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篇記寫忻州境內長城沿線古代郵驛和烽火臺的分布、結構、功用。根據網絡文件及文管部門有關學者文獻整理而成。 在忻州境內長城沿線的山崗嶺巔,至今散布矗立著不少烽火臺和墩臺,這是古老的通信傳遞方式遺存;其傳遞方式,大致有烽火傳遞和郵驛傳遞兩種。 烽火傳遞用于軍事通信,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這種古時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是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如有敵情,即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直到現在,在繁峙、代縣、寧武、偏關、河曲及保德等縣,仍有不少烽火臺遺跡存在。 據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記載,當時即有邊境派人報告軍情。商代各軍事將帥部下都設有“千里眼”“順風耳”的探子,即探聽軍情的通信兵通過擊鼓傳聲報警。殷末周初,出現告急的公文---“簡書”,實際上就是傳遞官府緊急文書。東周,逐漸形成國家專設的郵驛通信機構。各大道邊設置的“候官驛”便是驛站的雛形。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設置驛站專用的車和馬,稱之為馹、遽。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將驛傳稱作“郵”,漢朝改稱“驛”,魏晉“郵驛”并名,唐、宋復名“驛”,元代譯名“站赤”,明稱“郵驛”,清統稱“驛站”。 驛站是傳遞官府公文和軍事情報的機構,非民眾通信的機關。古代官府設置驛站,利用馬、車、船等傳遞官方文書和軍情。郵驛傳遞又分驛遞和鋪遞兩種。驛遞,以馬為主,主要傳遞軍書官檄,護送官物及其他官差。鋪遞,人和畜并用,以人行為主,主要傳遞官府一般公文。郵驛人員傳遞時,身穿特制號衣,腰系響鈴,夜間舉火,行人車馬聞聲避讓。明代以前,民間傳遞信息多為托人捎信或派專人傳遞。 秦、漢、魏、晉、南北朝,忻州均為各朝之北疆要地,享譽“晉北鎖鑰”,是連接京城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為戰略要沖。秦、漢以來就成為山西驛道與北通道連接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史料《唐代郵驛交通圖》記載,唐代太原府為唐驛由京城長安通雁塞之貫通點,其線路是長安—同州(陜西大荔)--河津—絳州—平陽(臨汾)--汾州—太原—忻州—代州,再北達朔州,東通蔚州(今河北蔚縣)。 明清兩代,山西郵驛遍及全省,忻州郵驛也較普遍。清乾隆年間,凡置郵之所,所有傳舍為驛,多在內陸;通軍報為站,也叫塘,多在邊外。清光緒《山西通志》記載,當時,忻州區域內驛站共有7所,邊站12所,塘站11所,分別為: 太原府所屬1驛:永寧驛,岢嵐州治。 忻州所屬2驛:九原驛,忻州治;康家會驛,靜樂縣東5里。 代州所屬4驛2邊站:雁門驛,代州治東;原平驛,崞縣治南40里;鬧泥驛,崞縣治西南70里;沙澗驛,繁峙縣治東60里;廣武邊站,代州治北50里;平型邊站,繁峙縣治東130里。 保德州所屬5塘站:東關緣邊塘站,保德州城外;年延緣邊塘站,保德州治東30里,李家溝緣邊塘站,河曲縣治東南140里;沙泉緣邊塘站,河曲縣治東南120里;紅巖頭緣邊塘站,河曲縣治東南110里。 寧武府所屬10邊站、6塘站:寧武邊站,寧武縣治;寧化邊站,寧武縣治南100里;神池邊站,神池縣治;利民邊站,神池縣治北60里;八角邊站,神池縣治西60里;神池城緣邊塘站;大水口緣邊塘站,神池縣治東25里;義井村緣邊塘站,神池縣治西40里;仁義村緣邊塘站,距神池縣70里;偏頭邊站,偏關縣治;水泉邊站,偏關縣治東北70里;老營邊站,偏關縣治東90里;五寨邊站,五寨縣治;山岔邊站,五寨縣治北60里;韓家樓緣邊塘站,五寨縣治西北70里;三岔緣邊塘站。 忻縣境內的鋪遞總鋪設在城內。