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喚醒了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微笑喜樂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由劉濤、胡可等主演的家庭教育劇《陪你一起長大》正在熱播中,劇中四組家庭的育兒故事頻頻上熱搜。 要說四個家庭中最不讓人省心的,就數胡可飾演的何景華的兒子蔣思遠,老師上課他搗亂、同學玩游戲他攪局。 為了讓他乖乖聽話、認真上課,胡可道理也講了,打也打了,但是蔣思遠依然沒有進步。 這一次,她用的辦法是:用錢收買兒子。 課上老師正在教孩子們認識錢幣,蔣思遠抓起一把錢就上了課桌,大喊:媽媽說只要我上課認真聽,這些錢就都給我! 這下家長們都炸鍋了,大家對胡可群起而攻之:你怎么能用錢收買孩子呢?你這樣教育影響其他孩子呀。 胡可也是著急又無奈:那你們告訴我,面對這樣的孩子,我這個媽媽應該怎么當?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和對話太常見了: 如果你考100分,我就帶你去游樂園玩; 只要你按時完成作業,就讓你看1小時動畫片; 只要你考第一,我就給你買最新的游戲機…… 為了讓孩子聽話或者達成一個目標,父母用金錢和物質作為獎勵,這是典型的“賄賂式教育”。 對大人來說,“賄賂式教育”效果顯著,出點錢或者滿足孩子的愿望,不吼不叫,孩子就乖乖聽話,省心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胡可收買兒子為什么引起眾怒?那是因為她的這一行為背后,其實隱藏著極大的隱患。 賄賂孩子,最終毀了孩子 只要你聽話、只要你乖乖地......,我就給你買...我就讓你... 不得不說,有時候這些話確實很好用,孩子會立刻變乖,聽話懂事,認真寫作業,考試100分...... 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在誘惑孩子,拿孩子喜歡的東西去刺激他,看似激起了斗志,但是孩子的聚焦點只在父母允諾的禮物,而非任務本身。 上周同事在辦公室求助,說三年級的兒子提出要求,如果期中考試考100分,就給他買一部手機,她不知道到底買不買。 原來,同事給孩子允諾,說如果期中考試各科都考滿分,就給他買手機。 兒子卻說每科都考100分沒把握,能不能一科滿分就行,媽媽果斷拒絕了,兒子很生氣,說不給獎勵就不好好復習。 不給獎勵孩子就不好好學習,給獎勵又擔心孩子得寸進尺,下次提更過分的要求。 知名育兒專家王人平曾說:爸媽這種看似“激勵”孩子的方式,混淆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和目的,讓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為誰而學,把學習變成非常功利的一件事。 一方面,家長給孩子允諾的,與其說是獎勵,不如說是交換條件,讀書學習的真正目的,在孩子心里已經完全被物化,凡事都講功利,不論責任。 另一方面,賄賂有“有求于人”的意味,家長賄賂孩子多了,他會認為,我做這些事情都是替父母做的,不是我應該做的,慢慢地就會變成爸爸媽媽求孩子做事情。 更嚴重的是,孩子習慣了物質獎勵,習慣了同父母“交換”、講條件,那么要讓我做事,必須先答應我的條件,嚴重的發展到事事都講條件。 他今天說“媽媽,如果我按時完成了作業,你就給我買個奧特曼吧”明天他就會說“媽媽,如果我考了100分,你就給我買個自行車吧”...... 蘇詢在《過秦論》中談到,賄賂只會讓人變得更加貪婪,如抱薪救火,結果只能把火越救越大,甚至引火燒身。 家長毫無底線和原則的“賄賂”,只會助長孩子的貪婪,一旦要求不被滿足,孩子甚至反客為主,成為反噬父母的白眼狼。 外在誘惑管一時,自我驅動才是王道 我有個表妹,她從小就乖巧懂事,性格溫和,但就是有一個問題,對學習始終提不起勁,勉強讀到高中后,更是一提學習就煩躁。 父母什么招兒都用了,一開始說如果考的好的話,就獎勵多少錢;后來直接說考上大學滿足她一切愿望。 即使這樣,表妹依然不為所動,父母無計可施之下,想著緩解一下焦慮帶著她去了廈門度假。 沒想到,進到廈門大學校園的表妹突然激動了,美麗的校園,青春熱情的大學生,還有第一次看到壯闊的大海,她感嘆:原來大學生活這么精彩,我一定要考到這里。 回家之后就像換了一個人,廢寢忘食地學,一路突飛猛進考進廈大,馬上博士畢業了。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點燃孩子學習的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如果你總是用外在的物質去激勵孩子,當獎勵消失,孩子也就失去了動力,就不會努力了。 但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也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物質金錢的刺激會很快失效,而且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喚醒了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優秀的父母,懂得這樣激勵孩子 孩子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也喜歡獎勵,對孩子的好行為、好習慣以及進步與成功,家長要學會使用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而不是迷失在“賄賂”的刺激里。 心理學家維吉尼亞·M·希勒說,獎勵和收買,就如同我們常說的天才與瘋子之間的距離一樣,需要特別認真地把握。 小明努力學習考了第一名,爸爸給小明定制了一個炫酷的獎杯,這是獎勵。 小剛沉迷游戲,媽媽說只有你今天一天不玩游戲,我給你充100塊錢,這是賄賂。 那么,家長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激勵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更積極呢? 1、表揚過程,不強調結果 哈佛大學弗萊爾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36000名學生分為兩組做對比研究。 第一組孩子,獲得“產出獎勵”,比如考高分、比賽獲得第一名等才能得到獎勵。 另一組孩子,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結果發現,獲得“投入獎勵”的孩子在成績上有顯著的提升;而考高分獲得“產出獎勵”的學生,成績卻完全沒有提高。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獎勵孩子學習后的結果,不如獎勵他們努力的過程。 2、和孩子一起制定獎勵方案 既然獎勵是給孩子的,那么獎勵的有效性也就取決于獎勵的東西是否能滿足他們。 所以,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獎勵方案的制定,問問孩子:“有什么方法能讓你在期末之前好好復習?如果給你獎勵,你希望是什么?” 也可以讓孩子寫下喜歡的活動,或者想和父母一起做的事,每取得一個進步就可以和父母一起實現一個愿望。 3、利用“結構性張力”為孩子提供動力 管理學大師維克托·弗魯姆說一切的激勵的本質,都是先設計“差距”,再利用差距帶來的人心中的“結構性張力”,完成目標。 比如孩子每次考試都在80分左右,可以激勵孩子,其實你是可以考90分的,再細心一點就可以了,而且達成目標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勵。 幫孩子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并且建立彌補這個差距的“結構性張力”,讓孩子產生達成目標的原動力。 最理想的獎勵,不是父母外在一廂情愿給予的,應該是孩子在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愿望驅使下,通過努力獲得的。 這樣才能把獎勵內化為行為本身,從而享受被賞識、被肯定的感覺,最終明白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 每個孩子身上,都承載著父母的關切和希望,但是“欲速則不達”,每個不當行為的背后,也都隱藏著父母的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 “賄賂式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父母們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為,不能讓教育功利化,而要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將自己的愛以正確的渠道灌輸給孩子。 讓孩子在純凈的天空下成長,讓他們只執著于自己內心,而不是被外在事物所迷惑。 作者簡介:微笑喜樂,富書專欄作者,當過老師和記者,一個熱愛生活,喜歡分享,正能量滿滿的斜杠二寶媽媽,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