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為源自姚梅齡老師講課內容:婦人腺肌癥”中厥陰寒熱錯雜證實案分析和問題探討; 一、腺肌癥 1、定義 子宮腺肌癥是指子宮內膜的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子宮腺肌病。當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侵入到子宮肌層,并隨著月經周期進行性增大引起的疾病就是子宮腺肌癥。 2、特點 子宮內膜組織有活性,會隨著月經的周期,增生、出血。每來一次月經,就會增生一次,但是它卻沒有辦法像月經一樣排出體外,只好蝸居在肌層間隙中。來一次月經,這種積蓄就增長一次,慢慢地,子宮會增大變硬,會引發痛經。子宮增大之后,宮腔就相對變形變大;子宮變硬,收縮就不好。所以,會導致月經量增大,嚴重的還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引起不孕。如果腺肌病比較局限,會形成類似瘤體的形態,就稱作子宮腺肌瘤。其癥狀的特征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 3、與子宮內幕異位癥鑒別 子宮腺肌癥和子宮內膜異位癥,它們有個共同的爹媽——子宮內膜。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應該是呆在子宮腔里頭的。但是有些子宮內膜比較調皮,喜歡離家出走,腿腳利索的,跑得遠,到了盆腔、腹腔,就可能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腿腳短的那些就死宅死宅的,喜歡往自己家的墻壁里,也就是往子宮肌層里鉆洞洞,賴在子宮肌層中,可能形成子宮腺肌癥。 子宮腺肌病的痛經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似,但卻是更劇烈,且多集中在下腹部正中,有嚴重患者常常形容為“痛不欲生”。 4、西醫診斷 經前做婦科檢查時,可以摸到子宮增大,有明顯的壓痛。如果子宮增大比較明顯,可以在下腹部摸到增大的包塊,質感很硬。癥狀體檢輔助B超或MRI可以初步診斷子宮腺肌癥,確診還是需要手術切除病理檢查。 PS:此為參考西醫相關論文整理而成。 二、厥陰生理 1、厥陰主疏泄 肝疏泄氣血,氣血和暢調達,疏泄氣血的量順暢平穩平和,節律正常,疏通則氣血流動,動則產生理之風,此肝主風之由。若氣血失其常,氣血逆亂產生一定的趨勢與強度,失去正確的節律,則產生病理之風,逆亂則相爭。 2、乙癸同源,肝腎之陰陽同源 如論中肝經虛寒證同樣用四逆湯,肝經虛寒證也可下利清谷,(如厥陰篇四逆湯證)厥陰經與少陰經鑒別,則少陰經為小腹隱痛而下利,肝經虛寒證為痛一陣下利一陣,其色可發青。厥陰的特殊性,厥陰往往為時病、急性病發展的最后階段,厥陰為盡,厥陰盡則少陽初生,厥陰為陰陽順接之機,也有轉樞之作用,厥陰可轉樞陰陽。 三、厥陰病理 內經有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則中風,這是肝風內動的機理之一,氣血逆亂可形成肝風,氣血逆亂薄厥于下,例如大便急脹而有膿血便,熱利下重,腸澼為痔,痔瘡飆血,是由于氣血逆亂,肝風迫腸,如論中有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 肝風下迫的特點,第一為陣作,第二為痛一陣下一陣血,脈或弦數、弦滑。同理推導,腺肌癥可見痛一陣則下一陣血。 論中有手足逆冷為厥,發病機理為陰陽氣不順接,厥陰陰氣將盡,一陽初生,陰盡陽生則有順接的機理,陰盛格陽,陽盛格陰則肢厥,肢厥為厥陰病第一主證,例如白虎湯為熱厥,脈滑提示有熱,陰陽氣不順接故,熱盛格陰于外。四肢為諸陽之末,四肢末端為陰陽氣交接地帶之一,內臟血絡孫絡也為陰陽氣交接之地,然肢厥可作診斷要點,陰陽不順接則相爭,厥陰病最典型的癥狀之一,論中濃墨重彩所談厥熱往來,肢厥身冷,發熱時則通體發熱,身體灼熱,厥時可用四逆,熱時可用溫病連梅湯,陽復太過可用黃連解毒湯,高燒抽筋,從風熱化,可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可加烏梅。在氣血逆亂的基礎上,發展為陰陽不順接的交爭,交爭則進退,進退則動蕩,動蕩則化風,可昏迷抽筋。婦科可見經期先厥后熱,陰陽交爭。 厥陰陰陽錯雜,為厥陰之里的陰陽氣血交爭證。 