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黑衣宰相姚廣孝

     深山挖藥人 2021-04-19

    對了,再補一個冷知識吧。

    史書上提到姚廣孝的去世是這樣的

    尋卒。帝震悼,輟視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帝親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養子繼尚寶少卿。

    實際上這里面有一個細節,姚廣孝死后確實是按僧禮葬的,但是其死后的哀禮實際上是逾制了的

    (洪武朝)其公、侯卒葬輟朝禮,洪武二十三年定。凡公、侯卒于家者,聞喪輟朝三日。 下葬,一日。卒于外者,聞喪,一日。柩至京,三日。下葬,仍一日。凡輟朝之日,不鳴鐘鼓,各官淺淡色衣朝參。初制,都督至都指揮卒,輟朝二日。永樂后更定,惟公、侯、駙馬、伯及一品官,輟朝一日。

    也就是說實際上洪武朝和永樂朝的哀儀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永樂朝

    惟公、侯、駙馬、伯及一品官,輟朝一日。

    而惟姚廣孝死后朱棣輟朝兩日,可謂哀榮備至

    (PS:實際上有意思的是朱棣對于建文的哀儀是選擇了輟朝三日,而這按照洪武朝的禮儀實際上是公侯之制,由此可見朱棣對于建文之怨恨)

    除了哀儀之外,姚廣孝實際上還是明朝第一位受到賜謚的文臣(沒錯,你沒有看錯),在此之前的洪武朝去世的文臣都是沒有謚號的,我們所熟知的宋濂,劉基等人都是后世追謚的,劉基的文成和宋濂的文憲都是在武宗正德年間追謚的,而李善長一直要等到南明朝才獲得襄愍的追謚。

    所以實際上姚廣孝不僅哀儀是明朝文臣第一人,就連追謚也是開明朝文臣之先,更不要說他是明朝唯一獲得配享太廟的文臣。


    再次更新一波吧,這次就說說劉伯溫和姚廣孝吧。

    我看很多人對這挺有爭議的。

    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相信大家對這句話應該都是耳熟能詳了,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有神話傾向。

    當然了,劉伯溫在明朝的時候聲望就不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實際上最起碼在明朝的時候,對于姚廣孝的評價并不比劉伯溫低。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姚廣孝配享太廟作為明朝唯一一個文臣。

    我舉這個例子的意義在哪呢?

    我上次不是說到嘉靖九年姚廣孝被移出太廟了么,同樣是在這之后不久

    嘉靖九年,以廖道南言,罷姚廣孝。十年,以刑部郎中李瑜議,進劉基,位次六王。十六年,以武定侯郭勛奏,進其祖英。

    (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

    而作為劉基配享太廟的提倡者李瑜是怎么說的呢?

    臣鄉人劉基翊運有功,不在姚廣孝下

    這句話最起碼說明在時人心中,姚廣孝并不比劉基差,注意,這是在嘉靖十年姚廣孝被遷出太廟之后發生的事情,姚廣孝既然被毫無疑義的遷出了太廟,其實也就說明當時士人對姚廣孝觀感之惡,甚至沈德符還表示“此不特圣主獨見,亦海內公論”,而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劉基進太廟的提倡者李瑜也只是表示“劉基翊運有功,不在姚廣孝下”,而沒有說劉基比姚廣孝強。

    至于姚廣孝被遷出太廟的理由

    姚廣孝佐命嗣興,勞烈具有。顧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

    僅僅只是以其人釋氏之徒,恐不足尊敬祖宗,可以看到,這個理由實際上是相當勉強的,但是即便是這樣,明廷上下依然不曾否定姚廣孝的功績。

    而劉基得以進太廟也是在姚廣孝遷出之后才進行補位的,這恐怕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單以功績而言,在明朝人的心目中劉基并不見得比姚廣孝強,甚至可能是反過來是姚廣孝要比劉基強。

    對于這次事件,明人來斯行是這樣記述的

    嘉靖十年,罷榮國配享,遷其主于大隆興寺,而增誠意伯劉基、榮國公郭英功臣廟,丁德與茅成配享。桑世杰、劉基皆無謚,劉基至正德中始得謚文成云

    這一段我想所表達的意思大家應該都能明白吧,劉基進太廟實際上是在姚廣孝遷出之后才被人提議送進去的,那如果姚廣孝始終未遷出呢?

