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28 有個題主問,20歲的他去年考上了一所普普通通的一本大學,現在網上都說211以下的學歷都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了。 他覺得自己性格又內向,有時想著以后身邊的同學都過得比自己好,他覺得自己的前途暗淡無光。 短短幾句話,讓人感受到了他的沮喪和焦慮,讓人心疼。 難道大學生都混得這樣慘了么? 高考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了獨木橋以后反而喪失了斗志? —1—這讓我想起了很多人覺得自已不夠完美、不夠勇敢、不夠努力。 其實,我們都是2.5億精子中最強壯最幸運的唯一生存者,不接受反駁。 能來到這個世界,這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一個無與倫比的奇跡。 他似乎有這樣的認知:普通的大學=沒有好工作=過得沒有別人好=沒有前途,繼而產生了沮喪、消沉、悲觀的情緒。 作為讀者的你,有沒有發現他或許還有災難化的思維。 他說,“以后身邊的同學過得都比自己好,感覺自己的前途黯淡無光。” 在他的思維模式中,似乎將當前的一個相對弱的狀態,迅速推及未來,并放大為一個災難化的狀態。 現在會影響將來么?當然會。當下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人生。 阿德勒說:幸與不幸,都是自已的選擇。 一所大學的名次如果就全然決定了將來,那么上了好大學的人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上不了大學的人,是不是就坐著等死?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推論肯定是不正確的。這其實是一種直線式思維。 從【馬云】成長的例子來看,他高考三次才考上大學,上的也只是普通的一所大學;他的所有成績只有英語相對較好,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中國首富,取得的成績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而他作為一名曾經普通大學畢業的大學生,一舉一動都能引起政府和媒體的注意,間接也證明了并不是普通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就可能不如別人。 —2—或許,面對困難和問題時,我們都需要檢驗下自已的情緒和認知。 因為這才可能是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關鍵。 比如,著名的情緒ABC療法是這樣認為的,決定你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信念。其中A指的是事實,B指的是信念,C代表事情的結果,包括我們的情緒、行為、事情發展等等。 這個大學生或許就此可以對照檢查一下。
如果我們的信念不合理,那么可能會導致不健康的焦慮。
判斷一個信念是否合理,我們可以用邏輯辯證法的三個步驟。
如果這些理由不符合邏輯,沒有道理,那么非理性信念就無法成立,我們堅持的就是一個虛妄的東西。我們的理智就會讓我們做出清醒的舉動,放下對非理性信念的執著,試著改變它們。 —3—相比這個信念的結果,或許我們可以關注的是,是什么導致這個信念的形成? 當我們有了不健康的焦慮時,我們或許可以問問自己: 在什么情況下,你曾經有過類似的情緒?
當你覺察到這個信念的形成時,或許這些情緒就會被看見,被緩解。 在解決事情之前,需要優先解決的是,引發問題發生的情緒是什么。 —4— 過去的事實已經不容改變。然而,萬經之首《周易》中說道: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一切皆有可能。
或許,你不如活在當下,讓自己像心理學巨頭阿德勒一樣,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到從《自卑到超越》。
同時,每個人都會有追求優越性的心理,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事實上,平凡并不等于平庸。甘于平凡,也并不是要我們碌碌無為、得過且過。
如果我們把人生比作登山,而我們的人生目標就是登上山頂,但是,在登頂之前,我們爬山的所有過程,難道都不是真正的人生嗎?
爬上山頂是成功,可是,生活在平原中的人,就一定不幸福么?一定要和人比較么?《平凡之路》這首歌也可以聽聽。這可能是樸樹歷盡人生,最終體悟的心路歷程。 因為,大部分人,終將歸于平凡。 平凡并不代表著平庸,這是社會分工的需要。每個人都很重要。 原創:洗心島責任編輯:一只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