春天萬物生長 四、厥陰氣分主方,烏梅丸 仲景為了突出疾病發展變化規律,疾病發展規律為由淺入深,由外致內,由氣血到陰陽,由實致虛,所以取厥陰虛實各半、陰陽錯雜、虛風內生之證為提綱,厥陰病可熱化為白頭翁湯、白虎湯,可寒化為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等證。 但仲景更知道,厥陰病與少陰病的不同點,一、厥陰病夾虛而非純虛證,而少陰病可為較單純虛證,例陽虛則虛寒而發展至陽脫于外;陰虛則陰枯而死,撮空理線,循衣摸床。厥陰病但凡有一絲的正氣,其特點為正邪相爭。厥陰與少陰證候機理關鍵不同為正邪相爭,厥陰為最后的階段,容易影響陰陽的順接,因而引起陰陽不順接的交爭錯雜。厥陰以心包、肝兩經為基礎,其交爭則易化病理之風。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吐蚘。下之。利不止。 消渴為風消津液,氣上撞心為風邪上擾,心中疼為風夾寒熱交爭于中,風熱上犯則心中熱;饑而不欲食——合熱則消谷善饑,氣虛陰虛血虛則嘈雜,不欲食因有氣虛或陽虛,下焦有寒。食則吐,此為下寒格熱于上,理同干姜芩連人參湯證,張口即吐無聲為吐,聲多無物為嘔,另有飲入即吐為五苓散證。 烏梅丸用烏梅息內風虛風。烏梅丸為厥陰氣分證,可合并頭暈、手足震顫等風動之癥。 六、腺肌癥與厥陰經 腺肌癥,多數中醫喜疏肝活血論治,或因經期痛經而寒證突出而用溫陽法。婦人以肝為先天,婦人偏于感性,論治疏肝效微,因其在氣血逆亂基礎上有寒熱交爭,陰陽錯雜。 婦人腺肌癥并不全是厥陰錯雜證,婦人子宮內膜異位癥包括腺肌癥,大多數是屬于厥陰陰陽錯雜證。 病源可與剖腹產相關,手術過程血液帶有子宮內膜細胞,滴入盆腔、腹腔。 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 二陽為陽明,陽明之病,例如能吃中消,此為心中不適憂郁,不思飲食,久為肝郁,性生活不常,后發展至討厭性生活,郁熱重則性交痛。心有所憂,脾有所思,氣血不暢,氣血偏弱,后則經閉,月經閉造成肝經陰血分風熱,影響陽明發為風消,西醫則有席漢綜合征。厥陰陰虛風熱化燥,風消可能食,熱入血肉,可致人迅速消瘦。 七、因機及現癥機理 1、因機 足厥陰肝經,陰陽交爭,風攜寒熱擾動血分。 2、現癥(經期見) 風邪為病—— 風挾寒熱交錯于胞宮——突然發作痛經、經期劇痛難耐(或絞痛或脹痛或墜痛、痛劇服止痛藥無效);便前腹痛。 風夾寒——喜熱敷、痛至身冷肢涼、重則肢厥(陰陽氣不順接),或伴身顫。寒凝則血塊暗黑色。 風鼓津液——冷汗淋漓 風擾于上——經期劇烈頭昏,天昏地轉感。 風夾熱擾于上下——失眠,心下頂感,心煩口干口苦,欲發火而無力作。 經前心煩易怒。熱煎則血塊紫紅色,肛門、前陰、會陰等脹、堵、墜、灼熱感(肝脈擾陰器)郁熱重則性交痛,不欲性生活。 與月經相關,引起月經量、顏色、暢度,質地異常。順暢下血則痛經消失,小腹、前陰、肛門、會陰墜痛一陣則經血下,口干不渴。(氣分有熱則口渴,如白虎加參湯證,血分有熱則不渴。) 氣血陰陽偏弱—— 蜷臥不動,不欲言、無力活動。 其它伴癥——— 脈細弦澀。 伴惡心嘔吐而嘔不出、劇烈腹瀉感或腹瀉或難瀉下、經血難下,血塊大;或伴腰酸、乳房脹、少腹痛、腹痛、肢痛等)、或閉經、繼發不孕。 月經后陰部、小肚子空痛——血虛虛風。月經后痛虛痛,墜痛為肝風下迫。實證為經止癥除。 少腹硬滿疼痛,有寒,不可按,瘀血。 病者靜而復時煩,躁為手足躁擾,陰陽氣不順接,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虛不養筋,手腳沒地方放,陽煩陰燥,陰燥是肝腎陽氣虛,心煩是厥陰心包火熱。 八、論治 仿烏梅法,烏梅丸不宜用。 用藥寒熱比例需格外慎重,厥陰經易寒熱錯雜,用藥稍偏則易從寒化熱化,論中厥熱往復即是明證。 血分風——宜用川芎為君藥,可用少量桂枝,通藥宜少用,血中氣藥,刺蒺藜入氣分,可輕度入血分,全蝎蜈蚣入血分,稍偏表,息內風作用一般,搜經隧之風。 血分風熱——白頭翁涼血息風,仙鶴草、地榆,羚羊角粉吞(最強) 血分寒——輕花椒,田七稍有散寒作用,鹿角霜,后期可用鹿角善后。宜通補,不宜呆補。桂心 血分熱——丹皮 赤芍,血行風自滅。斷根宜大量用。 養血——偏寒用當歸,偏虛用枸杞 首烏 偏熱用生地 風至精髓——蜈蚣 熱重者可參白頭翁加阿膠湯。 風濕入血分則脈細。千斤拔——補腎氣活腎血。 說明—— 為使文章條理更為清晰,對姚老講課內容進行前后調整,且有刪減圖片源于網絡。 |
|
來自: 日月76nligx4bu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