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執導的《明月幾時有》上映首周末票房已突破三千萬。本片作為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宣傳看點為“大手筆”、“大制作”、“陣容豪華”。然而號稱是大制作的《明月幾時有》業績慘淡,排片 15% 左右,票房占比則為 10% 出頭。 《明月幾時有》海報 定位槍戰大片?文藝范腔調未減 博納影業的CEO于冬將《明月幾時有》定義為一部熱血槍戰大片。對于“熱血槍戰大片”的定義,豆瓣網友阿暖短評:“許鞍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拍一部大片”,這是豆瓣上獲得贊同第二高的評價。從觀眾和網評的反饋來看,《明月幾時有》在類型定位上還是有一定偏差。 在《明月幾時有》里,“大家都在為迎來一個黃金時代而付出努力。”70歲的許鞍華認為在這個年齡拍戰爭題材,她感覺自己血仍未冷,希望能在電影里反射出一種根植在香港人內心的俠義精神。而博納影業擅長包裝好萊塢式成熟的動作片、戰爭片,以不會出錯的“主旋律”影片來獲得市場。 類型片是香港導演比較擅長的領域,博納影業與徐克導演合作的《智取威虎山》和與林超賢合作的《湄公河行動》都收得不錯的票房回饋。趕上 2014 年的賀歲檔,《智取威虎山》獲得了接近 9 億元的票房。此后,2016 年國慶檔的口碑票房大豐收的《湄公河行動》票房超過 10 億元。而在博納未來的片單上還有《建軍大業》、《戰狼 2》、《紅海行動》這樣的電影。 從文藝轉向熱血的許鞍華,趕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7月1日推出《明月幾時有》,為暑期檔主旋律電影陣營增添了一絲另類的文藝范腔調。《明月幾時有》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香港,但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轉移數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故事。許鞍華說:“香港和內陸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這個故事。” 文藝片有市場?叫好不叫座 在《明月幾時有》當中,戰爭只是背景,槍戰只是零星的鏡頭。許鞍華花了最多筆墨描寫的就是周迅飾演的方蘭加入東江縱隊以后,她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此前的《黃金時代》和《桃姐》在內陸上映,后者口碑甚好,前者雖有爭議但也不缺擁躉。似乎是為了減少《黃金時代》的文藝印記,這部電影在前期宣傳強調的都是它的戰爭屬性,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江縱隊將香港抵抗日本軍隊的故事。 許鞍華對文藝青年一直有號召力。五次獲得香港金像獎的許鞍華導演也因為有《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等作品而被視為品質保證。《明月幾時有》在這種氛圍里和“血性”、“槍戰”之類的關鍵詞頻頻關聯在一起——無論潛在受眾是否熟悉許鞍華,最終結果都會讓人困惑:想看血性的人失望了,想看文藝的人似乎也不是很盡興。 《明月幾時有》以主旋律相襯,槍戰、歷史背景渲染大背景,為何叫好不叫座?這里面有非常復雜的元素,比如明星號召力、院線排片、宣傳推廣等等,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觀眾的品鑒能力雖然已經具備,但走進影院的行動能力還在培養中,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觀影人群來支撐類型文藝片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