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湯/理中湯 【原文】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 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人參三兩(9克),干姜三兩(9克),白術三兩(9克),甘草四兩(炙)(12克),桂枝四兩(12克)。) 【又名】理中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劑量】 1、全部5錢,12碗水煮4碗。 【組成】 人參 甘草 白術 姜 【應用集錦】 1、稻葉克關于心下痞硬: (1)凡上沖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參湯證也。 (2)或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時時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參湯也。” (3)或胸下實滿、心下痞硬,四逆散證也。 (4)或胸下結聚、心下痞硬,按之覺腹底有冷氣者,附子湯證也。 (5)或大便閉,心下痞硬,且心下臍上之間實,按之痛甚者,調胃承氣湯證也。 (6)或心煩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也。 (7)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者,半夏瀉心湯證也。 (8)或便秘、浮腫、心下痞硬、雷鳴者,桃花人參湯證也。 (9)或心胸膨脹、便閉、心下痞而硬滿者,大陷胸丸證也。 (10)或腹拘攣急迫,心下痞硬實滿者,甘遂半夏湯證也。 (11)心下痞堅、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加蒼術)。 2、傷寒傳經,入少陰,脈微細欲絕,汗出不煩,上吐而下又利,不治之癥也,須加入理中湯內,急固其腎中之陽,否則真陽擾亂,頃刻奔散,單恃人參,亦無益矣。 3、沖陽脈弦,腰后兩邊痛到前面膀胱下,此為虛寒,腹滿(虛寒)或者便秘(寒實),理中湯溫中。 4、嬰兒的消化不良,可用人參湯,屢有效驗。 5、大便先硬后溏,小便不利,手腳心汗出而其它地方無汗,就是胃虛了,甘草干姜湯或吳茱萸湯加減。比較嚴重一點的胃虛寒,用理中湯,最嚴重的人之將亡,用茯苓四逆湯。 6、便秘沒有其它任何癥狀,不為所苦,是小建中湯及建中湯類,或者人參湯等。 【比較集錦】 1、胸滿有寒逆胸滿、熱結胸滿、飲停胸滿、氣痞胸滿,也有或先天之胎毒、或氣血兩虛、上實下虛,胸硬腹弱之類,比如: (1)柴胡證胸滿,乃胸脅苦滿之略辭。苦滿乃心煩喜嘔、胸脅疼痛等; (2)麻黃湯證及吳茱萸湯證之胸滿,非其主證,言“喘而胸滿”、“嘔而胸滿”者,皆以喘嘔為主之措辭。 (3)茯苓飲證之胸滿,雖謂“氣虛之滿”,尚有痰氣存在。 (4)半夏厚樸湯之胸滿,亦以痰氣為主,故以“咽中如有炙臠”為征。 (5)人參湯、橘枳姜湯證之胸滿,亦伴隨結氣痞滿、沖逆心痛諸證。 (6)風引湯證之胸滿短氣。 (7)桂枝去芍藥湯證之脈促胸滿。 2、(1)胃風湯:慢性且呈現衰弱之虛證下利。此下利,不僅小腸而且結腸和直腸均有慢性炎癥。本方主要應用于慢性結腸炎、慢性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冬季脫肛、冬季便血、不能應用半夏瀉心湯與真武湯之慢性下利等。 (2)半夏瀉心湯:下利,心下痞硬,嘔吐。 (3)斷利湯:下利,心下有水飲,陰位。 (4)真武湯:下利,水樣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5)桃花湯:下利,下利膿血,更加虛弱者。 (6)桂枝人參湯:下利,有表熱,心下痞。 (7)人參湯/理中丸:下利,心下痞,胃癥狀多。 (8)參苓白術散:下利,胃腸虛弱,食欲不振,嘈雜。 3、人參湯加桂枝為桂枝人參湯。 4、(1)人參湯:胸中痞,心下按之硬,胸腹或腰腳冷,小便頻數,大便下利,或鶩溏(不成形之便),或心腹痛、或胸痹、或喜唾,胸中心下不適者,乃人參湯證。