其余鋪遞有:南路,舊站鋪距城5公里,麻會鎮鋪距城10公里,臥牛灣鋪距城15公里。北路,五里鋪距城2.5公里,十五里鋪距城7.5公里,云中河鋪距城12.5公里,部落鋪距城15公里,金山鋪距城22.5公里,界河鋪距城27.5公里。東路,段家莊鋪距城5公里。西路,合索鋪距城15公里,三交鋪距城28公里,牛尾莊鋪距城45公里。 清代驛路在山西以陽曲(太原)為中心,共設置七條,分東路、東南路、西南路、西路、東北路、北路、西北路出省,貫串忻州的有北路2條、東北路、西北路共4條。 北路一:經忻州九原驛、崞縣原平驛、代州雁門驛、廣武邊站、山陰山陰驛、應縣安銀子驛、懷仁西安驛、大同甕城驛、寧遠邊站,到達綏遠(今呼和浩特)歸化城將軍住所。 北路二:經忻州九原驛、崞縣原平驛、代州雁門驛、廣武邊站、朔州塘站、平魯井坪軍站、平魯軍站、右玉威遠軍站、右玉軍站,到達綏遠城將軍住所。 東北路:經忻州九原驛、崞縣原平驛、代州雁門驛、繁峙沙澗驛、平型關邊站、靈丘太白驛,達直隸廣昌縣香山驛再達京師皇華驛。 西北路:經忻州九原驛、崞縣原平驛、代州雁門驛、廣武邊站、朔州塘站、梨園頭塘站、神池大水口塘站、神池塘站、義井村塘站、仁義村塘站、五寨三岔塘站、韓家樓塘站、河曲李家溝塘站、沙泉塘站、紅巖頭塘站,到達陜北府谷石咀頭塘站。 清末,由于朝政廢馳,驛站傳遞效率低劣,文書任意延擱;驛站費用浩繁,年支白銀164240兩,其中不少被貪官污吏中飽私囊。與此同時,內河航運、鐵路、公路運輸日趨發展,近代郵政迅速興起,驛站效用日漸式微。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決定由郵傳部接管驛站。民國元年(1912)驛站開始裁撤,到民國2年(1913)7月,山西驛站全部撤銷。 明代長城附屬設施還有烽火臺、關、堡。烽火臺一般修筑在長城墻體內外兩側地勢高峻而且視野開闊的地方,在長城墻體和城堡之間傳遞信息;關是連接在長城墻體上的城池,如平型關;堡是離開長城墻體的城池,如平型關堡,距離平型關約5里。長城墻體、關、堡、烽火臺共同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有效地達到了防御和消滅敵人的目的。 (本文根據有關資料整理成文) 作者簡介 王樹森:山西省寧武關人,1946年生。中共黨員,中國作協、山西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歷任小學和中師語文、音樂教師、文工團編導兼演奏員、宣傳文化干事、縣委辦副主任、黨史縣志辦主任主編、文聯主席等。從事文藝工作50多年,創作出版各類作品600余篇(部),總約1千余萬字。成書著作有《兵變》《隋楊淚》《閻錫山這個人》《山西王閻錫山》《岡村寧茨受審記》《血濺中山陵》《履蹤瞻絮》《忻州歷史文化叢書·方輿概略》《人民藝術家張美蘭》,個人作品全集《王樹森作品大系》(共30冊)及地區文工團專著《忻文詩畫》等36部,主編出版亙古第一部《寧武縣志》。作品體裁涉及長、中、短篇小說,散文,傳記,報告文學,戲曲,紀實和文史專著等多種領域;分別發表或出版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經濟出版社,香港天馬圖書公司,及國內相關文學藝術報刊。 特別申明:本平臺作品以原創為主,轉載為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來源于網絡,如文章、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自告知之日刪除。 *王樹森||偉大民族精神的深情禮贊 ——中央臺《軍事百科》之《忻口戰役》等專題片觀后 *王樹森||黨史星火—— 120師在晉西北及晉綏六分區的戰斗歲月 史政發展 塞外文化 紅色文化 鄉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遺 傳說軼事 往事瑣憶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編微信:sczb09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