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鵬宇說,他在一所大學讀研究生時,曾經在一家餐廳打過工,給晚上的麻辣燙串串。餐廳的大廚很照顧他。 大廚是上完高中學的廚師,當時想等弟弟們把書讀出來,他就不做廚師了,還回去讀書。沒想到一穿上廚師服就脫不下來了。他覺得沒有繼續讀書是自己這輩子最后悔的一件事。 聽說他學的是英語專業,大廚眼前一亮,說以前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英語,可惜現在忘得差不多了,問他能不能抽空教教自己。他嘴里答應著,心里卻覺得奇怪:做廚師,學英語干什么? 大廚把他調到后廚,給自己打下手。后廚除了飯點兒忙碌,別的時間相對輕松,抽空,他就教大廚學英語。他發現大廚的基礎很差,除了字母外,連音標都忘得差不多了,還得從頭講。而且,十分鐘前講的,十分鐘后他準會忘掉,背個單詞更是滿頭大汗。大廚很不好意思,總說自己笨。老板發現大廚在學英語,就笑話他:“你都一把年紀了,廚師做得好好的,非去學英語,也不想著學點兒有用的。”對于老板的話,大廚只當沒聽見。 有一天餐廳休息,他帶著大廚去了大學的英語角。20世紀末,網絡還沒有盛行,信息交流并不便捷,英語角曾經是很多外語愛好者交流的場所。 第一次去大廚覺得特別新鮮,他聽得很仔細,卻一句都聽不懂。但是,看著英語角里的人,他眼里卻閃爍著異樣的神采: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地方。 他畢業后,離開了餐廳,告別了大廚,去報社實習。臨走時送了大廚一本英漢詞典和幾本工具書,對大廚說自學的難度有點大,如果你還想繼續學英語,可以去報個英語班,有老師教,基礎不好也沒事。大廚認真地說,我會的。 18年后的某一天,他在美國和一位朋友聚會。朋友帶他去了一家中餐廳。餐廳很雅致,菜的味道也不錯。吃著吃著,他感覺有人在旁邊看他。朋友說,那是餐廳的老板兼大廚,已經來美國很多年了。話音未落,老板來了,他定睛一看,原來老板就是他在北京打工時餐廳的大廚。 大廚告訴他,他離開餐廳后,自己每周都去上英語班,堅持了兩年。后來,一家五星級酒店招大廚,因為他是應征者中少有的會英語的大廚,被選中了。幾年后,他被派到美國工作。再后來,他就留在了這里,開了這家餐廳,把老婆孩子都接了過來。 大廚說,那時候很多人都笑話我,一個廚師還學什么英語。我也只當是彌補當年的遺憾,萬萬沒想到會有后來的機遇,人生真是奇妙。 看這個故事時,水滴首先想到的是機會。很多人都嫌機會少,整天四處找機會。其實,機會這東西還真不是四處找到的,而是自己找上門來的。關鍵是,當機會來臨時,我們能不能把握住,這得看我們的能力。就像水滴在學古箏,古箏彈得還一般般呢,一位朋友已經約了兩次讓水滴去演出。就像水滴在跟著國家一級播音員張開言老師學聲音,張開言老師的上市公司——金諾佳音有的是播音配音的位置,水滴不是缺機會,而是缺能力。所以,水滴每天都在增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四處去找機會。 別總說這個錯過了,那個來不及,想做的事兒,只要我們活著就來得及,去做就好了。年齡、職業、性別,這些都不能阻止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它們只是我們不想去做的借口而已。 去做吧,一切都來得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