    要知道所謂太廟實際上代表的是對其人武功的代表,當然了可能也有人會說,對于文臣的評價應該看謚號,但問題是實際上劉基直到正德八年(1513年)才獲得的文成謚號,這距離劉基去世已經有138年之久,而姚廣孝的恭靖謚號則是在去世之后便議定的。更重要的是,姚廣孝是明朝實質上文成配享太廟第一人,可能也是唯一一人,因為劉基是在姚廣孝遷出太廟后補的位。

    對于這件事情,王世貞的看法是

    贊曰劉誠意之事太祖與姚榮公之佐太宗俱筴帷帳勒鼎鐘顧所以報誠意乃不若榮公之豐至傳榮公者寥寥焉豈身諱之而不自明抑史諱之而不有其庸嗟?乎首發殺機睢盱就功不娶亡子蹈迷復兇所謂歸儒者不盡而為墨者不終耶

    由此可知時人態度。


    想到了點東西,就再瞎扯一段吧。

    姚廣孝這個人說實在的,在歷史上的形象無疑是復雜的,醫家子出身,少年入空門,卻師從道士學習陰陽數術,后又被朱元璋選中輔佐燕王朱棣。最后又幫助朱棣造反,禍亂了整個天下。

    而在姚廣孝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后,無論是所謂“黑衣宰相”還是“妖僧”都說明了其人形象的復雜性和神秘性。終永樂一朝,姚廣孝都是處在一個比較超然的位置,并且深受朱棣一家的信任,甚至于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影響到朱棣對于皇儲的抉擇。

    雖然這個問題的題目是說謀士,但我認為姚廣孝實際上并不完全是一個謀士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姚廣孝還擔任了永樂一朝帝師的角色,甚至不僅是朱棣,他同時還是仁宗朱高熾以及宣宗朱瞻基的帝師

    一、和尚姚廣孝

    既然要臧否某一人物,那么我們肯定是要先來看看其生平的。

    首先,姚廣孝肯定是個奇人,有大才,身世奇,人奇,行事也奇。

    1、出身

    姚廣孝,長洲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

    這一段很有趣,首先,姚廣孝本是醫家子,最終卻選擇在14歲那年當了和尚,不過這可能是因為佛教在元朝的特殊地位所致。加上元朝開國元勛劉秉忠耶律楚材等人或是曾為和尚,或是與佛教亦是大有淵源,因此使得僧人在元朝社會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

    終元之世,每帝必先就帝師受戒,然后登位。凡舉行法會,修建佛寺,雕刻藏經等佛事費用,多由國庫支出,并常給與寺廟大量田地以為供養。

    實際上這一特點在明初時亦有體現,無論是后來朱元璋選拔高僧隨侍諸王,還是朱元璋本身都使得明初僧人這一職業有著某種傳奇色彩。甚至于明初大儒,姚廣孝一生摯友宋濂對于佛教也是多有鉆研,以至于曾被朱元璋戲稱為“宋和尚”。

    《佛性圓辯禪師凈慈順公逆川瘞塔碑銘》云:“濂自幼至壯,飽閱三藏諸文,粗識世雄氏所以見性明心之旨。及游仕中外,頗以文辭為佛事,由是南北大浮屠,其順世而去者,多以塔上之銘為屬。衰遲之余,諸習皆空,凡他有所請,輒峻拒而不為,獨于鋪敘悟緣,評騭梵行,每若不敢后者。蓋欲表般若之勝因,啟眾生之正信也。”

    也因此當因此當姚廣孝少年時看到僧官的風光時,便決定出家為僧,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七修類稿》:嘗白父曰。某不樂醫。愿仕以顯父母,父不從一日入城。見僧官騶從之盛。嘆曰。僧亦富貴如此耶。決欲出家。遂入里之妙智庵。改名道衍。

    《明姚少師祠堂記》:至正間,年十四,即從佛,父不奪吾志,遂出家于里之妙智庵。

    但有趣的是姚廣孝雖然當了和尚,但是卻拜了道士席應真,并且學了陰陽術數,不僅如此,更是觸類旁通,所學駁雜,可見其人從來都沒有真正醉心于佛學之道。

    廣孝器宇恢弘,性懷沖澹。初學佛名道衍,潛心內典,得其閫奧,發揮激昂,廣博敷暢,波瀾老成,大振宗風,旁通儒術,至諸子百家無不貫穿,故其文章閎嚴,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世。雖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

    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經北固山,賦詩懷古。其儕宗泐曰:“此豈釋子語耶?”道衍笑不答。