此乃中焦寒冷,胃上之寒飲不散,胃陽衰而腐磨無力,因致胸中,心下之患。故霍亂、吐瀉而不渴之類,均因脾胃運化無力,應以見證對察之。 (2)此證雖以心下痞硬為主,然腹狀同大柴胡湯等證不同。雖無力而脹滿,但按之不引痛,臍下益覺無力。 5、人參湯證兼自利嘔逆,手足厥冷,拘急,或心腹絞痛者,加附子。即所謂附子理中湯。 6、人參湯證兼見蛔蟲證者,加茯苓、烏梅、蜀椒。即理中安蛔湯也。 7、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 (1)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 (2)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 8、(1)腹滿時痛(左腹痛)為不足,桂枝加芍藥湯,不愈,用理中湯。 (2)腹滿大痛(臍上壓大痛)為有余,桂枝加大黃湯。 (3)若潮熱自汗,大便硬,則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宜大承氣湯。 9、 (1)上焦虛寒:人參湯 (2)下焦虛寒:附子湯 (3)中焦虛寒:小建中湯 10、 (1)實證:胸悶痛,從脅下到胸的悶或痛,枳實薤白桂枝湯。 (2)虛證:胸悶痛,胃里脹滿,人參湯。 11、(1)理中丸/人參湯:人參?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2)桂枝人參湯: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 (3)附子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12、(1)臍上中脘處,動氣所發,按之浮而筑筑動者,乃桂枝湯之腹證也。 (2)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 (3)若心下滿、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醫宗金鑒》作“去芍藥”)等。 (4)氣上沖者,瓜蒂散證,吳茱萸湯證,或少陰病四逆湯、真武湯、人參湯證,均當有動氣之變。 13、心中痞似堵塞,滿胸脹滿,息急、自脅下逆而搶心,如搶刺沖而痛,此乃胸中冷而有痰結宿飲,加之氣郁不散反而上逆。 (1)枳實薤白桂枝湯開痞祛痰,散寒降逆之功。與人參湯所不同者,以喘息、咳唾之證別之。 (2)人參湯雖治吐涎,然不治喘息、咳唾、逆冷急迫等。人參湯以虛寒證為多。 14、(1)饑而欲食,反不能食者,俗謂'近饑’。世醫以為食積所致,實則多為人參湯證。 (2)若肌而貪食,多食不止者,此所謂臟躁,甘麥大棗湯之證也。 15、(1)甘草干姜湯:厥逆、口干;唾涎沫、尿頻、遺尿、手足冷等。 (2)甘草干姜湯加茯苓、白術則為甘姜苓術湯(腎著湯),以從腰至腳重度發涼、尿頻而量多為應用指征。 (3)甘草干姜湯加白術、人參則為人參湯,用于具有食欲不振、食后胃脹滿、口中唾液積聚、尿頻而量多、大便軟溏等癥狀,而有手足冷者。 【名家論述】 1、人參湯/理中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人參、甘草、干姜、白術這就是理中湯。 人參湯是用在虛證時候的胸悶,實癥的胸悶,病人是拒痛,很痛,刀刺的痛,拒按,按都不能按,虛癥呢,是腸胃的功能不好,腸胃的功能不好造成心陽的不順。當腸胃虛弱的時候,心氣就沒辦法伸張,因為腸跟心臟是互為表里,所以當你腸胃功能不好,自然而然會有胸悶,但是這一種虛癥的胸悶,不會引發心臟病,虛的不會致命的,是隱隱作痛,不是劇烈作痛,面色會比較蒼白,同時喜按。而真正的心臟病你一按他就會很痛,會更痛。 理中湯的劑量,人參三、甘草都是三錢,等量。三錢加起來也沒有多少啊。六碗水煮成兩碗,每餐餐飯前吃個半碗湯,一天吃三次。人參、甘草通通加到五錢的時候,你可以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十二碗水煮成四碗,然后省煮很多次嘛,一次把它煮完。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