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鮑子知我”這個成語,原出自《列子·力命》記述:“管子嘗嘆曰:'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管子,即號稱春秋第一名相的管仲(名夷吾,字仲)也就是輔佐“春秋五霸”霸主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論語-憲問》)的那個大思想家、政治家。鮑子,即鮑叔,也稱鮑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二人的友情至深,已成為歷史上最知心朋友的交情佳話的典范,稱之為“管鮑之交”,也稱“鮑子知我”。其故事情節(jié)曲折而富有情趣,深入人心。 故事原委,《左傳·莊公八年、九年》《史記·管晏列傳》都有記載。 管仲、鮑叔,二人出身貧富懸殊,而志趣相投,情深意篤。管仲曾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gu做生意),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與不利也。吾嘗三仕(做官)三見(被)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才德),知我不遭時(時機)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逃跑),鮑叔不以我為怯(膽小怕死),知我有老母也。”管、鮑二人如此深交,感動得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管鮑之交”更嚴(yán)重的考驗,還是齊國處于齊襄公暴政時期。二人分別做齊襄公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師傅——鮑叔做公子小白的師傅,管仲做公子糾的師傅。齊襄公暴虐無道,逼迫鮑叔帶著小白逃亡莒國(今山東莒縣,小白的母親是莒國人),管仲陪著糾逃到魯國(今山東曲阜,糾的母親是魯國人)。可是,不久,齊國內(nèi)亂,襄公被殺。兩位公子都爭先回到齊國繼任國君。管、鮑二人分別護送兩位公子回國。半路相遇,兩支軍隊各不相讓,發(fā)生戰(zhàn)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認為小白死了,就不慌不忙地向齊國進軍。其實,小白并沒有死,由鮑叔指揮軍隊抄小路先回到齊國都城臨淄。公子小白立為國君,稱齊桓公,并立即出兵打敗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魯國失敗,公子糾被魯國殺了,管仲被裝上囚車押回齊國。管仲認為,這一定是鮑叔的主意。結(jié)果,一回到齊國,鮑叔就出來迎接,并立即推薦管仲做齊桓公的國相,而自己甘愿做他的助手。鮑叔認為管仲施展才能的時機到了。 從此,齊桓公對管仲、鮑叔都非常器重友好。《呂氏春秋·直諫》記載:“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衛(wèi)國人)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捧)杯而進,曰:'使公勿忘出奔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喂)牛而居于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皆毋忘夫子(對管仲尊稱)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危險)也。’” 宴飲之間,鮑叔對三人的勸誡:“勿忘在莒”、“勿忘在魯”、“勿忘飯牛”,都是歷史的教訓(xùn),也都表示不能忘本的意思。在此關(guān)要時刻,鮑叔的勸諫,足見其對君主、對朋友的赤誠之心。 這就是“管鮑之交”典故的原委,也稱“管鮑之好”,或“管鮑善交”。“管鮑”則比喻相知最深的親密朋友。唐杜甫《貧交行》詩云:“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郭沫若《再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 管仲不愧為一代名相。他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他在《管子·權(quán)修》提出“一年之計,莫如樹(培植)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的觀點。這就是后人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就是培養(yǎng)人才是百年大計。 他還在《管子·小匡》中記載與齊桓公商討“定民之居,成民之事”時,管仲警示“士群”(知識分子們)“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也就是,學(xué)習(xí)要專心致志,不要輕易地改變主意。“見異思遷”,成為警示人們做事要精神專注的箴言和成語。當(dāng)代偉人毛澤東在《紀(jì)念白求恩》中說:“這對于一般見異思遷的人,對于一般鄙薄技術(shù)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入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xùn)。” 壹點號山東創(chuàng)作中心 |
|
來自: 海曲上人 > 《02^齊魯?shù)涔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