèi)。 【加減】 1、如其舌有膩苔,須兼清理胃滯,加神曲半夏檳榔之類。 2、如血痹已久,須兼活血,加桃仁紅花之類。 3、如津液枯澀,干姜辛散亦不用。甘草橫滯亦不宜用。宜加冰糖以助中氣,則芍藥得甘味相和。奏功必較易也。 【說明】 1、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其功效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主要運用在血痹之證。它的病機是氣虛且氣機不暢,“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時,血就流行不暢。 2、黃芪桂枝五物湯的藥物組成是桂枝湯去甘草加黃芪,甘草是蓄水的,而黃芪是去水并補氣的,這說明治療問題是水濕重和氣虛重,陽氣無法上升。黃芪桂枝五物湯也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病的問題。 3、它的藥性分布跟桂枝湯很像,都是補藥,而甘草換成了黃芪,更偏補。藥物動力學方面,升、降、收、散都有,加上黃芪能夠推動氣機,使氣機能夠動起來,陽氣能升起來。 4、整體方性偏溫,純補無瀉,稍微偏升。 5、氣能動,血能行,就能夠治療血痹,風痹,所以治療風疹的時候也常常用到黃芪桂枝五物湯。 【應用集錦】 1、營養(yǎng)、骨骼、血色: (1)骨骼堅實、營養(yǎng)良好、肌肉緊湊肥滿,多實證; (2)肥滿不結(jié)實,虛胖、色蒼白、骨骼細小,氣虛之證,黃芪為主劑(防己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 (3)瘦弱、血色差,多陰證且虛證; (4)形體瘦但肌肉堅實、血色淺黑,多為血虛之證,地黃為主劑(四物湯、腎氣丸)。 2、產(chǎn)后脾氣虧虛,中氣不足,小便欲解而不下,小腹脹痛,黃芪桂枝五物湯湯加茯苓、木通煎湯內(nèi)服,以益氣健脾,通陽化氣行水,使脾虛得補,中氣能升,濁陰能降,膀胱氣化功能正常,故小便自解。 3、血痹,麻木,黃芪桂枝五物湯,如果看到血更虛,可以加點兒血分藥,常和當歸芍藥散配合。 4、無脈癥多發(fā)于大動脈或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閉塞性炎癥,其中以頭和臂部動脈受累而多見,發(fā)病以青年為多。主要臨床癥狀為上肢易疲勞、麻木或發(fā)涼。無脈癥屬中醫(yī)“脈痹”范疇,黃芪桂枝五物湯。 5、手臂麻木,輕微的中風,麻黃加術湯;嚴重的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皮膚麻木不仁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用黃芪。 6、黃芪桂枝五物湯可用于: (1)皮膚或身體某個部位有麻木感、或感覺遲鈍。 (2)多汗、汗出則癥狀加重、皮膚有增厚的感覺。 (3)皮膚色白而軟。 7、手臂麻木,輕微的中風,麻黃加術湯;嚴重的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皮膚麻木不仁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用黃芪。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加黃芪為桂枝加黃芪湯;更去甘草重用生姜黃芪桂枝五物湯。 2、黃芪桂枝五物湯和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皆源于桂枝加黃芪湯,前者無汗出,后者有汗出,色正黃如柏汁。然而皆以勞氣為病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