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幾歲的孩子說“我戀愛了”、“我想結婚”怎么辦? 其實,孩子的婚姻敏感期不是洪水猛獸,父母的引導很關鍵哦~ ——鹿媽


最近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中,兩位媽媽的“罵戰”,引發熱議。 而穎兒卻覺得小孩也該引導他知道分寸,不然就是沒家教。網上看到一段,因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意見不同,父母雙方互相“掐架”的截圖。 男孩媽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女孩媽媽卻認為對方孩子“沒素質、耍流氓”。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 “兒童在成長的某個特定階段中,就會逐漸的生長出一個特殊的情感,大約是在孩子3-5歲的時,就會產生一種想要和某個人在一起的念頭,這也就是所謂的“婚姻敏感期”。”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想要親吻、擁抱同伴,或者想要和誰結婚,生寶寶這樣“早熟”的反應,正因為他們進入了“婚姻敏感期”。 當孩子發出進入“婚姻敏感期”的信號時,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并正確引導。因為能否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關系到孩子的性別認知和婚姻幸福。
孩子世界里的愛很單純 陸毅妻子鮑蕾曾在網上曾曬過父女的合照,配的對話讓人哭笑不得。女兒說:“媽媽,我以后想和爸爸結婚,即使爸爸那時五十歲了也不老。”媽媽勸女兒:“我們已經是一家人了,你就沒必要再嫁給爸爸了。”童言無忌的一句玩笑話,讓人覺得好笑又疑惑。女兒喜歡爸爸說明爸爸優秀,但女兒畢竟還小,怎么這么小就想結婚?其實孩子對異性最初的理解,都源自對父母的認知,有“想和父母結婚”這樣的反應,是婚姻敏感期最初的表現。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道: “當孩子進入婚姻敏感期時,最開始會對父母產生好感,想要和父母結婚。” 上學后進入社交群體,孩子會重組人際關系,這個時期會慢慢傾向于喜歡同伴。 日本有個有趣的綜藝,主要講小朋友“談戀愛”的故事。5歲的女孩美颯醬性格外向,而6歲的男孩昌平君卻比較內斂,兩個性格迥異的孩子,情感互動非常有愛。剛開始,昌平比較害羞,向美颯求助“如何才能更受歡迎”?沒想到小小年紀的美颯,上來就對昌平一頓夸贊: “我覺得昌平君很帥氣哦,我最喜歡這種類型的男孩子了。” 接著昌平也對美颯各種溢美之詞,兩人互動的畫面,搞笑又溫馨。沒想到昌平在和其它女生的互動中,漸漸疏遠了美颯,轉而就要和別的女生結婚。但兩人“分手”之后,美颯還是大方地祝福昌平“能夠早日遇到一個美好的人”。3-5歲左右的孩子,正處在婚姻敏感期階段,所以他們會對戀愛、結婚的話題特別感興趣。孩子們會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體驗成人世界的婚姻生活。兒童性心理發展研究專家胡萍說: “孩子熱衷結婚、戀愛游戲,“愛上”別人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篩選伙伴的過程。” 這并不是父母眼中的“早戀”、“情感不專一”,這個時期的孩子只是從父母結婚的行為中,認為婚姻是件美好的事,想和朋友一起分享。 成人世界的婚姻觀,包含太多復雜的元素:陪伴、義務、責任等,然而在孩子純粹的情感世界里,談戀愛、結婚,只是一種表達喜歡的方式。如果這個時期的“愛情”被呵護、尊重和理解,那孩子便可以愉快地度過他們“情路”的第一道關卡。
