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有人問我,文老師,憑你的中醫科普文章,老百姓不能照方子抓藥,那你寫它干什么? 我說,在當下,患者和方子之間,少了一座橋。這座橋,就是中醫科普。 中醫科普的意義,就是要讓患者明白,病從何而來,中醫又因何而治。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以及治療疾病的思路,如果不向讀者解釋清楚,老百姓永遠是被動地生病、被動地治病,甚至走很多彎路。中醫的發展,就永遠欠缺民間基礎。 為了搭好這座橋,為了彌補這片空白,我要精心為讀者做中醫科普。讓大家看得懂、學得會。 好了,閑言少敘,我現在給你說說過敏性鼻炎。 我告訴你啊,用中醫的視角看,部分過敏性鼻炎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原因就在于“陽氣出不去”。 什么是“陽氣出不去”啊? 來,我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吧。這是在1989年的《中醫藥學報》上刊發的小醫案。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姓何,年30歲。 這個人啊,素來身體健康,很結實。家里頭務農,他平時還抽空去打魚,日子過得也不錯。 結果,最近一年以來,他忽然感覺自己經常鼻塞、流鼻涕,遇寒則劇。此外,打噴嚏連連不止,身體畏寒、頭暈頭痛。 怎么回事呢?它到醫院去檢查,結果被確診為過敏性鼻炎。但是經過一番治療,無效。 后來,他轉投中醫院。中醫院也說,這是過敏性鼻炎無疑,用一些常用的方藥,比如蒼耳子散、玉屏風散、辛夷散等治療,無效。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一輩子就這樣下去了? 后來,該患輾轉,找到一位醫家。 刻診,見患者打噴嚏,噴嚏一打就涕淚全出,自述肢體酸痛,惡寒怕冷,鼻子也堵塞。腦袋疼,渾身不出汗,不渴,不想喝水,脈象浮而有力,舌苔薄白而膩。 就診時,患者心中戚然。他對醫家說,我這鼻炎怎么這么重?還有沒有好的希望? 醫家尋思良久,問,最初發病,有沒有什么誘因? 患者說,最初,曾在水中作業,可能是涼著了,隨后就開始發病。 了解到這些以后,醫家點點頭,很快開出一張方子,但見—— 麻黃、桂枝各10克,甘草6克,杏仁、蒼術各15克。就這么五味藥,水煎服。醫家囑咐,先服用兩劑試試。 結果,患者服用以后,渾身有微汗,接著噴嚏大減,鼻涕也少了。 此后,效不更方,再用三劑。患者諸證悉平。 接下來,用玉屏風散調治半個月,患者完全恢復正常。三個月后,患者在五官科接受檢查,發現鼻炎已經痊愈。 這就是整個醫案的全過程,我給你詳細說了一遍。 讀者朋友,你能看出什么門道? 來吧,我給你說一說。 你看,這個人之所以被確診為過敏性鼻炎,主要原因,就是打噴嚏、流鼻涕。對吧? 那好,我問你,人為什么要打噴嚏?難道只是因為鼻子癢嗎? 我告訴你啊,用中醫的視角看,打噴嚏,其實是人體正氣鼓邪外出的表現,是人體驅邪、自衛的功能體現。 中醫講,鼻為肺之所系。鼻和肺是連著的。肺,又主皮毛。人的肌膚皮毛,和肺密切相關。肺又主氣和津液的輸布。氣的運行,津液的布散,都靠肺氣作為動力。 如果一個人,著了涼,寒邪郁滯肌表皮毛,直接導致肺氣宣降不利。肺就不能很好地輸布陽氣。陽氣想要外達,碰上了肌表的寒邪,兩者互不相讓,怎么辦?人就開始打噴嚏。這噴嚏一打,人一哆嗦,這個陽氣就能往外散開一點。可以說,我們的每一次打噴嚏,都是陽氣在往外使勁兒呢。 前面說了,肺主津液的代謝和輸布。肺氣不利,輸布失常,津液變成痰,于是以大鼻涕的形式流出來。 由此可見,噴嚏,很多時候是人在受寒以后,陽氣拼命想出去,卻又出不去的寫照。它和流鼻涕一樣,背后,都是肺氣不利造成的。我這么說,你該懂了吧? 正因如此,中國民間才有“取嚏法”治感冒:做一個小紙條,伸進鼻子里,反復刺激,讓患者打噴嚏。患者使勁兒打噴嚏,就相當于使勁兒鼓動陽氣。等到打噴嚏打出汗來,那就是陽氣徹底鼓出來了,寒邪被打散了,病就好了。 上文醫案中的患者,無論是從舌脈來看,還是從全身狀態來看,都可以看作是寒邪郁滯肌表、陽氣不能外達、肺氣失宣的癥候。 因為陽氣郁滯肌表,所以患者渾身畏寒怕冷。寒邪郁滯經脈,則頭痛、身痛。肌表為寒邪所凝滯,汗孔不開,于是患者不出汗。口不渴,說明寒邪尚未入里化熱。陽氣和寒邪相持不下,所以脈象浮而有力,一搭上去就能感知到。舌苔發膩,說明患者還兼具濕邪。本來嘛,他發病前入水打魚作業,肯定要有濕了。 這么一看,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解決風寒束表、肺氣失宣的問題。只要讓陽氣出得去,就可以把寒邪散開,人就不用那么頻繁地打噴嚏、流鼻涕了。 怎么操作呢?醫家用到了麻黃湯加減。我們再看一遍方子—— 麻黃、桂枝各10克,甘草6克,杏仁、蒼術各15克。 這里頭,去掉蒼術,就是麻黃湯。 麻黃湯,是出自《傷寒論》里的經方,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主要作用,就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這里頭的學問很深很深,你先不用理解那么多。你只要記住,其中的麻黃和桂枝能解表散寒,開宣肺氣,鼓動肺來輸布陽氣,杏仁可以通利肺氣,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這就足夠了。有這張方子在,我們體內的陽氣就得到了“助力”,一下子沖開肌表寒邪,肺氣不再受郁滯,氣機可以恢復正常。 在這個基礎上,配一個蒼術。蒼術,一方面也有發汗解表、通達陽氣的作用,同時還能燥濕。患者苔膩啊,有濕邪,故而用蒼術。 總之,通過這么簡簡單單的五味藥,患者一年來的過敏性鼻炎得到化解。你說這痛不痛快? 其實,這個麻黃湯,嚴格講,是治感冒的。甘草、麻黃、杏仁、桂枝,是它的組成。記憶的時候,有口訣,叫做“干媽姓桂”。這方子治療鼻炎,算是中醫臨床的新用,近代以來比較多見,在中醫圈子里,不算什么秘密。只不過,很多普通患者和老百姓,不了解、不熟悉。這就要求中醫科普工作者,能好好宣傳、解讀。 當然了,咱也不能說,任何一個過敏性鼻炎患者,都一定可以用麻黃湯加減來治療。可以這樣做的,務必有麻黃湯的適應癥,即風寒表實的一些癥候。比如說脈浮緊、頭痛身痛、舌淡苔白、惡寒怕冷、渾身無汗、噴嚏連連,鼻涕色清等等。就是說,你得符合這癥候,才能用。不符合,不能用。這里有嚴格的界定標準,是絕對不能搞錯的。因此,非專業讀者,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絕不可以貿然嘗試。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跟你說這么多吧。希望我的文字,能夠再次點燃你內心,對中醫的信賴和向往。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