    這首詩是這樣的

    瞧櫓年來戰血干,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朝云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岔,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由此可見姚廣孝很早的時候就有了某種想法。

    2、姚廣孝與劉秉忠

    說到這里,此外提到姚廣孝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那就是元朝開國元勛劉秉忠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后始更今名。

    劉秉忠是誰?元朝開國元勛,忽必烈心腹謀臣,被贊為“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

    同時劉秉忠還是元朝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設計者。

    “以典章禮樂為先務,卒開一代治平”

    他如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之,為一代成憲。

    在劉秉忠死后,也是做到了極盡哀榮,無論是死后追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還是元成宗、元仁宗兩朝又追封贈為太師、常山王,謚文正無不都表明了劉秉忠在元朝的特殊地位。

    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之所以要提到劉秉忠,則是因為細思姚廣孝與劉秉忠,我們似乎能夠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1、出身:兩人都當過和尚

    劉秉忠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居常郁郁不樂,一日,投筆嘆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沒為刀筆吏乎!丈夫不遇于世,當隱居以求志耳。”即棄去,隱武安山中。久之,天寧虛照禪師遣徒招致為僧,以其能文詞,使掌書記。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姚廣孝

    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

    2、才能:兩人都精通陰陽術數,除此之外,所學也都頗為駁雜,儒釋道皆為精通

    劉秉忠

    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

    姚廣孝

    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

    “余少為浮屠而耆于文,凡昔浮屠之號能文者之文,無不遍求而博覽也。”

    3、經歷:都都建過都城

    劉秉忠親自參與了對元大都的都建

    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東灤水北,建城郭于龍岡,三年而畢,名曰開平。繼升為上都,而以燕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

    姚廣孝也親自參與了對北京城的規劃設計以及營建

    此外,劉秉忠還親自參與了對元朝政治體制的改造以及典章制度等的設計,而姚廣孝則親自主持了對于《永樂大典》的編纂和《太祖實錄》的修訂。

    從姚廣孝對于劉秉忠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姚廣孝顯然對于世人將其與劉秉忠相提并論也是頗為認同的。并且似乎也有意想走劉秉忠之路,輔佐君王,成就帝業。

    嘗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除此之外,姚廣孝到北平后也曾數次憑吊過劉秉忠,甚至為其寫過悼詩,由此可見姚廣孝對其人之推崇以及以此而自勉。

    良驥色同群,至人跡混俗。知己茍不遇,終世不怨讟。偉哉藏春公,簞瓢樂巖谷。一朝風云會,君臣自心腹。大業計已成,勛名照簡牘。身退即長徃,川流去無復。佳城百年后,欎欎盧溝北。松楸煙靄青,翁深蘼蕪綠。強梁不敢犯,何人敢樵牧。王侯墓累累,廒不待草宿。惟公在民望,天地同傾覆。斯人不可作。再拜還一哭。

    這一點上,清人朱彝尊在其《靜志居師話》中說的就很清楚:

    觀其入燕兩謁劉太保墓詩,蓋早巳以藏春子(劉秉忠)自命矣。

    而從后人來看,實際上后人對于姚廣孝也同樣是經常與劉秉忠相提并論的,雖然多是貶斥姚廣孝,贊揚劉秉忠,但不可否認的,此種相提并論本身便是一種認可,如清廷《四庫全書》:

    秉忠起自緇流,身參佐命,與明道衍事頗同。然道衍首構逆謀,獲罪名教。而秉忠則從容啟沃,以典章禮樂為先務,卒開一代治平。其人品相去懸絕,故所作大都平正通達,無噍殺之音。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姚廣孝與朱棣。

    二、靖難謀主姚廣孝

    根據史料來看,姚廣孝與朱棣初次相識應該是在洪武十五年的南京。這一年恰逢馬皇后去世,因此雖然朱棣已經在兩年前那就是洪武十三年之國北平,但必然是要回到南京替馬皇后奔喪,這一年也恰逢朱元璋替諸王選僧官隨侍,所以兩人應當是在這一年相識的且似乎聊的頗為投契。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

    而關于此次兩人的相識,倒是有一則流傳頗廣的白帽子軼事

    太祖擇名僧輔諸王,文皇帝時為燕王,廣孝自請于文皇曰:殿下若能用臣,臣當奉一白帽子與大王戴也。既而文皇自求廣孝于太祖,許之。蓋王上加白,乃“皇”字。

    這則軼事出自嘉靖年間陳建的《皇明通紀》,其記載頗具傳奇色彩,但聯想到二人初見,且其年朱棣不過22歲,剛剛之國兩年,還不是后來戰功卓著的諸王之首,即便姚廣孝早有狂愿,也不太可能在初次見面便如此暴露,因此,這則故事真實性應當是存疑的。

