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期盼已久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火爆開播,輕松拿下收視率第一的寶座。 為什么一檔詩詞節目會如此大受歡迎? 正如主持人龍洋在開場時說的:詩言志,是大江東去的風流,是鐵馬冰河的熱血長歌;詩亦可傳情,它道盡世界一切悲歡,給予我們恒久的力量。 前五季里,我們已經見識了無數飽讀詩詞、滿腹經綸的才子才女。 2000首古詩詞倒背如流的才女武亦姝;愛詩詞如生命的外賣小哥雷海為;被譽為“文武全才”的工科博士陳更……他們無一不是因詩詞改變了人生。 第六季大家期待指數超高的選手,當屬在《中秋詩會》上拿下總冠軍,獲得第六季的第一張入場券的7歲男孩,王恒屹。 他4歲上央視節目,當眾背誦《將進酒》驚艷眾人;5歲挑戰背詩詞,詩詞儲備之強大,讓撒貝寧都直呼“汗毛倒豎”。 為什么要給孩子讀詩詞?看看小恒屹,答案便不言而喻。 小小年紀的他,與導師對話,鎮定自若,對答如流。就算一時答不上來,也不會慌亂緊張。你很難不認可,背后支撐他的,就是強大詩詞儲備帶來的文化自信。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痹娫~早已根植于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中國詩詞之美,能滋養每個孩子的心靈。 當然,除了王恒屹,《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榮獲全國亞軍的10歲少年韓亞軒的光芒不可忽視。 他年僅10歲,懂禮貌又聰明可愛,謙虛又有自信。 在舞臺上不急不慌,張口就能背誦500首古詩,詩詞量大又善于思考,隨意變換形式提問,他都能對答如流。 離場時還頗有詩意地用一首詩跟大家道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p> 如此風范,真是應了那句話“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未來可期! 而韓亞軒之所以有如此驚艷的表現,跟他家庭的熏陶不無關系。 3歲的時候,姥爺就帶著他學習唐宋詞,耳濡目染之下,他開始對詩詞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等他長大些后,姥爺還帶他游歷詩篇中的山川大河。有姥爺的這番栽培,和常年日復一日地學習,自然讓韓亞軒穩如中年、少年成名。 《中國詩詞大會》里說過,“讀古文和不古文的孩子,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面貌?!?/p> 不讀古詩詞的孩子,眼里的清晨只是清晨;而精通古詩詞的孩子,清晨可以是“朝辭白帝彩云間”,也可以是“宿鳥動前林,晨光上東屋?!?/p> 可以說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一開口就已經贏了。 根據教育部規定,自2019年秋季開學起,全國中小學全面啟用語文統編版教材。 新版“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與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小學古詩文增幅達80%左右;初中的古詩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課文的51.7%! 同時,語文考卷中古詩文等傳統文化內容所占比重也越來越高,這些變化都在告訴我們:古詩文正在成為語文拉分項。現在的學習格局就是“得古詩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考試”! 古詩詞學習對孩子如此重要,如何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記憶和學習呢? 《唐詩三百首》是學習唐詩的啟蒙讀本,其中收錄了77位詩人,共311首詩作,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今天,鳳凰FM為大家精選其中20首為大家做精彩解讀。讓你更加了解古詩詞的另一面。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流傳千古,成為格言式的佳句,你能想象得出,它竟是出自年僅十九歲的青年詩人之手嗎? 這年輕人就是初唐詩人王勃。被稱為詩圣的杜甫,在《戲為六絕句》(其二)中,曾經譏諷那些企圖否定初唐詩風代表人物的錯誤傾向,他指出:“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話說得很尖刻,又可看出他對王、楊、盧、駱這四位被稱為“初唐四杰”的詩人的詩風的肯定。 王勃,被杜甫列在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上,這不是偶然的。在“四杰”當中,他年紀不大,且壽命最短,但他在十九歲時所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卻是震古爍今的詩作: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生于公元六五○年,也就是唐貞觀年間。在這一階段,唐太宗勵精圖治,年輕有為的詩人王勃,在這首送別友人的詩篇里,也流露出開闊的視野和樂觀的胸懷。當然,官場內部的紛爭,魏晉以來詩人們時而綺麗時而迷茫的詩風,也不可能不在他心靈里回響。為人們熟悉的《滕王閣序》,他一會兒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表現出胸襟何等闊大,目光何等高遠。但其后筆鋒一轉,竟出現“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遺風”的句子,情緒又何其憂傷,心情何等落寞。心情矛盾與意象落差的交織,反映出初唐詩人的典型心態。 即便《滕王閣序》是王勃失意時寫的,但即使是他在年輕得意時所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實也是開朗與失落心情的交集?!短圃娙偈住愤x取它作為王勃的代表作,也確是很有見地的。 王勃十四歲即有才名,被皇帝破格任用,意氣風發。這首詩,寫的是他在長安送別親密朋友杜少府時的心情。親密的朋友一旦分袂,王勃心中未免悵然若失,于是就寫了這首詩。 詩的開首,王勃先寫他和杜少府握別的地點。他首先用了兩句對偶句,以地名對比地名,“三秦”對“五津”,以數詞對數詞,顯得特別工整。而在握別地點景色的描寫中,只從大處著墨,不做細膩的描寫,這讓人感到具有精整而又壯闊的氣象。 王勃和杜少府是在唐代首都長安握別的。在唐代,長安宮闕巍峨,百業興旺,已是人口越百萬的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更有開闊的三秦地區,作為京畿的拱衛,足見氣象恢宏。作者對此大筆勾勒,寫千里無垠的三秦輔翼著長安城闕,展現出長安景色的磅礴,讓居住在這里的人無比自豪。而在當下,一起在繁華首都當官做吏的朋友,可惜將要在此分手了。 緊接著的一句是“風煙望五津”。五津,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是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是杜少府要由此登陸當差的地方。當然,他到底在哪一個渡口上岸,實在也不曉得,只好是籠統而言。唯其是統籠言之,足見岷江與長安距離之遠。這一去,前途未卜,別離人不禁有點落寞。 “背誦全文”讓很多人“心有余悸”,當成年后懂得了那些文字的優美,人們又頗感受益和后悔。要求背誦的多以文言、古詩文居多,如果缺乏興趣和理解,對閱歷不深的學生來說,古漢語確實晦澀、枯燥。對武亦姝的關注如果局限在比賽得分、會被2000首詩詞等表層上,就仍沒有脫離應試思維。她對詩詞的自發熱愛,應對教學和學習方法產生啟示,教會我們如何發言語言之美,傳承傳統文化。 有人反問,白話文運動的目的是什么?白話文對降低語言門檻、強化溝通功能固然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還要看到,推進白話文運動的前輩幾乎都有深厚的古漢語功底,他們反對的是繁復文法對思想和語言的束縛,與我們今天反對應試教育、死記硬背別無二致。 現代人學習古漢語,也不是為了能寫文言,但掌握古漢語對文字的凝練、韻律、節奏、遣詞造句的精確性大有裨益,這些在白話中同樣重要。所以,無需將學習古文詩詞與現代生活對立起來。 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的呼聲和爭議同樣高漲,爭議點就在于傳統文化并非全是精華,有些甚至與現代文明相悖,這同樣需要放棄應試思維,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揚棄地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