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對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或許是一個尋求完善、獨立的自我品格的最佳途徑… 在熒屏與網絡普及的今天,傳統經典是否還具有生命力?如何選擇閱讀?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表示:“今天我們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對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或許是尋求完善、獨立的自我品格的最佳途徑。” 為何要閱讀傳統經典 在20世紀,傳統經典是否還具有生命力,是否還能擁有廣泛的讀者?這一問題在20世紀初就已被提出。應該說,傳統典籍所構建的知識體系在20世紀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了。但這不等于說,傳統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我們該不該閱讀經典?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贊成者占主流。 1925年,在孫伏園主筆的《京報副刊》上發出了“青年必讀書十部”與“青年愛讀書十部”的征求啟示,七十余位名流學者、三百多位青年應征答卷,并陸續在《京報副刊》上刊出。魯迅認為,看中國書讓人脫離人生,“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這一觀點在《京報副刊》上發表后引起很大爭議,并遭到很多人的批評。 梁啟超則認為,中國經典是需要讀的。1923年,梁啟超在撰寫《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的同時,還寫了一篇《治國學雜話》,就為什么要閱讀傳統經典提出:作為中國學人,就有必要讀一些中國傳統經典。同時不僅需要閱讀必要的經典,對那些“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還需要熟讀成誦。朱自清在《經典常談》序言中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國學大師唐文治也強調要讀中國經典,他認為“吾國經書,不獨可以固結民心,且可以涵養民性,和平民氣,啟發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國,非讀經不可。” 郭沫若早年時特別喜歡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但他不懂德語。學了三個月德語后,他把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雖然郭沫若的德語并不是很好,但他翻譯這本小說以后50年間沒有人敢再翻譯,這是因為郭沫若的文學功底非常好。魯迅、郭沫若等作家之所以非常優秀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 國民的購書與閱讀情況 現在不僅年輕人,包括成年人,在讀書上都遇到了問題。 首先,出版物與非出版物競爭激烈,有很多東西分割了我們的時間,比如電視、網絡等。以前我們有時間可以看看書,現在可干的事情太多了,看電視、上網聊天、玩游戲。許多大學生很晚不睡覺而是上網。學生們上網基本上是不讀書的,只是聊天、看電影、玩游戲。南京大學做了個調查,發現晚上12點到3點是學生上網的高峰期。網絡對讀書的沖擊非常大。 傳統出版物與新型出版物競爭激烈。所謂的傳統出版物就是書籍,新型出版物包括電子書或網絡刊物。現在還有手機出版物。手機比電腦更普及、更方便,用手機可以玩游戲、動漫,還可以看電視。現在還不算普及的原因是費用比較高,但總有一天費用會降下來的,以后會機不離手。我們所有的空余時間都將被占用。 有人做過調查,從1998年到現在,我們讀書的時間在減少,讀書的人是遞減的。以前讀書主要在家里,現在在家里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在圖書館讀書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個好現象。 如何精準的推薦書目 在今天網絡普及的情況下閱讀經典更有意義,但我們應如何選擇? 早在唐代,推薦書目就很受青年士子們的歡迎。現在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推薦書目被后人稱為“唐末士子讀書目”。到了元代初年,學者程端禮把朱熹以來在書院、私塾教育中所創造的經驗加以總結和發展,寫成《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三卷。元朝國子監曾將該書頒布到郡縣官學,成為學子讀書的準繩,及至明清,該書目對書院及讀書人也有一定的影響。 到了20世紀,這些書目就更多了,但都有不同的觀點。先來說說胡梁之爭。胡適和梁啟超對讀哪些書存在爭論,梁啟超的《國學入門書目》和胡適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推薦的書就大不相同。當時沒有人開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這些書,只有胡適干了這個事。梁啟超說這些書是下三濫的,怎么能給學生看呢? 上世紀四十年代,錢穆在西南聯大為學生開列了一個《文史書目舉要》,1973年出版《中國史學名著》。他晚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時又提出七部書是“中國人所人人必需的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于此前后,朱自清出版《經典常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傳統的重要典籍,以求能啟發讀者對傳統經典的閱讀興趣。這本小冊子后來多次重印,具有廣泛的影響。1947年,張舜徽先生在蘭州大學為學生開列《初學求書簡目》,此后又出版了《中國歷史要籍介紹》《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并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解題》,向學生推介一些常見的史學要籍。 推薦書目是有很大偏差的,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個人色彩很濃。復旦大學教授蔡尚思寫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40種書》,發表后爭議很大。五十年代,北京圖書館曾推出《中國古代重要著作選目》,這個書目是經過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審訂過的。既然稱為“古代重要著作”,卻不收《周易》《論語》等書。清華大學書目中推薦《讀通鑒論》,但書目中卻不收《資治通鑒》,不先讀《資治通鑒》就讀評論《資治通鑒》的書,怎么能讀得懂呢? 推薦書目雖然有很大的偏差,有很大的主觀性,但對剛入門的人來講可以作個參考,確實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哪些書是最重要的? 歷代的思想家、學者有很多著作,成為今天我們很重要的財富,而一個人能讀的書是有限的,所以要有選擇地讀書。 根據統計,中國經典有八類書是最受推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