    說完故事,再回過頭來回到洪武十五年,在馬皇后葬禮之后,朱棣自然也沒有理由再呆在南京,因此之后姚廣孝應該就和朱棣一起回了北平。

    至北平,住持慶壽寺。

    而兩人也很親密,常常密謀。

    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不過兩人之所以這么親密,除了姚廣孝可能確實比較合朱棣胃口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朱棣身邊都是武人,除了姚廣孝之外,朱棣恐怕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商量的人。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

    其實這一點看明史也知道,實際上朱棣以藩王作亂,雖然名義上是清君側,且最后成功了,終以小宗入大宗,但是實際上那幾年朱棣打的很辛苦。且很多人都忽視了一點的是,與其余開國帝王相比,朱棣成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基本上當時很少有人看好朱棣,與朱元璋,李世民等人不同的是,朱棣造反時身邊的謀士很少,或者說基本上滿打滿算可能也就姚廣孝一個,而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朱棣對姚廣孝那么信任的原因,歸根結底一句話:沒人。

    而且其實說實在的,雖然朱棣造反成功很大可能上是靠運氣,但不可否認的是運氣本身就是實力的一部分,此外,姚廣孝在那場靖難之役中其實做的比某些人想象中的要多。

    無論是起兵造反前的密謀和準備工作(從這一點看,朱棣造反靖難更像是由姚廣孝策劃安排而朱棣負責實施)。

    于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

    亦或是守家,始終幫朱棣穩住自己穩定的根據地。

    道衍輔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道衍守御甚固,擊卻攻者。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后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

    以及在朱棣對于造反時猶豫不決態度時幫助其下定決心。

    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

    甚至于靖難之役中堪稱定鼎的渡江之戰也是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才發動的。

    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從之。遂連敗諸將于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

    無疑都說明了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作用和能力。

    而這一點顯然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后世都是為人認可的。

    終明一朝,姚廣孝可謂是唯一得入太廟的文臣。

    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

    即便是清人張廷玉,對于姚廣孝的功績也是極其認可的。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于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而姚廣孝對于朱棣的意義實際上還不止于此。試問 在造反成功后,朱棣最大的困擾是什么?很顯然是朱棣一家是造反出身。這也是困擾了朱棣一輩子的事情,以至于其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建文甚至不斷的掃蕩漠北只為了以武功來加強自己的合法性。

    而對于此事,姚廣孝也并非是什么事都沒做,實際上從造反伊始,姚廣孝就一直在為朱棣構建合法性基礎。無論是幫助朱棣下定決心造反時

    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

    金忠,鄞人。少讀書,善《易》卜。兄戍通州亡,忠補戍。貧不能行,相者袁珙資之。既至,編卒伍。賣卜北平市,多中。市人傳以為神。僧道衍稱于成祖。 成祖將起兵,托疾召忠卜,得鑄印乘軒之卦。曰:“此象貴不可言。”自是出入燕府中,常以所占勸舉大事。

    而無疑道衍的和尚身份以及其所精通的陰陽術數都為其行為沾染上了一絲天道和神秘色彩。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上變。詔逮府中官屬。都指揮張信輸誠于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風雨至,檐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道衍輔世子居守。

    (太宗) 因問 (舉兵) 期, (廣孝) 曰:“未也, 俟吾助者至。”曰:“助者何人?”曰:“吾師。”又數日, (廣孝) 入曰:“可矣。”遂謀召張昺、謝貴等宴, 設伏斬之, 遣張玉、朱能勒衛士攻克九門。出祭纛, 見披發而旌旗蔽天, 太宗顧之曰:“何神?” (廣孝) 曰:“向所言吾師, 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 披發仗劍相應

    這些事情自然都不可能是真的,只能說這是永樂一朝為了替自己塑造政權的合法性而嘗試所做的努力。

    甚至在永樂朝建立之后,姚廣孝還在朱棣的授意下與解縉一起編纂《永樂大典》以及負責修訂《太祖實錄》。

    重修《太祖實錄》,廣孝為監修。又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書成,帝褒美之。

    這同樣可以視為永樂皇帝為其自己構建合法性基礎掩蓋自己造反出身而做的文治方面的努力,更尤其是《太祖實錄》,如果說朱棣最有可能在哪里為自己構建合法性的話,無疑最可能是借修訂《太祖實錄》為名替自己正名,為自己造反靖難創造合法性。

