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早、中、晚生種 一 這段時間,喜歡武夷巖茶的茶友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武夷巖茶的采摘,呈現(xiàn)出一個階段性的狀態(tài)。 所謂的階段性,就是指武夷巖茶的采摘,不像白茶的采摘是連續(xù)性進行的,除了下雨,不會停歇。而武夷巖茶的采摘,則是分為好幾段時間的。在這時間段與時間段之間,采摘居然有停頓的情況。這是回事呢?村姑陳今天就要來深扒一下。 我們知道,武夷山有著大大小小的茶山,它們分屬于不同區(qū)域,還有地理形態(tài)的區(qū)別。故而,每年春茶季,有的地方已經(jīng)開始采茶了,而有的地方則要遲個一周,真可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除此之外,每個茶樹品種,它的采摘期也是不同的。武夷山茶樹品種眾多,有土生土長的名叢、奇種;有從外地輸送來的品種;還有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種......每個品種都富有個性,不與他人同流,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發(fā)芽成熟的周期和時間,這導致新葉成熟后采摘的時間也不同——最早和最晚的樹種居然要橫跨一個月左右! 于是,業(yè)內(nèi)人士根據(jù)武夷茶樹發(fā)芽和采摘的時間,將這些茶樹品種分為三大類——早生種、中生種和晚生種。 二 早生種、中生種和晚生種是怎么區(qū)分的呢? 一般來說,早生品種的采摘期在每年的4月中旬,一些外來品種和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種都屬于早生品種,比如八仙、黃觀音等;另外,一些名叢像“金柳條”,也是早生種,比其它的名叢要早采半個月左右。 中生種的采摘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比如水仙,毛蟹等; 晚生種的采摘期在5月上旬,最具代表的便是肉桂。 武夷巖茶這有早有晚的發(fā)育與采摘時間,給茶農(nóng)們采茶制茶,帶來了諸多不便。有些茶農(nóng)家里種植的品種多,涵蓋了早、中、晚生種,他們家的做茶周期就比別人長。人家都做得七七八八了,他家還在組織工人采茶。有的人茶地里的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水仙、肉桂,采茶時間便會比鄰居推遲很多。人家都熱火朝天在采茶做茶了,他家還在清風雅靜地享受茶季前難得的片刻寧靜。 這種由于茶樹發(fā)育早晚不同而造成的制茶時間上的先后,懂巖茶的人不消說,自是知道。而不懂巖茶的人,就會大大訝異一番—— “咦,人家都在采茶了,你家怎么還沒開始采?難道你家不是正巖的?” “我看別人家都采完了,怎么你家還在采,你們不是一個村的茶嗎?” 如此種種的疑惑,令人哭笑不得。武夷山胡歌說,這些年,被問煩了,還是寫一篇文章,詳細介紹清楚吧。免得逢新人就解釋一次。 三 有個黃柏村的茶農(nóng)朋友,他家的茶地集中在半巖一帶,而且小品種茶很多。每年他們家最早是采八仙,按照今年的芽葉成熟情況,八仙的采摘安排在17號。接下來就輪到黃玫瑰、黃觀音、金牡丹、瑞香,這些小品種茶都比較早開始采摘。等這些品種都采完了,就會停整一兩天。在5月1號左右,開始采水仙。而大熱門肉桂,又會比水仙再晚兩天。 另外,半巖、外山區(qū)域內(nèi),有不少后期開發(fā)的茶山,在這些新茶園里,茶農(nóng)選種的茶樹品種大多是高香型小品種,像黃觀音、金牡丹這些,而這些小品種恰好都是早生種。茶農(nóng)說,“后期選擇栽種這些早生種,跟品種茶的品質(zhì)有關(guān),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延長制茶周期。”這種安排是很聰明的。為了不浪費人力物力,他們調(diào)整茶園里早、中、晚生種的比例,原先中、晚生種多的,就補種一些早生種。 