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杏仁甘草湯 ![]() 【原文】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作者】 張仲景 【出自】 《金匱》 【金匱】 1、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劑量】 1、茯苓與甘草的比例是3:1 【組成】 甘草 茯苓 杏仁 【時機】 1、心下有停水,有些短氣,胸中憋的慌; 2、用于不是很強烈的胸痛、緩痛。 【方解】 1、杏仁潤肺,用于肺燥。 【應用集錦】 1、胸悶、短氣: (1)短氣甚于胸悶:茯苓杏仁甘草湯; (2)胸悶甚于短氣:橘枳姜湯。 2、胸中滯寒,撲通撲通跳動,呼吸急迫,甚者,如攀山徑,喘息搖肩,或胸痛者,為茯苓杏仁甘草湯證。 3、判斷心臟積水(茯苓杏仁甘草湯) (1)寸脈是弦的,像吉他弦一樣,細細的,弦,就是水; (2)病人的胸痛會隱隱作痛,并不會像胸痹的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那一種痛; (3)只要有水,病人一定不會口渴; (4)有水的時候,病人一躺平的時候,水會動,胸悶會增加,水會移動。 4、對咽頭痞塞,使用半夏厚樸湯無效時,可試用利膈湯。此方可用于食管癌、食管狹窄、食管息肉、食管痙攣、食管憩室以及咽頭痞塞感、咽下困難等癥。以本方與甘草干姜湯合方或與茯苓杏仁甘草湯合方而用者居多。方中的半夏有治痰飲所致嘔吐、利水飲、下氣、去濕痰之效。梔子則有解心胸間郁熱、排除痞塞、降氣之能。附子則能通陽氣、散雍滯、溫經。茯苓杏仁甘草湯可開陶中痞塞,具有去胸中水,引氣下降之效。 5、(1)心窩部、胃睆的地方很硬而悸動,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湯。 (2)胃腸弱而消瘦的人,臍上部位出現悸動,古稱水分悸動,心下胃的地方動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苓散。 (3)脅下脹滿、咳嗽會痛,水在肝,小柴胡湯,重用半夏。 (4)身重、短氣,水在脾,桂枝湯加白術、茯苓。 6、茯苓杏仁甘草湯用于忽因某事改變,身體不適,呼吸困難,氣息如窒塞狀,使頓服,多奏效。 【比較集錦】 1、麻杏石甘湯用于咳嗽痰容易出來。 2、千金葦莖湯用于黃濁痰不容易出來。 3、(1)茯苓杏仁甘草湯:心中悸而喘急,以茯苓利胸中之水,杏仁降逆平喘,甘草緩短氣之急迫。杏仁甘草湯,對喘急有效,其證以心下,胸中悸為關鍵。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2)橘枳姜湯:胸滿,飲食停留于咽,常迷亂如癢,喉中澀燥吐沬。橘皮除胸中氣滿,枳實消痞祛痰,生姜開胃散寒。治胸腹偏痛,嘔逆者。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 【名家論述】 1、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心臟緩痛,胸中氣塞,悶悶的短氣的時候,茯苓杏仁甘草湯是用在心臟有積水的時候,處方非常的簡單,茯苓呢它可以利水,我說心臟積水,并不是真正的水停在心臟里面,而是這個水在心包的周圍,停水在這邊。那我們靠茯苓把水利掉,加一點點杏仁下去,為什么?因為杏仁可以潤肺,我們在利水的同時,同時去潤肺,就不會把肺里面的津液傷到,這個茯苓甘草,實際上主力是茯苓甘草, 這個茯苓甘草兩個配在一起的時候,諸位看,這個茯苓甘草兩個配在一起的時候,是三比一,如果茯苓是六錢,甘草是兩錢,那甘草跟茯苓能夠把心臟里面的水排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