    對于修訂《太祖實錄》的重要性,姚廣孝認識也是極其深刻

    仆衰老……區區所念《太祖實錄》,萬世法則,此是國家至重之事。……爾蒙意實錄中,最難書者,發跡定鼎征伐等項。且喜稿完呈進了當。……凡事訪問稽考,從實修纂,補遺、潤色,次第成書,以副上意。如或延緩歲月寖久,亦非所宜,惟閣下諒察。

    而前面說到的以姚廣孝比擬劉秉忠可能也是構建這種政權合法性的行為之一。

    三、帝師姚廣孝

    另外,有趣的是,姚廣孝除了是朱棣的謀士臣子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姚廣孝在永樂一朝可能還擔任了帝師的角色,且不僅僅是朱棣一人的帝師,而是祖孫三代。

    首先,姚廣孝出生于元統三年(1335年),朱棣出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前面說到,二人相識應當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年朱棣22歲,姚廣孝47歲,正好是相差了整整一代人。

    根據史料可知,朱棣對姚廣孝應該是相當尊敬的。

    “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

    而從姚廣孝跟隨朱棣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國去到北平一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共17年時間,結合朱棣潛邸時身邊基本上只有姚廣孝一個謀士的情況,可以認為姚廣孝在朱棣潛邸的這17年中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扮演了一個對于朱棣而言亦師亦友的角色,朱棣對姚廣孝執弟子禮也是完全合理的,這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何姚廣孝在永樂一朝地位如此超然,朱棣對姚廣孝又為何如此信任不加懷疑。

    朱棣賬下多猛將,攻城掠陣是其所長,但是運籌帷幄卻是其所短,在這種情況下,精通陰陽數術,善治兵書的姚廣孝自然會受到朱棣的信任。

    除了朱棣之外,姚廣孝同時也是仁宗朱高熾的帝師,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認無疑的,無論是在朱棣在外拼殺時姚廣孝帶著燕王世子守家還是永樂建制后其人依然負責教導太子。

    永樂二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

    “今建儲嗣,簡求賢輔。以卿舊人,特授太子少師。”

    帝往來兩都、出塞北征,廣孝皆留輔太子于南京。

    此外,朱瞻基也是由姚廣孝親自教導的。

    五年四月,皇長孫出閣就學,廣孝侍說書。

    (朱瞻基)初出就學,太宗皇帝命設講席于華蓋殿之東,令太子少師姚廣孝及翰林內閣之臣往侍講讀,后講讀于武英殿

    由此可見,姚廣孝可謂一人三代帝師,也可見朱棣對其之信任。

    你以為到這就結束了?

    當然不是。

    真正的話題現在才開始。

    四、身后罵名

    無論生前身后,終明一朝,姚廣孝無疑都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圍繞其人褒貶不一,甚至不僅是明朝,哪怕是到了清朝,其人也多被貶斥。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姚廣孝是以輔佐太宗朱棣以靖難面目出現的,而無論朱棣的借口有多么冠冕堂皇,其人以藩王作亂,以小宗得入大宗奪得大寶都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其程度上一姓二宗之爭要比兩姓革命要輕得多,但無論如何,終究是挑戰了明清士人的道德底線。而因為朱棣是以奇謀定鼎南京的,且其班底也多為武人,靖難成功后,朱棣也不得不依靠建文舊人來維持其統治的。因此,相比造反出身不得不作風頗為嚴酷的永樂皇帝,其時民間實際上多心懷建文,而這無疑也是永樂一朝自始至終的心病。

    不過讓他們去攻訐太宗朱棣顯然是沒那個膽子的,因此作為靖難定策首謀的姚廣孝就必然要承受他們的攻訐,這既是其人靖難造反的反噬,同時也是替朱棣一家背了鍋。

    對于姚廣孝的攻訐大致始于其人去世十多年之后的宣德五年所修訂的《太宗實錄》中:

    (姚)廣孝嘗著《道余錄》,詆訕先儒,為君子所鄙

    如果說這還可以解釋為姚廣孝所著的《道余錄》對于程朱等人的貶斥引起了當時士人們的普遍不滿,那么之后指責其激殺卓敬便是顯而易見的對其輔佐朱棣靖難的不滿。可問題是卓敬死時姚廣孝尚在北平,所謂激殺卓敬顯然是有攀誣之嫌。