這樣一來,就能讓做茶季持續(xù)一個多月,而且基本做到天天有茶做,不閑置設(shè)備和工人。資源整合利用,實現(xiàn)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實在是妙。 四 然而,正巖的茶農(nóng)就沒這么靈活了。 由于茶山范圍早已經(jīng)限定和規(guī)劃好,不能隨意開墾,正巖倒沒有半巖、外山的茶農(nóng)這般可以隨機應(yīng)變。正巖茶山,從生產(chǎn)隊分到祖輩手里時就極其有限,不敢隨便改種其他品種。況且,這些傳統(tǒng)茶區(qū)里的茶樹年齡都不輕,還有不少珍貴的名叢、奇種,部分有情懷的年輕茶人不忍破壞,他們接班后會最大程度保留茶地里的原始茶樹。尤其是守著核心茶區(qū)的正巖茶農(nóng),茶地里的樹種以水仙、肉桂為主,輔有一些名叢,所以,他們的采茶制茶周期要比半巖、外山的茶農(nóng)短。 我跟一個天心村的茶農(nóng)聊過,他家里最早采摘的品種是梅占,一般都在每年的4月底開始,直接從中生種成熟的時間段開始做茶,也就缺失了早生種的采制。每年,當別人家開始熱火朝天做茶時,他還在盯著茶園里茶樹的新芽發(fā)育。我問他,“茶樹的成熟時間不同會影響品質(zhì)嗎?究竟是早生種做出來的茶品質(zhì)好呢,還是中生種或是晚生種呢?”他狡點地反問我,“金駿眉在芽頭時就采了,采摘時間更早,能說它品質(zhì)不如后期采制的赤甘嗎?” 我啞口無言。 有人覺得晚生種長得慢,長得更好,其實不然。并非生長周期越長茶的品質(zhì)就越好,茶的品質(zhì),主要還是跟當下做茶時的天氣有關(guān)。4月16、17這幾天,正好在采摘早生種,這般的好天氣,對今年的早生種就比較利好。但花無百日紅,萬一到了晚生種的時候天公不作美,天氣不好,比如熱得愉快,比如悶熱潮濕,影響走水,那茶葉的品質(zhì)就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了。所以,茶葉這種農(nóng)作物,真真是看天吃飯。人力莫可奈何。 五 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在早生種里,小品種茶占大多數(shù)。 在武夷山本土的名叢、奇種里,中、晚生種偏多。翻開羅盛財老師的《武夷巖茶名叢錄》,里面收錄的70多個品種,中、晚生種占了大部分。 我很好奇,是不是這些新培育的小品種們,都是按早生種的方向培育的,只為成為名叢與奇種的替補呢?為此請教了科班出身的茶農(nóng)朋友,他對茶樹品種頗有研究。他說,“小品種當中,除了有早生種,也有中生種。只是有些從南方移種過來的品種多為早生種,比如八仙、單叢,原因嘛,可能因為南方氣候偏暖,這些樹種發(fā)芽成熟的時間早,哪怕移種到武夷山也傳襲了原有的脾性。而那些小品種的父本母本很多都是閩南的品種,比如黃觀音是由黃旦和鐵觀音交配而成,自然而然也成了早生種。”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從推斷來看,武夷山氣候比閩南地區(qū)要冷,土著的品種成熟時間便會比南方的茶樹品種要晚。 故而,要想知道一個品種是武夷山的家生子,還是外來客,看它的采摘時間,便可知一二了。 六 茶種的發(fā)育,早與晚,哪一個好呢? 村姑陳的觀點是,都一樣。發(fā)育得早,是茶樹的品種特征決定的,同樣,發(fā)育得晚也是。而這種茶樹的特性,是它被培育出來或者繁殖出來的那一刻,便定型了的。DNA序列,不可更改。 故而,無論早與晚,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品種風貌,都是武夷巖茶大花園里那一朵嬌艷的香花。只要制作得當,那香濃醇滑的茶湯,都能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 解贈萬釘蒼玉胯,分嘗一點建溪春。 摘自小陳茶事的《武夷巖茶的早、中、晚生種都有哪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