孩子進入婚姻敏感期 第四季《爸爸去哪兒》中,董力和阿拉蕾這對“實習父女”,曾廣受爭議。4歲可愛萌娃和23歲小鮮肉萌爸,這樣頗有噱頭的CP,收割了大波流量。炒上熱搜的,不是阿拉蕾那句“長大了,媽媽就會把我嫁給你”;特別是節目里出現的,董力與阿拉蕾一起洗澡、睡覺,董力替阿拉蕾換衣服等親密接觸的畫面,更是挑動大眾神經。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雷區: “現在幼兒性侵案很多都是熟人作案,雖不該以惡意揣測人性。 但節目設置,很容易讓孩子看不懂大人和小孩應有的分寸,即使是真父女也該有界限,何況是假扮的父女。” 孩子3歲開始就會有性別意識,處于“性蕾期”,他們開始逐漸認識到男女之間的差別,會對喜歡的異性表達愛意。 天真的孩子愛很純粹,但父母若沒給孩子設定異性間的界限,長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女兒上小學后,媽媽拗不過孩子的懇求,給女兒買了部手機,方便女兒和同學溝通。有次,媽媽偶然發現,孩子常對著鏡頭,做些奇怪的動作。媽媽瞬間警惕起來,趁女兒睡著,才發現女兒新認識了一個網友,兩人的聊天內容不堪入目。網友經常以“寶寶,老婆”這樣的字眼稱女兒,還誘導女兒拍照片,年幼的女兒哪知道網友噓寒問暖背后的惡意。網友口中的“我喜歡你,才讓你這么做的,長大了我就娶你”,“大人們都喜歡對方這樣做”,讓人看了細思極恐。兒童心理專家曾提出:“孩子的婚戀敏感期,常常夾雜著性別敏感期。”在孩子最初進入婚姻敏感期時,就該讓孩子明確地知道男女有別、異性之間相處的禁區。孩子的世界里的婚姻很單純,喜歡很純粹,但這樣的天真不該成為被壞人利用的軟肋。
婚姻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曾提到: “婚姻敏感期很大程度上標志著兒童的情緒、情感是否能達到一個成熟的狀態。 兒童通過幾個月來發展完成的事情,可能成人10年或者一生都沒有辦法解決。” 生活中如果聽到孩子說:“媽媽,我長大了想要和…結婚可以么?”很多父母會對這個話題避之不談,或打馬虎隨意敷衍回答。不妨借這個機會和孩子聊聊婚姻,比如:兩人因為相愛才選擇結婚;到了一定年齡才能結婚......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明白婚姻不是游戲,是神圣的事。如果我們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孩子也一定會耐心地傾聽。這下把媽媽急得,直接去幼兒園鬧,說老師管教無方,幼兒園風氣差,帶壞孩子。最后強行要求女孩不許和那個男生玩,女兒因此鬧脾氣了好久。幼兒階段,孩子口中的“老公”、“結婚”,潛臺詞是“他是我喜歡的朋友。”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正強化療法”:通過及時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在孩子情感萌芽期,既不能表現得太激動,也不能完全漠視。以平常心和孩子溝通,問問孩子“為什么喜歡他呀?”“他有什么優點呀?”只有父母心態平和,孩子才能放輕松,在將來的戀愛和婚姻中更加充滿自信。黃磊曾說過:“開始喜歡一個人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事情,戀愛應該鼓勵,但也要教育孩子好好保護自己。”即使是幼兒,異性相處過程中,父母也要教孩子堅守界限。《爸爸去哪兒》有期節目中,嗯哼因為太喜歡泡芙妹妹,猝不及防地親了泡芙妹妹。杜江看到當即教育他:“你不可以隨意親女孩,這要得到別人的同意。”從小就告訴孩子和異性相處需要注意分寸;喜歡也可以用牽手、擁抱來表達;別人的隱私部位不可以觸碰…...心理學家約翰·布魯埃爾說過:“父母給到孩子最大的情感寶藏,是彼此深愛對方。” “結婚紀念日,丟她在家做作業,父母二人燭光晚餐。” 網友看完酸死了:“父母親身示范,教孩子如何去愛,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孩子對婚姻最初的設想,源自對父母婚姻的模仿。父母婚姻幸福,孩子才能看見幸福的原版。南京某幼兒園老師舉行婚禮,曾組過一支拉風的送嫁的車隊。起因是老師請假拍婚紗照,小朋友好奇想參加老師的婚禮。為了滿足孩子們的欲望,老師們給孩子們設計了一堂別樣的婚禮課。全班28個4歲左右的孩子,拿著老師們精心制作的請帖、捧花,騎著童車組成了最強后援隊。沉浸其中的小朋友們,還發表了對愛和婚姻的看法和期待。心理學家曾說:“人類的愛情會經歷兩個時期:童年和青春期。”當孩子進入婚姻敏感期,正是我們引導他們如何去愛、感受愛的良機。*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