    燕王即位,被執,責以建議徙燕,離間骨肉。敬厲聲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怒,猶憐其才,命系獄,使人諷以管仲、魏徵事。敬泣曰:“人臣委贄,有死無二。先皇帝曾無過舉,一旦橫行篡奪,恨不即死見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猶不忍殺。姚廣孝故與敬有隙,進曰:“敬言誠見用,上寧有今日。”乃斬之,誅其三族。

    其實對于姚廣孝的貶斥基本上是伴隨著對建文舊臣如方孝孺等人的褒揚而逐漸進行著,同時也是朱明皇室的有意縱容,畢竟雖然朱棣一家是以造反作亂上位的,但隨著靖難舊臣和老人們逐漸逝去,即位的新君顯然是要避免對如姚廣孝這樣的“作亂逆臣”進行褒揚的,甚至不僅不能褒揚,還需加以貶斥,以防后人效仿。

    而對姚廣孝的貶斥基本上是在嘉靖朝到達了頂峰:

    嘉靖九年,世宗諭閣臣曰:“姚廣孝佐命嗣興,勞烈具有。顧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書李時偕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詔曰:“可”。

    嘉靖的這一行為固然可以理解為其人崇道抑佛的一貫舉措,但如此輕而易舉沒有人反對的便將姚廣孝給移出了太廟,這之中若是沒有民間乃至朝廷的整個風向的變化是不可能的。

    在官方,嘉靖將其人移除太廟,在民間,王世貞斥其為:

    歸儒者不盡,歸墨者不終

    談遷更是將其視為“世之不祥”的險悻之人,對于嘉靖將姚廣孝移除太廟的行為,沈德符更是表示

    《萬歷野獲編》:而斥姚廣孝,不使得侍太宗。此不特圣主獨見,亦海內公論。

    什么叫海內公論?其實就是士大夫人心所向。

    這種風潮離譜到什么程度了呢?

    姚廣孝雖然一生都沒有結婚生子,但實際上他是有個養子名為姚繼的。而到了萬歷年間

    今姚繼之后,盛于吳中,俱不肯名廣孝法嗣耳。

    及至到了明末有人為方孝孺建祠時,甚至制作了一座姚廣孝的跪像置于其階下。

    而到了清朝的時候,對于姚廣孝的貶斥也并沒有隨之消減

    《明鑒》:“初北平兵起,陰謀首發自廣孝。及帝轉戰有天下,廣孝決策之功為多。(論者謂帝躬冒不韙以爭天下惠/帝不終諸臣被戮追原禍首皆廣)

    錢大昕對姚廣孝的評詩

    《姚少師祠》:??泉流檻外分,披緇入定戒香熏。空登北郭詩人社,難上西山老佛墳。好殺共知和尚誤,著書賴有故交焚。依然病虎形容在,曾否聲名直半文。

    《四庫全書》更是將其文章與嚴嵩相提并論,不過倒也可以說明姚廣孝才力即便是連紀昀等人也不得不承認

    至于姚廣孝之《逃虛子集》,嚴嵩之《鈐山堂詩》,雖詞華之美足以方軌文壇,而廣孝則助逆興兵,嵩則怙權蠹國,繩以名義非止微瑕。凡茲之流,并著其見斥之由,附存其目用見圣朝彰善癉惡,悉準千秋之公論焉。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人替姚廣孝打抱不平,不過這種人在明清之際基本上處于少數。

    李贄:

    我國家二百余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顧炎武:

    “少師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

    五、結論

    其實本身從結果來看,朱棣以藩王之身靖難得登大寶,甚至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無論運氣在其中占多大成分,單以表現而論,姚廣孝顯然是配得上一等謀士的。

    以功論,姚廣孝輔佐朱棣以藩王之身,一隅燕地四年而成帝業,古今未有。

    以言論,姚廣孝與解縉同修《永樂大典》,著《道余錄》。

    無論怎么說,身為一個謀士,能夠做到謀國本身就是實力的一個表現。所以我認為姚廣孝實際上是配得上一等謀士的。只不過姚廣孝對于朱棣一家比較特殊,所扮演的角色也比較復雜,姚廣孝對于朱棣一家的意義,作用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都不是其他人可比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 宅男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 亚洲一区成人av在线|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中文字幕av日韩有码|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偷拍|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精品|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6080午夜三级中文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又大又爽又硬的曰皮视频|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94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自在线拍免费|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美女乱子伦高潮在线观看完整片|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久久毛片少妇高潮|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