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加術湯 【原文】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白術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2、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無渴,故令病水,甘草麻黃湯主之;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劑量】 1、麻黃的量一定要大,一劑18g。 【組成】 甘草 白術 大棗 石膏 姜 麻黃 【時機】 1、到病人水腫的時候,又有汗又口渴,小便又不利,肌肉又酸痛,已經是越婢湯加白術了哦。 【應用集錦】 1、脾中風: (1)脾藏主濕,風中肌肉,內應于脾,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桂枝湯證 (2)腹為足太陰部分,風中脾藏,里濕應之,風濕相搏,故腹中煩重。風淫于上,吸水濕上行,肺氣為之阻塞,故皮目瞤瞤而短氣。此證濕邪不流關節(jié)而入于里,輕則為風濕,重則為風水。風邪吸于上,則濕邪壅于腹部而不行,非去其上之所吸,則下部之壅濕不去,越婢加術湯。 2、越婢湯證,又兼小便不利,或腳弱者,為越婢加術湯證。所謂腳弱者,行步不穩(wěn),腳膝軟弱無力,動則厥仆是也。 3、膝關節(jié)腫痛,是濕流關節(jié)。若癥見關節(jié)痛重,伴有局部發(fā)熱、脈浮數者,可用越婢加術湯散風、清熱、除濕,濕化、熱清、風去,其癥可愈。 4、越婢加術湯主肉極,肉屬脾,脾病則肉色變,肉之一部隆起。越婢加術湯可擴大應用于治療紅皮癥、下肢靜脈瘤、癌、息肉、鼻茸、瘢痕瘤、贅肉、角膜翳、角膜小皰、翼狀片等病癥。眼病時的充血、疼痛、瘙癢、糜爛、分泌物、眼脂等,均常用此方,且屢見速效。 5、胡希恕經驗:治療腎炎引起的腹水非常有效(100%),但是對于肝腹水卻沒有效果。 6、病人水腫、有汗又口渴,小便又不利,肌肉又酸痛,越婢加術湯。 【比較集錦】 1、越婢加術湯VS甘草麻黃湯VS五苓散: (1)內熱盛的時候,用越婢加術湯,越婢加術湯里的石膏去里熱; (2)內無熱,只是表實無汗的水腫,要開表讓他發(fā)汗,只用甘草麻黃湯的兩味藥就足夠了。水積在肚臍以上; (3)五苓散用于水積下焦、渴而小便不利。 2、(1)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2)越婢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惡風者加炮附子一枚,風水加術四兩 (3)越婢加術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白術四兩 (4)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3、(1)越婢加術湯:聚于心胸之水氣,若小便利,則自去。今因小便不利、越婢湯之伏熱,故聚于上部,溢于周身,發(fā)為水腫。若去胸中之水,則以發(fā)表兼利小便,其病可愈,故加術以利小便。 (2)甘草麻黃湯:治因表閉而水聚胸中,喘急息迫之證。當以無伏熱,小便不利等證別之。黃腫之黃為淡黃之色,與黃疸之黃不同。 4、麻杏石甘湯:似越婢湯證,但無腳弱、疼痛及水腫等證。因表閉而水氣聚于心胸,見喘急、汗出而渴、或不渴。其腹脹滿,腹皮鼓之有力,按之無大熱,反覺身熱如白虎。 5、(1)木防己湯:浮腫,心下痞硬。 (2)大青龍湯:浮腫,脈浮,喘咳,煩躁。 (3)越婢湯:浮腫,風水夾熱,頭面腫 (4)越婢加術湯:浮腫,越婢湯證+腰冷、腳痿弱 (5)防己黃芪湯:浮腫,皮肉軟弱,虛證。 6、越婢加術湯與防己黃芪湯有虛實之別, 名家論述: 1、越婢加術湯《金匱教程》(倪海廈) 這個條辨講的越婢湯加白術。里水,就是水更深一層在里面,一身面目黃腫,脈沉,代表病在里,摸他的脈,沉脈代表病在里面。小便不利,因為水積在身體里面,所以是全身水腫。如果小便自利,代表水有地方宣泄,就是會亡津液,所以病人就會有口渴的現象,越婢加術湯很簡單的關系。諸位只要記得我講的話:越婢湯在使用的時候病人一定是有汗而且喘氣,發(fā)高燒。加術是因為本身還有濕在身體里面,所以有濕家本身就素有濕。你怎么知道他有濕呢?很簡單,平常沒事的時候,肌肉關節(jié)就比較酸痛,那就是汗水沒有透發(fā)。所以我們常常說,冷氣間不要呆,那你有時候呆在冷氣間沒有辦法啊。每個禮拜天,或者平常每個晚上去做做易筋經或者跑步,讓汗出來一下,讓它排出來肌肉就不會那么酸,否則的話,你肌肉關節(jié)里面常常有酸酸的感覺的話,都是代表就是有濕在里面。如果有汗又有渴,這就是越婢湯癥加白術。 所以當你看到病人水腫的時候,又有汗又口渴,小便又不利,肌肉又酸痛,已經是越婢湯加白術了。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